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10)
21156500000017

第17章 藩王旗下汇聚南北群英(4)

土司有文武之分。永登连城鲁姓土司是武职土司,是明、清时期甘、青边境地区较有势力和影响的土司,其管辖区域包括今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红古区、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等地。土司始祖脱欢,蒙古族人,世祖忽必烈之孙,受封师武定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明,封甘肃庄浪卫(今永登县西)连城土司。明永乐九年(1412年),敕赐三世土司什伽鲁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归流,废止土司制度,从而结束了鲁氏土司558年的统治。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现存建筑基本按清工部营造法式营建,各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观,建筑细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体设计别具匠心。整个衙门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抬高,各院院门直线贯通,越进越高,越进越深,烘托出衙门的高大、威严;建筑装饰融入藏式风格,形成了浓郁的汉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特色。1962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建于兰州黄河北岸白塔山顶,为佛教寺院,明正统十三年重建,名白塔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扩建,更名慈恩寺。寺院平面呈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局。白塔寺白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面七级,高17米,形制奇特,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塔身、塔刹组成。5米见方方形砖塔基,上为正八角形复式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该塔身及须弥座均具藏传佛塔特征。覆钵塔身顶部又是一层须弥座,下接覆钵塔身,上承楼阁塔身。

楼阁塔身七层,每层塔身均为叠涩砖挑檐。四面开小佛龛,龛内塑佛像。塔檐八角均悬铁铃。塔为实心砖砌,通体白垩,下筑花座,上覆绿顶,集藏传佛塔与中原佛塔之特征为一体。塔正北为塔寺正殿准提菩萨殿,面阔三间9米,进深8米,明代大木结构大式做法。中轴线两侧为厢房,三楹出梢悬山顶。厢房南端接钟鼓廊房,存放青铜钟、象皮鼓,加上院内紫荆树,被称为白塔寺镇山三宝。

寻求精神寄托,推进宗教文化

明代以前,兰州地区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宗教建筑也不是很多,见于史册而较为有名的仅有唐代始建、元代重修的庄严寺,唐太宗贞观中敕建、金代重修的普照寺,唐贞观九年高昌国王麴文泰捐资,以他的名义创建的嘉福寺,其中的庄严寺以塑绝、书绝、画绝著称于世。另有南宋始建的府城隍庙、宋代在城东大街建的东华观以及兴隆山建的一些宗教建筑等。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规模最大。作为中华民族创立的宗教,它既具有宗教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在思想渊源与神仙世界的构造上同传统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想以及传说、神话息息相通。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明代初期和前半期的君王大都崇信道教,受其影响,各地藩王、地方官员、士子也往往崇信道教,兰州地区的道教也十分兴盛,修建了不少的宫观,不仅数量多,而且建造规模大,建筑得富丽堂皇。如肃庄王和他的幕僚们规划设计修建的金天观,迎道教高士孙碧云真人入观主持,其建筑宏伟,规模宏大,为西北最大的道观之一。

金天观位于西津路南侧,雷坛河西畔。占地39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唐称云峰寺,宋为九阳观。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肃庄王重修,迎孙碧云真人入观主持。后多次增修重建。由东组文昌宫、阿公祠、魁星阁、过厅、现大门;中组九天门、雷祖殿、三清殿、玉皇殿、混元阁;西组华祖庙、三官殿、道姑庵等三组建筑构成。

山门在东南角,坐西向东,为三间牌坊,上书金天观三字,后移至北端临街,改枋上“金天观”题额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混元阁也称老子殿,建于明初,位于观西北九阳山顶,北临牡丹池,南接玉皇殿。殿内原塑老子像。玉皇殿位于混元阁南下方,明初建,由三间歇山正殿、两侧各三间悬山顶配殿及正殿明间前歇山卷棚顶前厅组合构成,结构较为奇特。殿内塑玉帝等像。三清殿又称无极殿,位于玉皇殿南,内供三清,东、西两侧接庑廊。雷祖殿建于明初,为雷坛之正殿。殿内侍奉雷祖及十大雷神,其东西两侧为配殿,东为法祖堂,西为天师堂,院中设檄雷之坛,并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今俱无存。九天门为金天观南门,左右衔接长廊,门前左为真武祠,右为元坛祠。东、西长廊位于三清殿至九天门之间,各二十一楹。廊内原有明代画家所绘《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时期被毁。金天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中后期,封建统治思想支柱是儒家思想,视道教为异端,但又强调“神道设教”以助教化,又吸收道教某些思想来充实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故明朝中后期,上层道教虽然逐渐衰微,然地方民间道教仍然十分盛行。如兰州屡次修建城隍庙、关帝庙、玄武庙等。

明代的多数君王是崇信佛教的,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更是如此。

受其影响,民间及各地藩王和地方官员、士人在君王崇信佛教时也多改而信佛,兰州地区建于今中山路南的广福寺、建于七里河孙家台的兴远寺、建于五泉山的崇庆寺、建于五泉山东岩的千佛阁、建于旧城东关的白衣寺、建于白塔山的白塔寺、建于永登红城镇的感恩寺、建于永登连城镇的妙因寺等都是明代所建。其中兴远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妙因寺为甘青一带著名的喇嘛教寺院。

白衣寺旧址位于庆阳路(旧城东关),明肃王建,万历、崇祯及清道光、咸丰间多次重修。原有单体建筑10座,中轴线对称布局,包括山门、土地祠、伽蓝祠、白衣菩萨殿、多子塔、送子将军祠、旃檀神王祠,送子催生三慈母宫、眼光痘疹三慈母宫、文昌阁。今仅存多子塔、白衣菩萨殿(土地祠、伽蓝祠遗迹因易建铁柱宫“享殿”而拆除)。塔院遗址现占地4000余平方米,196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兰州市博物馆保护、使用。白衣寺塔为八角13层实心砖塔,总高25.70米。由塔基、须弥座、塔身组成,均为喇嘛塔样式。

大佛寺也称感恩寺,位于永登县红城镇永安村,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连城五世土司鲁麟为其父母而建,明孝宗赐名感恩寺。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面南,占地2596平方米。院内建筑布局为中轴线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碑殿、力士殿、天王殿、大佛殿等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建有菩萨殿、护法殿、厢房。山门为砖木结构牌楼。碑殿俗称碑亭,全殿绘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青绿彩画。力士殿内塑力士两尊,墙面绘《菩萨三十二感应图》、《生死六道轮回图》等壁画。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像。大佛殿为大佛寺正殿,殿厅顶设天花、藻井,上绘佛教图案。正厅塑接引、燃灯、准提菩萨像;礼拜道内塑小佛像88尊,并塑有《西游记》等佛教故事。护法殿位于天王殿、大佛殿之间,与菩萨殿相对而建,西侧护法殿内塑千手千眼佛、牛面人身护法神,东侧菩萨殿内塑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寺内原各殿均有明弘治六年(1493年)绘制精美壁画及书法艺术。

清代是继明代以后兰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多民族的杂合文化基本定型,兰州士人群体、士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兰州作为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西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被先后确立后,兰州地区的士人文化便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