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我们给自己的任务是达到500万用户量,而当我们选择了优质渠道后,不到半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可以说,飞流为其在用户推广层面提供了强大后盾,而这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变化使得友加及时对目标作了调整,面对年底用户量超过1000万的新目标,友加感到毫无压力。
作为移动互联沃土上的另一位耕耘者,飞流创始人倪县乐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其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变化感受更为深刻,在他心中,这个世界的变化是飞速的:“2009年,针对塞班系统做渠道类平台的产品屈指可数,业界认为渠道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非常多,而这种情况早已发生微妙变化,反而优质内容成了最缺少的、最高贵的东西,飞流一直在为用户寻找最优质的内容。”
在倪县乐眼中,友加就是珍贵的优质内容。“飞流用户同样‘草根’,全平台的深化让老用户的迁徙更便利,而面临渠道之间的激烈竞争,优质内容反而成了飞流的核心竞争力。”令人欣喜的是,友加也迅速融入草根群体,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飞流同样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未来,飞流将进一步提高整个营销能力,更多分享,更多提升。”
软件易复制路难复制
谁能逃开成长的烦恼呢?友加也不例外。
同类竞争激烈,人才稀缺等均是友加的小烦恼。而邹岭却不担心,类似问题,早在他创业初期就曾预见过,“看起来门槛较低的交友社区产品,实则需要了解社交规则和对人性需求的把握。”在邹岭心中,这本不是件容易事儿,皮毛易做,骨肉难搭。
而另一方面,这又的确是件容易事儿。“用户是生命力所在”,故友加一直致力完善用户体验,因为了解自己的用户,所有邹岭很自信:“面对草根用户,我们解决的是交友和娱乐需求,我们产生很多游戏化的互动。”
正是出于对用户需求的探究,友加的每一次升级都备受欢迎。据了解,最新版友加突出了魅力榜版块,调整了个人档案页面,游戏化的特征渐显,可送的“礼物”更丰富更精美了,“这些改进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游戏化+娱乐化+社交化让用户更喜欢友加。”
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世界,模仿与被模仿似乎是一种常态,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这种常态也时常成为他们最大的困扰,而作为渠道方,倪县乐看的更客观:“在互联网环境中需遵循丛林法则,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真正的创新,抄袭永远落后一步,而企业需要在别人抄袭的时间里做更多创新。”他认为,无论是飞流还是友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比别人跑得快。
对此,邹岭依旧保持着自信,借鉴可取,但要保持创新能力,“软件功能是可以复制的,但所走的路是无法复制的。友加也曾借鉴过国外的其他产品,但我们根据自己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断改进,只有我们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更何况产品功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一角,水面下还有大量数据分析、精细化运营、持续产品改进、用户体验与服务品质提升的工作,这些才体现团队真正的功力。”
低调前行的快乐团队
上线后的10个月不到,友加用户量突破了500万,活跃度也节节攀升,而这令人欣喜的成绩丝毫没有令友加团队感到飘飘然。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四周群雄虎视眈眈。目前的几百万用户量只不过是很小的市场份额。对我们而言,唯有保持产品的创新改进、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才有可能找到一丝生存的机会。”从邹岭的言语之间,体现了这个说的少、做得多的团队,对于国内残酷的创业环境有着非常现实的认识。
用户的积累可以脚踏实地,而一个产品创新、优化的速度决不能慢,这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倪县乐认为,机会涌动,移动互联在高速行驶,“创业是一定是有风险的,一定会有成功的和没有成功的,车是你自己在开,可以加速也可以减速,但在今天这个环境下你一定要加速。”
作为渠道方,飞流一方面在飞驰,一方面在开放,它不仅仅想帮开发者带来用户,最终是要帮开发者赚到钱。而对于友加来说,一方面在积累用户,一方面又在做更多的尝试,“虽然在创业的路上一直有挫折,但是我们也一直很欢乐。”办公室里满是鱼、虾、小狗、螃蟹、玩偶、涂鸦,还有一群快乐的人,邹岭笑称:“我们的使命是给用户带来欢乐,自己当然很欢乐!”从他的眼睛中小编看到了,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九思软件CEO王海波:做企业是一种修炼
文:陈飞
速途网小西访谈室第33期小西的话:他有十余年的职场生涯,他曾在多家企业修炼磨砺,也曾感受过工作的辛苦和压力。如今,他感谢过往的所有经历,为修成“正果”,他选择了创业,他就是九思软件CEO王海波。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他立志把九思做成百年老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文化打底修炼为先
儒家文化起源于齐鲁大地,祖籍山东的王海波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儒家气息。
我们交谈的话题是从“九思软件”这个名字开始。王海波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王海波认为,文化底蕴可以支撑一个企业走很远的道路。中国能够跻身世界大国之列,是因为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同样,一家优秀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最终也是源自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
企业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其实很相似。九思软件的文化基因不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打上了王海波多年职场人生的个人烙印。十余年的职场生涯,海尔、用友、浪潮等知名企业的“修炼”经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王海波带到了九思软件,带给了九思软件的全体员工。
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
回忆过往,王海波说,海尔的工作非常辛苦,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压力,挑战自我。
“那时候,一周上7天班,早出晚归,星期日也经常不能休息。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周日上午10点钟到公司,发现墙上已经贴了公告‘王海波经理迟到,罚款50元。下班前交到财务’。在海尔,管理层更要时刻以身作则。”说到这里,他发出爽朗的笑声,往日的艰辛在谈笑间变得云淡风轻。
“海尔的理念是出了问题80%由领导承担,所以员工可以下班,但领导不能。”
这种风格也传承到了九思软件,“在我们公司,员工下班比老板要早。我不会去压榨员工的劳动力,因为我们是做管理软件的,需要调动员工创造性思维和工作积极性,实现技术、产品和知识的创新,这是无法被压榨的。”据王海波透露,在九思软件,员工可以随时找领导拍桌子讨论问题,这在其他公司是很难想象的画面。
无论是海尔,还是后来的点击科技和浪潮,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感谢过往的所有经历。”王海波如实说,“人生是一种修炼,做企业也是修炼的历程。比拼的是谁能修成正果。什么才叫正果?是对人生,对企业看透,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现在的企业大多急功近利,刚有成绩就想上市圈钱。这不是我创业的初衷。”当然,王海波的修炼过程也是渐进式的。年轻时,王海波觉得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是创造家业的过程;后来和一群兄弟打拼时意识到,自己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现在,他的想法又有了变化,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自己做企业本质上是在创造就业。王海波说,理解到这个层面,自己对修炼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一样的企业哲学 梦想打造百年老店
九思软件的主要产品是协同办公系统(又名OA、办公自动化软件),换言之是为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的软件服务,并且教会企业如何利用软件工具进行高效的企业管理。但是,王海波却认为客户是自己的老师。“我在这一行干了12年,仍然感觉自己和刚刚入门一样。”他一再强调这不是谦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客户,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与成功经验;服务于客户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九思的成功有前沿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客户那里的实践。客户的实践经验不断反馈到九思软件,九思的产品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把更加优秀的产品以及管理理念分享和复制给更多的客户。
相比其他企业的广撒网模式,九思软件却把目标锁定在高端用户群上。“高端用户意味着高标准,意味着对企业的产品实施和服务的要求更苛刻。这将强迫我们打造一个更踏实的技术架构和企业架构。”王海波坦言,很多企业追求空间的占有,而九思软件追求的是时间上的长久。“我们做事情不能急于追求眼前的回报,而是追求客户的成功,通过客户的成功实现更加长远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追求占有率,但追求卓越客户的成功率。”当然,定位高端用户的风险也是存在的,一旦某个客户没做到位,就等于自砸招牌。王海波说,做企业以来,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英尺宽,一公里深”是王海波的企业哲学,他的梦想是把九思做成百年老店。毕竟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留下一个品牌比创造财富更加重要。“九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和科技能够完美的融合。”对九思的现状,王海波还是很满意的,“整体来讲大部分节奏和预想是相吻合的。但是团队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我们也在寻觅更好的人才。”
家庭是创业的后盾 早就预感要成为管理者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海波得到了很多,也作出了很多的牺牲。他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庭对他事业的支持,更是让王海波能“心安理得”的投身于事业中去。“我的父母拥有那一代人很多好的品格,有孝心、节俭、勤奋、与人为善。这些品格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在品格上是严格要求,但是在个人发展上却很放手,给了我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是很难看到的。我感谢父母给了我足够的自由,给了我尝试、施展的空间。”在提到妻子的时候,王海波语气中透露着歉意:“太太是医生,这个行业本身压力就非常大,而我又是一身扑在事业上,常年不顾家的人,水卡电卡放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因此她很辛苦。在家庭方面我并不是个称职的人。”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预感到自己将会创业,担当领导层的角色。在读书时,王海波毅然从海洋化学专业转到了国际企业管理。他这样说道“从我半路出家读企业管理,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做企业和做人是相同的,需要去学习、互补、合作。知道形成完美的团队和产业链。”
正如王海波所说,现在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完善自己的修炼过程中。他的目光并没有盯到财富和名望上。在他看来,所谓的利润只是一串数字,“七十年代的人是吃过苦饿过肚子的,我一直在沿袭着勤俭的习惯,我看待财富只是一串不断变化的数字。”在他看来,做企业不是为了财富,而是创造就业,承担社会责任,做成百年老店。
“我是个自以为非的人。”王海波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点,每个人都值得我敬佩。我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这样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这也许就是王海波的修炼之道吧。
艾媒网张毅:移动互联的研究就像医生把脉
文:吴雪丽
速途网小西访谈室第34期小西的话:在别人还不知道智能手机是何物时,他就开始推广移动阅读。因为不被理解,他把移动书城改为艾媒咨询,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移动互联这个产业。作为国内首家从事移动互联研究的咨询公司,曾经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客户,可是他说没有关系,因为咨询这个行业好比医生把脉,只有比产业站得更高起步更早,才能作出漂亮的诊断。
1996年的张毅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不懂计算机,更不懂网络。
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因为一个澳大利亚留学生要发电邮回家,非要他作陪,于是在学校唯一一个配有电脑的通讯站,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同学在那个黑机器上打出了一串字符,点了“发送”就把信件寄了出去。
张毅是行动派,立刻就注册了一个USA.NET的邮箱,只不过他忘了,那时候国内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邮箱是做什么用的,所以他注册的这个邮箱,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用处。但这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就是这个邮箱事件,让他从此与互联网从此结下了不断了的情缘。
来来去去 走不出互联这张网
在校担任学生记者的张毅,一个偶然的采访机会认识了学校网络中心的主任,因为对互联网的好奇,他常找老师请教,课余时间大多在网络中心度过。毕业后就直接去了中华网做编辑记者,成为国内第一代网络编辑。
那时的中华网是所有网络人的梦想,上市公司待遇好、能力强,几乎每个在中华网的记者都成为外面挖角的对象。然而好景持续不长,2000年左右,网络环境突然变得很差,业内盛传互联网泡沫经济,公司内部整天人心惶惶,离开这行的人日趋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张毅也随波逐流选择了离开。
他的新工作并没有多少创新性,仍旧与互联网相关,只不过是纸媒——电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