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10)
21156500000016

第16章 藩王旗下汇聚南北群英(3)

明代,由于大量士人的涌现和士人群体的形成,兰州文化昌盛,涌现出一大批士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地知名的诗词高手,创作了大量诗词楹联,很多还编辑成册刊印于世,兰州诗词歌赋创作进入较为繁盛时期,在兰州活动过的外地士人和本地文人学子写出了许多吟咏兰州的诗词。有的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写了兰州的山水风光,具有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明肃靖王朱真淤的《华林寺》诗,以清新高古的笔调描绘了兰州秋天的壮美景象。其一为:

闲登杰阁倚危栏,多少轮蹄去复还。

篱落连绵秋色里,园林高下夕阳间。

雨余船系临沙柳,风顺钟闻隔岸山。

无限壮怀吟不尽,盛游到此暂开颜。

其二为:

边关迢递对危栏,沙鸟栖禽任往还。

古渡驿楼迎送里,淡烟茅店画图间。

寺当孤屿盘幽径,河折洪流出众山。

安得忘怀遂栖隐,不辞终日醉孱颜。

李文的《白塔寺》诗云:

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

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

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

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

该诗歌描绘了白塔山的雄奇秀美。他的《游五泉》诗云:

四面峰峦紫翠连,白云深处有人烟。

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

福地近城三四里,名师卓锡几千年。

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诗歌着力描绘了五泉山泉流清冽,林木苍翠的清幽景色和诗人畅游五泉山的喜悦心情。

明代由于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也较快,士人心态比较平衡,所撰对联多为描绘河山之美,名胜之优,表达个人的胸怀抱负,借景抒情,借景传意之作。明末代肃王朱识鋐为白衣寺多子塔佛龛所撰联:

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

这一联是从皇家的角度出发,把寺庙建筑与封建王朝的巩固联系到一起,表达了一种希望皇图永固的思想,具有明显的皇家文化色彩。

士人工匠结合,兴盛建筑文化

明代的兰州士人群体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投身兰州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兰州的建筑文化也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发展了兰州地区的建筑文化,从而扩大了兰州士人文化的内容,丰富了兰州士人文化的内涵。

明代,自1368年至1644年的270多年间,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方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兰州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园林景观建筑取得突出成就。在这一大的政治与经济环境背景下,加上新形成的士人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士人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兰州在建造水车、拓修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吸收内地营造技术,促进建筑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明肃王移节兰州后,建府第、修道路、架桥梁、建花园,兰州建筑兴盛一时。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庄王迁兰后,将县署移建到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城正北旧县治所在,改建成肃王府。王府原东至会馆巷,西至通渭路,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方广二里。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为甘肃巡抚署驻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陕甘总督署。民国元年(1913年)改为甘肃督军署。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甘肃省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二十六日兰州解放后为甘肃行政公署驻地。1950年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及院内“中山堂”即是肃王府的建筑遗迹。

王府规模恢弘,周筑府墙千米(北墙为兰州城垣),高数米,东、西、南三面开府门,其中南门为王府正门,府门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杆,旗杆下为牌楼,牌楼后为“朝房午门”,门侧蹲守高大石狮两座(石狮今在五泉山公园)。进入午门便是“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进入承运门,为前后排列的“承运殿”及“存心殿”,两殿之后便是东、西王宫,王宫东北面为肃府宫苑,称为“凝熙园”。

朝房午门清代为陕甘总督署之“南辕门”,今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该门为五架梁双坡悬山顶结构,面阔18米,进深5米,琉璃筒瓦屋面。门额上原挂“宪纲文武”巨匾。

“承运殿”,即朝王殿,现为省政府院内“中山堂”。是肃王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殿堂。该殿为七架梁双坡悬山顶套前厅四檩卷棚顶结构,琉璃瓦屋面。

“凝熙园”是肃王和妃嫔游息之处。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凝熙园俗名山子石,在城内东北隅,方广里许,明肃藩置。”园中蓄水成湖,锈石堆山,因假山形状多呈“山”字形,故名“山子石”。山上、洞中塑众多绘身佛像,形象生动,端庄可观。园内还建有“凝熙观”、“雷祖殿”、“玉皇阁”、“斗母宫”、“栖云桥”等寺观庙宇,并建各式亭台楼榭,这些建筑或耸立于繁花茂木之中,或点缀于镜湖涌泉之旁,高堂广厦,幽径洞府,造就了古兰州的园林之最。

凝熙园之北为肃府北围墙,为兰州旧城北城垣的一段,城墙顶上建拂云楼。楼为歇山顶二层木楼阁,“通柱造”结构,各层均明柱廊,楼西原立石碑两通,其中一通刻有肃王草书七律一首,因碑上留有肃王妃颜氏等触碑自尽的血迹,成为日后知名的“碧血碑”,此碑现立于金天观院内。拂云楼原名“源远楼”,登楼可遥望白塔、俯瞰黄河。王府建筑制度严谨,气势恢宏,为西北藩王府之最。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位于永登县西侧大通河东岸连城镇连城村。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宣德、嘉靖年间增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扩建,由中部衙门、西部妙因寺、东部官园三大部分26个单体建筑组成。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的单体建筑主要有砖砌照壁、木牌楼、衙门大门、仪门、大堂、燕喜堂、祖先堂、大库房、如意门、朝阳门、前院厢房、中院厢房、后院厢房、神堂院配楼、衙门官园,妙因寺、妙因寺山门、鹰王殿、金刚殿、万岁殿、德尔经堂、塔儿殿、古龙官殿、大经堂、禅僧殿、僧舍等。

砖砌照壁,位于鲁土司衙门最南端,水磨青砖白灰丝缝砌筑,高6.39米,宽20.1米,厚1.24米。仿木结构房檐,筒瓦铺设双坡硬山照壁顶。木构牌楼为鲁土司衙门标志性建筑,由中间大牌楼和两侧小牌楼组合而成,平面呈一字形布局。仪门两侧各建青瓦悬山顶双扇小门一座,右为“生门”,左为“绝门”;大堂,为衙门的审案堂,平面呈“凸”字形,由五间硬山顶前伸三间卷棚顶的前厅组合而成。燕喜堂,位于大堂之后,为鲁土司接待宾客的殿堂。祖先堂,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朝政府赐予一世土司脱欢之妻马氏“建楼七楹”的原址,用以供奉历代祖先遗像,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建筑制式具有宋、元风格。

官园位于衙门建筑群东侧,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土司家族游息之处,园内原有的书房、衣库、寝宫、亭台、假山、水榭等多处辅助建筑及景点,衬以古树名木、繁花异草。今官园面积大为缩减,园内也仅剩建筑精良的绿照亭和通高8.9米的八卦亭。此外,还有从鲁土司家冢移来的石俑、石马、石羊等石像数座,安放于绿照亭之后。

妙因寺位于衙门西侧,为鲁土司家族的家寺。原名大通寺,为甘青一带著名的喇嘛教寺院。寺内有鹰王殿、科拉殿、万岁殿等建筑,建筑精良,气势恢弘,砖雕、彩绘工巧,塑像、壁画精美,与土司衙门一体,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