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21154400000028

第28章 投资谋略之借鸡生蛋,以小搏大(1)

李嘉诚说,他当初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长江”,就是取其不择细流的意义。他知道,要做事业,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谓“四两拨千金”,只有借鸡生蛋、以小搏大,充分利用别人的能量,方能气浪涛天,成江河之势。纵观那些身价亿万的富豪,任何一个人的财富都不是凭自己的力量积累起来的,他们或者向银行借贷,或者让股票上市,说白了也就是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作为一个投资人,必须要有容纳一切资金的本领,把这些资金集结起来,你手中仿佛就有了一把重锤,锤头落到哪里,哪里就冒金花,因此不仅你自己的钱袋子满了,还可以分出一部分来与那些把钱给你用的人分享。实际上,投资的真正涵义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

1.股票上市,积小流成江河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生意场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再有才华,再经营有道,最多也就是个有钱人,成不了巨富,办不了大事。想成事业,必须借助其他力量,把别人的钱汇集过来,汇成一条大河。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股票上市。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了,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而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1969年以前,香港的股市规模停滞不前,其原因是:第一,由于与中国内地的特殊关系,内地政治的任何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香港前途;第二,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海外市场能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第三,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使贷款变得比较容易,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

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均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当时香港会的会员大部分为外籍人士或通晓英语的高级华人,而上市公司则主要为外资大银行,股市为香港本地工商企业集资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香港会上市条件之苛刻,使不少条件具备的华资大企业,长期被拒之门外。所以,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来说,香港股市可望不可及。

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懂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无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外。投资者难以入市,股市自然萧条;股市萧条,投资者越发望而却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所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从而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香港经济经历大动荡后开始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港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随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局面,从而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同时也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嘉诚萌动并筹划将长江上市。但是,公司上市,绝非易如反掌,李嘉诚为此也几经思忖,颇费周折。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骑牛上市,倍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股票升值一倍多,也就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惊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然而,此时的李嘉诚,并未显示出特别的欣喜。他深知,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市的兴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还是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

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现在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难题。从此,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的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

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手脚,是他们所不希望的。但李嘉诚必须这样,他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事业的人。

长实上市时,拥有收租物业约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390万港元;发展物业7项,正兴建或拟建,其中独资拥有的地盘3个,合资共有的地盘4个。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这笔巨资,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

2.趁虚而入,蛇吞大象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之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诚投资箴言

“趁虚而入,蛇吞大象”的经营战术表明,只有避实就虚进退结合,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李嘉诚在收购九龙仓的过程中,激流勇退,成为这场大战的最大赢家。此为避实,为退。李嘉诚退出九龙仓角逐,将目标瞄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此为就虚,为进。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零售业。初时规模不大,远不能与怡和、邓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期,和记有下属公司20家,初具规模。

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逐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到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另外,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并列为香港英资四大家族。20世纪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冲天,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的小公司都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人能比。

祈德尊掐准了香港人多地少、地产必旺的产业大趋势,关闭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将修船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迁往青衣岛,并将其他仓场码头,统统转移到葵涌去发展。从而腾出的地皮,用来发展黄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厦等。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

传媒说祈德尊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鳖”,他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高达360家,其中有84家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但“肠胃功能”却太差,“腹泻不止”,有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以弥补财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灾,从而引起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港元。

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股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的结束,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汇丰物色韦理主政。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从未在一间巨型企业主政过。同时,又因为在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韦理上任也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人们预期的好。

趁虚而入,是战场常见并有效的战术。李嘉诚在凯觎上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和记黄埔。以李嘉诚当时的实力,硬要收购九龙仓有一定困难。李嘉诚一个金蝉脱壳,积聚优势能量,进攻和黄。舆论皆说,和黄一役,足见李嘉诚是聪明绝顶的人。

首先,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而自己留下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打了个平手。

反之,已经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抗反击。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利益意见不合,他们正期盼着出现一位“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所以,只要能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这便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其二,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香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为和黄在香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均暂且按兵不动。

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而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常,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在吸纳九龙仓股时,李嘉诚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其三,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为达到目的,李嘉诚停止收购九龙仓股的行动,以获汇丰的好感。李嘉诚卖了汇丰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可谓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了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半靠汇丰的支持。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20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他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因此,收购和黄,以小搏大,李嘉诚成为最大赢家。他放弃九龙仓,一石三鸟,换取了最大的胜券。

3.点中死穴,华南虎斗雄狮

经商为的是利润不是为了竞争,如果有利可取就参与竞争,不然就要退出。

——李嘉诚投资箴言

以小搏大需要智慧,需要团结,而李嘉诚无疑具备智慧,他联合众华商财团合战地产大佬置地,上演了一场众“华南虎”斗“雄狮”的经典商战。

中环在香港岛的繁华地带,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地区。这里鳞次栉比地屹立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而且一幢比一幢显得神秘莫测,让人肃然起敬。

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左右香港的经济气候,所以这里又是最容易受经济气候影响且波及面最大的“敏感地带”。

其中,有一幢高耸入云的大楼,它的圆形窗户面临风情万种的维多利亚海湾,它耸立在香港经济的金字塔尖,显得更为神秘。

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厦。大厦各层中有许许多多世界各国的著名中心,以及驻香港办事处。大厦的顶层,就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旧称怡和洋行的怡和财团总部。

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广州设立,1841年将总办事处迁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贩卖鸦片起家,以后逐渐将业务扩大成为一家经营范围很广、实力雄厚的多元化国际集团。1961午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