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鹭网CEO梁震卿:聪明人很多想到就尽快实践
文:李婷西
速途网小西访谈室第41期小西的话:烧钱不可怕,烧青春却是非常可怕,在灯鹭网CEO梁震卿的心中,创业的机会成本远远大过资金成本。创业者需要多积累,多思考,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必须尽快实践,有时候,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故事开始于舍弃与坚持
2008年,本在美国读书的梁震卿果断地放下书本,他要回国创业:“我一定要回来,要尽快开始,要马上就做。”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不得不跑得更快。一个小的创业团队迅速组建好了,只有四五个人,只有一间民居,这里却成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灯鹭网是梁震卿的第三个创业项目,在此之前,从众包到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曾经让梁震卿激动不已,推着他回国创业的项目烧了很多钱却难落地,他尝到了失败与失望的滋味。如今,回想起来,这成了他创业历程中最大的挫折:“想法受到打击,信心遭受了打击。”
然而,在失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留了下来。梁震卿同时深知,前两个项目的失败并非产品不好,也不是团队不好,而是时机不对。此时,必须坚持。也正是因为选择了坚持,梁震卿团队在废墟中发现了宝藏。
“‘灯鹭’只是前一个项目的一个功能,我们后来发现这个功能不错,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功能。”这个在“反思会议”中的发现得到团队一致认可,灯鹭网诞生了。
聪明人很多,想到就尽快做
顾名思义,灯鹭源于登录。“社交网络火了,开放平台火了,这个时机到了。”
因为看到了迫切的需求,看到了中小站长因缺乏技术能力而苦恼,这成了灯鹭的机会。如今,灯鹭主要为站长或网站管理者提供社会化登录与用户管理平台,同时,由登录为基础,做分享,做评论,做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也成了其价值所在。
“开放”为灯鹭提供了机会,也同样因为“开放”,让社会化成了多方角逐的战场,对于灯鹭而言,登录存在着一定技术门槛,这也成了其优势所在,“我们抓住了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登录入口,做整体解决方案。”梁震卿自信的说。
梁震卿并不害怕竞争:“没有竞争走得很孤单,有了竞争反而成长更快”。
虽然对自身的技术非常自信,但是他早就预想未来肯定会有很多人加入做蛋糕,“所以要做到比较早,比较深,比较快。”
在梁震卿心中,好想法太多,聪明人太多了,“你能想到的或许别人也想得到,并非看到你的产品才能想到。”他认为:“创业者不能杞人忧天,有好的想法就赶紧走市场,获得更多需求反馈,继续完善产品,谁获得的需求越多,谁的产品完善得越好越快,竞争力就越强。”
最幸福的事是团队的积累
可以说,早期支撑梁震卿创业的是同有一腔热血的兄弟们。由4人组成的灯鹭网创始人团队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CTO程超是梁震卿的初中同学,正式加入灯鹭创业前曾在IBM工作,“IBM在上地,于是我们就在上地租了民宅,晚上7点把下班的程超接过来工作。”梁震卿笑着谈起这段经历:“一个两居室的民房,我们四五个人就住在那里,下午1点上班,可以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完全沉浸在工作中,一两周才回一次家。”另外,让梁震卿感到幸运的是,通过招聘渠道结识了另外两名创始人关超和杜承军。对于关超来说,刚加入灯鹭时的薪资与此前在赛迪的薪资水平落差极大,但是他确定自己要加入灯鹭,即便不要钱,也要加入创业行列。而曾经是草根站长的杜承军是在来京游玩期间接触到了梁震卿的项目,当场拍板不回去了,租房开工意志坚决。如今的二人一个负责产品,一个负责运营,风生水起。
梁震卿常对投资人讲:“我们的团队中有海归,有本土高材生,有大公司背景成员,有草根人才。无论技术、产品、运营都得心应手。”梁震卿并不害怕项目失败,也不怕项目失败人会散掉,在他心中,人是最大的财富。
同时,梁震卿建议创业者,做互联网最好有自己的技术伙伴,但也不尽然。一定要把团队组得很好,因为在公司发展和探索过程中,或许会发现有认同感的优秀人才。
化解成长的烦恼
因为有优秀的团队和优质的产品服务,灯鹭在迅速长大,却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
融资成功后,灯鹭由七八个人的团队迅速扩张到30人,梁震卿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人多了,配合、交流、分工,从管理结构到授权,需要协调的事情非常多。”面对这些烦恼,他通过思考,通过找人聊,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的管理方法,梁震卿认为,这个阶段创始人一定要站起来,站到一个高度去仔细研究、探索自己的管理方式。
最终,梁震卿探索出适合本公司的小组式管理,同时要保证创业团队的高效,把战略思想延伸出去,“公司规模上百后可聘请中层管理者,创始人团队保持独立思考战略决策等,由中层管理者进行执行。”
在梁震卿的心中,烧钱不可怕,烧青春却是非常可怕,创业的机会成本远远大过资金成本。在当下的创业环境中,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成了草根创业者最好的机会,但他也建议学生能在在校期间尝试实践创业,或者是毕业后到大公司实现一个积累的过程。
创业有风险,错过的青春很难回转,梁震卿说:“只要想创业不怕没激情,多积累、多总结,不要一拍脑袋就干。”
面对社会化大潮,梁震卿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市场,同时不畏惧竞争,“社会化与其他模式的结合是下一个阶段的探索方向。”而当视角都聚焦在灯鹭身上,梁震卿自信地说,未来会尝试做增值服务,“未来会继续融资,继续优化产品,把市场铺得更广,挖掘更大的价值”。
食神摇摇吴世春:没有创新点就没有竞争力
文:李婷西
速途网小西访谈室第42期小西的话:他迷恋创业,但从来没有为了创业而创业。Web1.0时代,他进入了百度,Web2.0时代,他创办了酷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又一次全身心的投入,他是食神摇摇创始人吴世春,一个不断追逐时代浪潮的客家人。
野心,是驱使人进步的动力
吴世春毕业后受雇于一家外企,光鲜的背后,他感到了压抑:“即使做得再好,也只是一颗螺丝钉。”也正是因为不想做螺丝钉,他与互联网结缘。
2001年,吴世春加入百度,经历了百度从小到大的过程后,他选择了离职创业,去追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内心坚韧而勇敢,却最怕看到“天花板”,“我是客家人,我相信一点——工字不出头,我一定要做自己能领头的事情!”抓着这份野心,吴世春创过5个公司,均成功退出,为的就是能“更好”。
而吴世春选择投身移动互联网源于一场“山顶对话”。
2011年,吴世春与好友徐易容(美丽说CEO)外出滑雪,在北大湖雪场的山顶,看着远方的苍茫,感受着广寒冰雪,“世春,你不应该错过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了”,徐易容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现在这波浪潮,是5年来的最大浪潮,非常适合产品技术人员创业……”一番话使得吴世春的心情激荡许久。
一波又一波的人滑下山顶,吴世春与徐易容忘记了时间,二人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下山时,吴世春已经作好了决定,自己要做移动上的生活服务。
产品+技术改变世界
从雪场回到北京后,吴世春找到好友陈超仁组建了一个团队,并联系了红杉和kpcb,“我要做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生活服务类公司。”红杉迅速地作出反馈。
有了红杉投资,有了优秀可靠的旧部和朋友作为团队,吴世春成了最幸运的创业者,他此前的经历证明了他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不缺钱也不缺人,他与团队在急速狂奔。
“创业前期方向的探索是比较折磨人的事情,找对一个好的创业方向很难。”
食神摇摇上线前,吴世春团队曾推出过两款产品,大而全却不受欢迎,这段经历成了吴世春移动互联创业路上最大的挫折,但他很快想通了,并及时壮士扼腕,“一个产品适不适合投入市场一个月就能判断出来,不要试图掩盖一个产品的硬伤。”于是,他以退为进,坚信力量不能分散,砍掉前两款失败产品后,2011年11月底,食神摇摇诞生了。
在吴世春心中,技术+产品可以改变世界,知道用户困难所在,并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解决困难,他认为,创业就是用自己的产品技术优势去解决一种需求,而并非创造一种需求,“纠结于一日三餐吃什么,去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各种纠结让找餐厅成了用户最为‘痛苦’的需求,也是频度最高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成了食神摇摇的机会。
同时,吴世春也建议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方向时应选择比较垂直领域的机会,并且有发展空间和盈利模式的机会。
竞争力与维持竞争力
移动互联网火热的背后是激烈的竞争,吴世春认为,创业者首先要乐观,不要被抱怨蒙住双眼。八九年前,他也是一名“愤青”,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市场给他上了最好的一课:“市场不需要抱怨,我做的好用户会选择我的,有核心竞争力VC也会选择,而巨头也是可以合作的。”
那么何为核心竞争力?
吴世春解释道:“创业首先想到的是创新,如果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要好,如果没有创新的点,就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同时还要后续的微创新,不断维持这种竞争力。”他指出,在关键点上的突破就是创新。
而对于食神摇摇来说,内容组织形式移动互联网化,内容标签化,使用方式的简洁化都是其创新点,其还在在数据与体验细节上不断优化,以此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因为专注,食神摇摇只做“找餐厅”,而为了构成完整的用户体验,其选择与所有业态合作,坚守找餐厅这个“入口”。
食神摇摇上线后便成功完全第二轮融资,仅仅8个月,十几人团队的努力获得了600万用户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自信、坚持,把握着竞争力的“秘诀”,最令吴世春意想不到的惊喜实则在情理之中。在他心中,移动互联网需走特种兵模式,不需要大兵团作战,未来食神摇摇也会谨慎扩张,走轻型道路。
“加班我也一起加,吃苦一起吃,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吴世春享受团队共进退的过程,他认为,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身先士卒,另外要建立好分配体制,“这是一块大饼,做的越大,大家分到的就越多,整个团队要一起往前走!”
吴世春告诉笔者,食神摇摇马上会推出5.0版本,“是里程碑的版本,我们加深了与产业链各个行业合作,在开放上做得更透彻,年底比较靠谱的目标是达到1500万的用户量。”
此外,吴世春建议移动APP创业者:“一个APP只需要做一件事,想做大而全是错的;应用名字需发音琅琅上口,功能一目了然,产品LOGO要醒目;前期最重要的不是做盈利,而是把公司的价值做大。”他强调,如果能让用户省一点脑筋的话就能领先一小步,细节体验更重要。
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吴世春坚定不移地在必然中寻找偶然,“我希望食神摇摇能大成,只要有机会,就坚持寻找。”他深知,用户的心智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永远只记得第一名,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此,食神摇摇一定要“领头”。
我搭车王一禾:追逐梦想的创业之路
作者:丁道师
速途网小西访谈室第43期小西的话:一则堵车的新闻背后竟藏着巨大商机,善于观察的王一禾因此走上创业道路,为了满足城市上班族的搭车需求,“我搭车”上线了,“我们想做这样一个平台:为没有车但需要用车和已有车并希望节约行驶成本的用户做行程匹配,来解决大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移动互联网大潮,“我搭车”又面临怎么的机遇和挑战呢?
近两年首都北京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首堵”,连续几次的大堵再一次让人们认识到改善交通的重要性。在大堵车的背后,王一禾发现,在北京造成堵车的“主力军”正是日益增多的私家车,而且他发现在北京马路上跑的私家车中,75%的车里只有司机一个人,多余出来的几个座位白白浪费。
“一方面是很多车主无聊地自己一个人开车回家,一方面是很多上班族打不上车,挤不上公交地铁。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一个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基于这样一个设想,王一禾决定回国创业,来做一件他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小西访谈室就和大家一起来走进王一禾的创业故事。
生于80年代“创业”天赋少时显现
“我搭车”创始人王一禾,山东人,1985年生。虽然生于山东,但是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年仅27岁的王一禾有多一半时间在国外度过。小学和初中在日本读完,高中和大学在美国读完,大学毕业后又去了欧洲做发展研究项目。有趣的是,王一禾现在创业的“我搭车”项目也是在欧洲工作时,看到国内堵车的新闻想到的。
王一禾从小就有经济头脑,在11岁的时候,王一禾随父母到日本上小学。
90年代中期,日本家用游戏机风靡全世界,在中国内地同样广受追捧。然而王一禾发现,同样一款游戏机,在中国内地的售价要比日本贵了1000元以上。年仅11岁的王一禾嗅到了这个绝佳的商机,每次从日本回国,总要捎带几台游戏机售给国内的一些卖游戏机的商家,赚取的差价竟达千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