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21154400000019

第19章 投资谋略之利益共享,实现共赢(3)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的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这样一来,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宣告泡汤,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股东眼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来居上的策略。

李嘉诚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了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利润7.52亿港元,并即付34——5.64亿元予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

当然,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

不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的时间完成,大概只有长实具备这个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人们面前。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天水围屋村又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收渔利,等于是挽救了华润,从而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凡事都必留后路。“九七”临近,作为炎黄子孙之一员,他希望与中资搞好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暂时见不到什么利益,但日后必有奇效。

当然,善于为别人考虑,尽量让合作方获得利益,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并非只对中资公司如此。他这样做,看似吃亏,实则精明,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他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l%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财源就会滚滚来。”

李嘉诚所说的这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只有一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将双方所得利润全部拿来,收获也很有限,而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了。如果有十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分别从他们那里分得不足一半的利润,也很可观,而且别人以后会争相跟你合作,从而带来百个、千个合作伙伴,这样自然就财源滚滚了。

7.协助中资,利己先利人

祖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只要国家安定,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李嘉诚投资箴言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在香港的中资公司或来港资历浅,或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常途径上市。因此,中资上市,只有打一些资产少或经营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在协助中资的过程中,李嘉诚看好“借壳上市”,这和在港中资公司董事长荣智健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买的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李嘉诚和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终相中了泰富发展公司,泰富发展的前身在香港证券大亨冯景僖的旗下,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

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但当时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的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为摆脱困境,只好“减磅”。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在百富勤任主席的杜辉廉,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一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元,是当时的“蚊型股”。中信并无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从中获取权益。

从1990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最终李嘉诚又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达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钢铁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因此,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的境况与首钢的入港发展的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