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1
21156400000030

第30章 走向精品之路(1)

《丝路花雨》作为经典,以自身的经典品质标示着一种时代绝对高度。对于一个怀揣经典梦想的人,经典的意义就是为了显示差距,让你在一种压力面前惊恐不安,告诉你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才有希望,从而唤起一种朝圣心态,以“废稿三千”的精神来对待艺术创作。

兰州市歌舞团就是这样一个“怀揣经典梦”的表演团体。20世纪70年代初,它在大型舞剧《白毛女》和《小刀会》中所显示的实力完全可以与甘肃省歌舞团一比高下。进入新时期以来,一个《丝路花雨》使得两个团的差距明显地拉开了,而且一拉就是十几年。

面对艺术市场的巨大压力,兰州市歌舞团的艺术工作者们在困境中徘徊求索的时候,恰逢第四届艺术节在兰州举办,这对他们来说不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本着创作一台好戏,救活一个剧团的坚定信心,团里的创作人员深入到河西走廊去采风、去体验。他们怀着这样的初衷,即能不能在古“丝绸之路”题材的舞蹈创作中找到一种完全不同于《丝路花雨》的方式,以此开拓西部舞蹈的新天地。编导组的刘颖正在《崎岖〈阳关〉路》一文中谈到当时的经历和感受时这样写道:“作为创造了历史的劳动人民,特别是祖国西部的先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息的战乱纷争、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该是多么的勇敢与强悍,而这种勇敢与强悍不正是当今崛起的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么?所以,以现代文明人的目光去关照、感受、诠释‘丝绸之路’上的一截岁月,一截风物,一截人生之旅,通过表现西部地区雄浑浩瀚的自然风貌,中华先民坚韧强悍的生存意志与开拓精神,以及传统文化所曾有过的辉煌创造,给努力寻求和创造民族崭新心态的现代人一种感动与启迪,便成为创作《西出阳关》的主要意图。”

在《西出阳关》的十一个舞段所构成的空间跨度和文化意蕴中,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想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十一个舞段分别是《古道》、《大漠》、《月牙泉》、《古堡》、《青灯》、《莫高窟》、《红柳》、《驿站》、《集市》、《古战场》、《桑田》。由团创作组和特邀总编导张继刚从剧本结构和表现角度确定了整体审美风格后,编导组的刘颖正、万长征、卢家驹、杜筱梅分工设计各个舞段的表现方式和舞蹈语言。

当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要体现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主观感受时,总要千方百计地使任何一种视觉形式都具有更高更大的精神能量。为了达到这一艺术效果,舞蹈编导们在《西出阳关》一开始就将理性的安排和设置作为处理舞蹈语言的一种必需的手段,强调制作效果和个人符号的运用。在第一段《古道》中,一个个接踵而出的现代女子摹拟骆驼的商旅形体动作,立即与骆驼的精神气质取得某种内在联系,加上气势恢宏、铿锵舒缓的乐曲的巧妙运用,一个动人心魄的历史独白被考究简捷、整齐划一的复数性舞蹈语言刻意强调出来。板块结构的各个舞段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冯双白研究员称这种表现方法为以一代十,以简代繁,用单一涵盖万象。这种简捷考究的舞蹈表现营造出一个个深厚丰实的意境,升华出生命的高昂和火热,如《序幕·古道》的神秘幽远、《大漠》的甜美洒脱、《月牙泉》的清新优美、《莫高窟》的辉煌浩大、《古战场》的雄壮悲烈、《青灯》的诙谐有趣、《红柳》的热烈欢快、《古堡》的深沉悠远、《集市》的别致热闹、《桑田》的温馨隽永都各有情调,既强化了观赏效果,又使整体风格丰富多彩。这些舞蹈语汇是从本土文化中加以提炼概括的,它使广大观众感到了西部文化中深沉、凝重、质朴的性格魅力。

《西出阳关》以富有张力的散点式结构,让十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贯的舞段贯穿起古丝绸之路上的沧桑岁月,以及雄浑美丽的风情习俗。以灵动抽象、大写意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先民坚韧强悍的生存意志与开拓精神,内容涵盖耕作、商贸、文化、****、战争等,成为全景式的人类史诗巨篇,给现代人一种激励和启迪。《西出阳关》在场景、服装、布景、灯光方面都有创新。比如《古战场》一幕用二维立体空间展示舞蹈的方式便属首创。

《西出阳关》的最大特点是以开放式的诗性结构区别于《丝路花雨》封闭式的剧情结构。它不胶着于具体的情节,这是通过营造巨大的想象空间所挥洒的精神内涵比《丝路花雨》叙事性抒情所揭示的主旨自然而深刻丰富得多,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西部歌舞的一个重要收获。

《西出阳关》又一重大收获是出了戏也锻炼了人。在《西出阳关》上演之前,剧团年轻的领头人苏孝林在乱糟糟的事务中扯出了两个头——人和戏。经多方游说,顶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将50名舞蹈学员送往解放军艺术学院强化训练,虽然仅是半年却构造了三年后被文化部领导和专家们称赞的一些很不错的团体都未必拿得出的大剧院阵容。经过《西出阳关》的陶冶和锻炼,这些学员日后均成了剧团的业务骨干,是兰州市歌舞团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才资本。其中的佼佼者田青目前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1994年8月18日,第四届艺术节在兰州开幕。《西出阳关》终于如期在金城剧院接受观众的检阅,没想到它一口气演了28场,几乎场场爆满,一些参演单位的同行也前来观摩,成为艺术节期间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和文华舞台美术单项奖。艺术节后,《西出阳关》作为国内唯一被邀请的剧目献演上海国际电影节。

如果说伟大的作品以其充满激情的一面流传于世,那么《西出阳关》就是一个艺术群体蓄力已久,为了证明自己用真情和血汗燃烧的诗篇。在《西出阳关》巡演100余场,完成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后,1997年,兰州市歌舞团在兰州市委、市政府“做西部文章,创国家一流”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乘势向上,开始酝酿一部新的舞剧。从舞剧《丝路花雨》、《敦煌古乐》,再到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一路演来,风风火火,有人这样比喻:这就是敦煌的魅力,像太阳一样,永远在环绕它的艺术星辰上,折射出迷人的光芒。兰州市歌舞团被博大的敦煌艺术宝库所吸引,想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再搞一部正面表现敦煌的舞剧。

从1998年10月开始,兰州歌舞团(更名为兰州市歌舞剧院)创作组和北京特邀专家总导演陈维亚、作曲张千一、编剧赵大鸣、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韩春启、灯光设计沙晓岚,还有主演刘震等京城名流大腕,齐聚敦煌,开始向另一座艺术高峰《大梦敦煌》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