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21151500000044

第44章 儿科(4)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服。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化湿;钩藤平肝祛风;朱砂、琥珀镇惊安神,诸药合用为扶脾抑肝镇惊之剂。

〔加减〕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惊泻粪青如苔,泻色青,发热有味,睡卧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则十余次,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胃纳欠佳、紫纹多淡红,若调治不当,往往缠绵难愈。本方宜于以上诸症治疗,如兼肠热食滞,腹胀,大便次数无度,粘如胶、矢气者,加黄连、木香、砂仁、焦三仙、陈米。另外还要强调饮食忌口,饮食需择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

〔按语〕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脾易虚肝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吓,每易导致肝旺侮脾,脾失健运,乳食不化而成泄泻。因此,婴幼儿惊泻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调所致,脾虚肝旺乃惊泻痫机关键,本方药组成与之甚为合拍。

6.4消食散

〔组成〕厚朴200克健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内金陈皮各60克

〔功效〕行气消积,导滞积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纳呆。

〔用法〕以上诸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各用,开水泡服。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7岁以上每次20克;每天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用量煎服,每天一剂。

〔方解〕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除膨胀为主药;辅以内金、槟榔去宛陈而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茯苓、陈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食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以期宛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消食散是以六腑生理功能出发而制定。盖胃属六腑之一,《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时,六腑纳运饮食、传导水谷,虚实更替,通而不滞。后世更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以此为理论根据,焦氏认为;胃气既有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胃气不畅,气血违和,故而百病丛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则诸症悉除。

〔加减〕凡因内有积滞而致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寝不宁、大便于结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腻者皆宜本方。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半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者,加生石膏。

〔按语〕使用本方宽中通利气机,导其积滞从大便而解,则诸症可除,但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故运用本病即止。用时还须确审其内有积滞,若用之不当,反致真元耗损。

〔典型病例〕陶某,男,2岁。

发热10天,手足心热,便结2~3日一行。曾口服感冒清及静脉点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一周无效。初诊体温39℃,面黄颧赤,精神不振,舌苔白厚腻。症属内伤(食滞)发热,治拟导滞清热。方用消食散加地骨皮、生石膏、石斛煎服,三剂后治愈。

7.食欲不振

7.1温中运脾汤

〔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功效〕温中运脾。

〔主治〕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日2次服,其中鸡内金应研末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素。

〔方解〕小儿厌食症,通常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如恣啖生冷之物等等,而致寒湿阻困,脾虚食滞,导致运化失司。《名医方论》云:“阳气始动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附子、肉桂去脏腑之寒湿,补火暖土;配干姜以增强暖中除寒之效;苍术、白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阳,一为阴中之阳;一为补中除湿,一为益气和中,且能强脾土,伍茯苓共有燥湿健脾之效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青、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消食宽胄,相伍而行气导滞: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诸药相伍,中宫得温,脾土始运,磨谷消滞,升降调和,恙疾皆降矣。

〔加减〕本方加减后还可疗寒湿中阻之滞泻、呕吐、积滞等脾胃运化失司之症。兼泄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兼呕吐者加姜半夏6克、苏叶梗各6克、旋复花(包)6克、蔻仁3克;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菔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按语〕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病久则可转为积滞或疳症。如果小儿的发育营养比较好,只是偶有食欲低下的情况,则不视为厌食症;正在患病的小儿而出现的食欲不振,亦不属此范围。厌食症在城市的小儿较为多见。由于部分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增加过多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滋补食品,或偏食、挑食影响了小儿脾胃的腐熟运化能力,损伤脾胃而引起本症。但小儿脾常不足,若恣啖生食冷饮,常导致寒湿困中,脾土失运而厌食,久之则有碍健康,这在独生子女中每每易见,故蒋氏拟“温中健脾汤”可谓独具匠心。

〔典型病例〕蒋某,女,4岁,1985年初诊。

患儿经常不欲食,伴有腹痛、溏泻,睡喜腑卧,有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沉弦。症属脾失健运,胃有寒湿,治宜健脾和胃,祛湿散寒。方用温中运脾汤略加减。上方服六剂后食欲好转,腹已不痛,诸症都有所减轻。又以上方加减,并服肥儿丸一丸日二次,进7剂症愈。

7.2磨积散

〔组成〕鸡内金30克生谷芽30克焦麦芽30克生黄芪25克胡连12克五谷虫30克蜣螂30克

〔功效〕扶脾健胃,磨积消食清热。

〔主治〕小儿疳积症见;尿如米泔,经常发热,继之面黄肌瘦,腹大青筋,嗜凉多饮,小便清长,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竖立,结膜干燥,角膜软化,困倦多眠,肢体浮肿,大便稀溏或干如羊粪。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面,每晚服3~6克,用红糖水调服之。

〔方解〕鸡内金能磨积,消食;黄芪助气;胡连反佐黄芪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效;生谷芽能生发胃气;焦麦芽能清导化滞;五谷虫、蜣螂有消疳积之效。全方药味不杂、配伍精炼,一补一消,一升一降,补而不过,消而毋伐,从而使脾胃运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疳积亦日趋消失。

〔加减〕疳积是一个虚实互见的病,治疗原则总以调理脾胃为主;胃滞宜消,脾虚宣补;脾胃损伤还不甚而积滞重者,祛邪消积为主;脾胃虚弱禀赋不足,当补其不足为主;体壮者先去其积,后补其虚;体弱者,先补其虚,而后消积,或攻补兼施;其他兼症,亦随症辨治。本方立意亦即此也。如有结膜干燥,角膜软化时可加谷精草、菟丝子;重者可加枸杞子;如系脾虚泄泻可酌加茯苓、白术等,此外还可加用当归补血。

〔按语〕疳积即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疳者,干也,即津液干涸之意。“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小儿乳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或父母过于溺爱,妄投高级营养滋补食品,损伤脾胃,食而不化,壅滞中焦,脾气不运,形成积滞,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灼伤津液,脏腑肌肉无以濡养,身体消瘦,形成此症。疾病初起,病情较轻,多为积滞伤脾之初。病情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虚多实少而为疳积。总之,脾胃虚损,亡津耗液是本症的主要病理,调理睥胃则是其总的治疗原则。磨积散的药物组成与此意甚为贴切,故疗效颇佳。

〔典型病例〕王某,男,2岁,1989年10月4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为第二胎惟一的男子,在奶奶家抚养,奶奶十分喜爱,经常任性而食。近二月来患儿腹部逐渐增大,夜哭不止,对爱吃食品食则不止,身体明显消瘦,大便不成形,常有不消化之食物,伴轻度咳嗽。诊之,小儿面枯肌瘦、舌苔白腻夹黄,胸部肋骨明显,腹大如蛙,叩诊鼓音较多,四肢消瘦,全身皮肤干燥,脉象滑细而数。此疳积为患,遂处以磨积散,照法服之,并嘱其饮食忌宜。一月后访其母曰,我儿愈后一切正常,活泼可爱。

8.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疝气

8.1温脐散

〔组成〕内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15克

〔功效〕温阳导滞。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复敷脐上,外扎纱布。两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方解〕用本方药敷脐孔上,治疗小儿肠麻痹症。该症是起于患儿泄泻后脾气虚惫,导致腹胀如鼓,叩之嘭嘭,呼吸短促,食入即吐,而便稀不畅,次多量少,常有粘液,其小溲尚通,形神困疲,病情严重。现代医学认为此系因腹泻所致低血钾或“停滞性”缺氧而导致肠麻痹。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由于药入即吐,因此另辟蹊径,制“温脐散”外敷法以弥补之,使即转矢气,拯危为安。本方为温香之品,借麝香的渗透之力,深入肠腔,旋运气机。若得频转矢气,为脾阳复苏之机,即是向愈之兆。婴幼儿泄泻,常遇肠麻痹,其势危急。病情严重者,多系脾惫气窒,中焦阻滞,升降失职,逐致气阻于下而大便不畅,胃气上逆而呕恶吸促,药入即叶,汤剂不纳,内治不易,施此外治,治效颇彰。

〔按语〕本症在《幼幼集成》中已有记载:“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厚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附桂。”症治似略接近。《内经》已知本症为逆症,《灵枢·玉枢证》云:“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咳逆,腹胀用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一天之意)而死矣。”由此可见,泄泻而现腹大胀鼓,类似肠麻痹者,以小儿为多见,须及早注意。其病机久泻脾惫,中焦窒滞,升降紊乱,胃气上逆,治当振奋脾阳,复其升降,可用附桂理中汤加木香、砂仁。及至重而吐,胃不受药时,则须另觅途径,急予“温脐散”外敷之法,屡试不爽。可旋运气机,使升降复常而获生机。此类病患,每多脾阳不振,故应以附子理中善后为妥。

〔典型病例〕陶某,男,1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