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21151500000045

第45章 儿科(5)

因脾常不足,泄利六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嘭嘭,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予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两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息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瘥,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予温扶而安。

8.2活血利气汤

〔组成〕小茴香3克干姜3克官桂3克延胡索6克没药3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川芎3克当归6克赤芍6克

〔功效〕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主治〕小儿肠套叠。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本方治疗小儿复发性肠套叠。从患儿腹痛阵阵,痛而拒按,有的伴面色晦暗,舌质色青等症状推理而论,此为肠道局部血分淤结。乃仿王清任氏小腹逐淤法,活血利气,通络止痛,灵活运用,疗效显著,且可根除不发。

小腹逐淤汤原方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没药利气散淤,消肿定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淤,散结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合当归、赤芍以活血行气。全方主要在于温经散寒,活血利气,化淤止痛,通达下焦。在实践中可根据临床情况,随症加减化裁。

〔加减〕凡症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有包块,按之则痛,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舌有淤点,口唇紫暗,脉象细涩者宜使用本方。若寒甚必重用姜、桂;气滞血淤需选用木香、乳香、桃仁、红花、枳壳、川楝子等活血利气;腹部包块者可加三棱、莪术、山甲片化淤消症;随宜而施,疗效显著,且可根治。

〔按语〕小儿腹痛首当辨清儿内与儿外疾患。大抵而言,起病缓慢,疼痛性质较轻,常自行缓解、腹部柔软,少有伴随症,多属儿内疾病;起病急暴、病情较重、腹痛阵作或持续剧痛,腹肌紧张,板硬拒按,或按即离手有阵击剧痛,或见腹部包块、肿物、肠型,或常伴随发热、呕吐、大便不通,多属外科性疾病。小儿肠套叠为西医儿外科常见病,急性发作时,常在x线下以空气或钡液加压灌肠使之整复。但患儿每多反复发作,甚至上午复位,下午又发,若手术治疗,病家每多顾虑。从中医辨证分析,认为本病腹部剧痛,是由血络淤滞,运行失常,局部麻痹而形成。如果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后,这部分的血行仍不通畅,就形成反复发作。方书谓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拥,肢体之痛,均在络,皆宜治血。但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故治血必须顾气。从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来看,本病均为局部血淤气滞,采用活血利气之法,灵活化裁,使血活气行,通则不痛,且能绝根。

〔典型病例〕付某,男,6岁。

经常腹痛,已有年余,时作时止,舌苔薄白,面色萎黄,有11次肠套叠史,症属络淤,兼夹虚寒。治以温通活血,方用桂枝2.4克、白芍9克、归尾9克、桃仁泥9克、红花45克、延胡索45克、炙甘草3克、淡干姜1.5克、饴糖30克(冲入),三剂。

二诊时腹痛尚有,痛连脘腹,舌苔白腻,面色萎黄,虽有寒湿夹杂,究与肠套叠有关。再以治血行气之法,方用归尾9克、醋炒五灵脂9克、桃仁泥9克、红花45克、赤芍6克、炒枳壳45克、延胡索6克、广木香2.4克、陈皮3克、官桂3克,四剂。

三诊:腹痛已减,且已轻松,就诊前一天曾下蛔虫一条,舌苔薄润,便下通调。再以活皿为主,参以杀虫之品,方用当归9克、桃仁泥9克、川楝子9克、槟榔9克、红花45克、延胡索45克、炒枳壳45克、赤芍6克、炒柴胡3克,四剂。

四诊:血活络通,腹痛不作,胃纳正常,便下通调。再拟调气活血,以善其后,方用党参6克、广木香3克、赤芍6克、当归6克、延胡索6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炒枳壳45克、台乌药9克、焦白术9克,五剂。以后随访从未复发。

8.3完疝汤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甘草6克黄芪12克北五味子6克荔枝核12克黄芩10克萱草根10克

〔功效〕升陷降气。

〔主治〕小儿疝气。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汁150毫升,煎3次取汁混匀,分4次温服。本病冬天皮肤收缩,治疗较易;夏天皮肤松弛,治疗较难。服药期间,忌剧烈活动。食勿过饱。疝已全消,则去黄芩,减枳实、荔枝核量为各4克,续服五剂,巩固疗效。

〔方解〕本病病机为中气下陷,小肠等腹腔脏器下坠腹股沟,局部气血运行受阻而成。以气陷为夺,气滞为标。气滞由气陷而成,但气滞又可反过来阻碍气陷的升复。故治以升陷治本,降气治标。柴胡、黄芪、甘草、萱草根益气升提以治气陷;枳实、荔枝核、黄芩苦辛通降,以治气滞;白芍、五味子酸敛收气,以固既升之脏。如中气完全升复、疝气已全部消失,则重在补中益气,自当减苦降之味。

9.小儿夏季热

9.1清暑生津汤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45克竹叶45克甘草45克西洋参3克鲜石斛6克(干品减半)鲜芦根20克鲜生地12克(干品减半)黄芩3克粳米15克

〔功效〕益气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与中医学中的“疰夏”、“消渴”、“暑温”等症类似。其病机由于暑气蕴遏肺胃,薰灼皮毛,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上以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似与某些小儿对高热气候适应不良有关,尤以出生后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为多见,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

〔用法〕每天1剂,以水煎服,热重时一日可服2剂,可连续服用数周。

〔方解〕本方从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生津的基础上,以西洋参替代人参,使其在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养阴之效;石膏、知母、竹叶、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之中更增生津益液之效;粳米、甘草和胃以保护胃气。因此本方对暑伤肺胃的患者最为有效。

〔加减〕若热重不退者可加银花9克、连翘6克;口渴多饮、多尿者,可加蚕茧3枚、天花粉45克;舌红口干、烦躁不安者,可加西瓜翠衣6克、莲肉6克、玄参45克;纳呆大便不实者可加生山楂9克、白术6克、白扁豆9克,而去知母、石斛及生地;高热已退而有低热缠绵者,可加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去石膏、知母;乏力倦怠,精神不振者,可加孩儿参10克、黄芪10克。

〔按语〕夏季热是婴幼儿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疾病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通常午后较高,早晨较低,其体温与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较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通常可达二三个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不甚明显,病延日久,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一昼夜可饮水4~5公升,甚则更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长,体温虽高,但大都不见汗出,甚则毫无汗泄。疾病初起,多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多饮等症状。本方正适宜于此病的初中期,亦即清暑益气之治则,暑伤肺胃之病机。

〔典型病例〕周某,男孩,1岁,1989年夏初诊。

平素体弱,入夏后发热不退,发热将近1个月,已用抗菌素和解热药无效。来诊时患儿苍白少华,略显疲乏,测得体温为39.5℃,皮肤及手足心灼热,口渴频饮而少汗,纳呆大便干结,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红。症属暑热郁阻,肺胃受损,久则气阴不足。拟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治之,给清暑生津汤4剂。二诊;服药后热降,仍有余热徘徊在38℃上下,口渴多饮多尿已有改善,皮肤、手足心已不感灼热,舌红、苔薄黄,指纹显紫。拟前方去石膏、黄芩,加西瓜翠衣9克、锻柴胡6克、地骨皮9克,再予4剂。三诊: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面色转红润,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显紫,上午无热而下午偶有低热,以二诊方加孩儿参10克、陈皮3克,复予4剂。四诊时已无热数天,患儿精神食欲良好。停药而仅给六一散每天9克,泡茶饮服。后未来诊,经访问已愈而未再发热。

10.小儿癫痫

10.1除痫散

〔组成〕天麻72克淡全虫60克当归150克炙草60克胆星21克

〔功效〕祛风、化痰、养血。

〔主治〕小儿癫痫。

〔用法〕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重者一天2~3次,轻者一天1~2次,每次3克,以开水送服。

〔方解〕先贤曾云:“治疗小儿癫痫,不外乎清肝、养血、清心、豁痰,如有虚损,则须补益。清肝,在于清肝经之热而达到熄风定搐,佐以养血,则血和风灭。清心,在于泻心经之火而安神开窍。肝热心火,皆能使气血不顺,炼液成痰,火升痰壅,肝失条达,肝风内动,而作抽搐,痰阻清窍,则神识不清,而出现昏倒,所以必须着重于祛痰。如有亏损,自当于缓解后进行补益,”天麻甘平入肝经,为祛风镇静之主药,且有疏痰气、清血咏之效。淡全虫入肝经,搜风以定搐,与天麻相得益彰。风之由来,是肝血少,血少而生风,肝风内动则眩晕抽搐,所以用当归以养血、活血,而得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治痫之法,首先治痰,胆南星,性味苦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化痰而不温,熄风而不燥。并以炙草解毒调和诸药,且固中而助当归之补养。

〔加减〕在治疗癫痫过程中,常以汤剂与除痫散配合应用,以散剂长期服用,汤荆则间断服用,通常在发作时配合使用以增强药效。汤剂亦以除痫散为基础,分量加以调整,改;天麻6克、淡全虫45克、当归15克、炙草45克。如痰多,舌白腻,脉滑者加法半夏9克;顽痰不化者加礞石45克、乌豆花9克;肝火旺而心烦善怒,舌质红,脉弦者加干地黄15克、白芍12克、生石决15克或珍珠母30克;肾虚耳鸣,腰酸者加女贞子9克、菟丝子9克、川断15克;血虚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者加何首乌15克、桑寄生15克、鸡血藤15克;心悸惊恐,睡眠不宁者加麦冬9克、五味子45克,生龙齿15克;大便稀薄者加茯苓15克、蚕砂15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15克、秦艽12克。

〔按语〕小儿癫痫之因,先天多由胎惊、遗传等因素有关;后天则多由痰、热、风、惊、食滞、血淤等因素所致。而其所发生,主要由于体内气血虚弱,脏气不平,而造成风、痰、虚交错为患。由此可见,癫痫之发作总不离在本为虚,在标为实,虚者正气虚,脏腑气血虚弱;实者,邪气实,风盛痰壅,故其治疗应抓住风、痰、虚之理,而立祛风、化痰、养血之法。“除痫散”一方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即缘于此也。

〔典型病例〕一男孩,10岁。

于1973年5月在发热后10余天,即出现全身阵发性不自主的抽动,日10余次不等,在某医院曾做脑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癫痫。1973年8月上旬来诊时亦曾发作1次。病孩面色萎黄,喉间痰多,舌淡,脉细滑。此为正虚外感,邪与痰郁于络脉。治以补虚、祛风、化痰、镇痉。处方;天麻6克、淡全虫45克,当归15克、炙草45克、胆星6克、法半夏6克、党参12克、菟丝子9克。进服2剂后,随症加减礞石、茯苓、乌豆衣等味,共进20剂,抽搐完全消失。遂以除痫散日1次,每次3克以巩固疗效。至当年9月25日复诊,一直没有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