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21156900000033

第33章 成功中的心理学——品味成功,点燃成功的火种(2)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的人会有一种“别人会很佩服自己”的心理,其实,只要有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或者不说,他们总是以沉默为主。心理学认为:沉默是一种悟性,它属于沉思的反应类型,体现了人类高层次的心理素质和精神价值。对一个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成功法则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条成功法则的内涵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可以培养人的心理洞察力,有助于人们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多看,就是看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把自己的精力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种人和事的现存状态与变化规律,久而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会变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样了,达到“神知神觉”的境界,这样你就有了一双“慧眼”,能随时发现有利于事业成长的机会。比如,你想做一个作家,那么,你看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构思一番,如何把他们写到作品里去。这样,你就有了绵绵不绝的灵感。与此同时,你的社交圈也要围绕着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坛的最新动向,免得别人已经将作品写出来了,你还去花一年半载写一个过时的东西。这样可确保你的作品始终有新意。假如你想做个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样的,思考每个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关系,并以生意人作为主要交往对象。时间一长,你的智慧将是“金光闪闪”,将发现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

当然,一开始你可能很难看懂周围的人和事,也看不见有什么很好的机会。但是,多看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意识,使大脑进入激活状态,这样你的感觉会敏锐得多,对机会的嗅觉也会远胜常人,为你成为人群中的领跑者积蓄力量。

多听,就是听别人的经验之谈。一个人的经历有限,即使时刻留意,见识也有限。如果你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愿意听听别人的见解,那么,你就能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可以让你去学习。向张三学一点,向李四学一点,把片段零星的东西,组织起来,连贯起来,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成功“秘笈”,并助你打下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

少开口,就是不要急着说话。一方面,当你急于开口时,就没有心情去多看多听了。另一方面,一个人说得越多,他的浅薄无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视。特别爱说话的人为什么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

其二,一个人整天说话,总得有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逸事,也没时间读书,不可能天天给别人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点当作料。

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也就是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而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时间一长,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

其四,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废话听。久而久之,人们必然认为这个人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

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关注自己的嘴,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陌生人在座时。因为如果说多了,便是透露了自己的弱点,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在许多时候,做一做“哑巴”不仅是好事,而且是必须的。一个人若是并未取得成功,最有价值的行为和语言往往是自省、反思,讲讲自己的失误。这样,一切失误都可能转化为成功。如果一个人明明还未挺身成为巨人,空话、大话就讲个不停,那么,成功的希望就会很渺茫。

有人说:沉默是金。其实,沉默本身不是金,它是成功者在炼金的过程,他们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们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此,遵循多看多听少开口的成功法则,用沉默是积蓄成功的力量,你也可以成为那个捧出金子的人。

自信是指挥成功的心理魔棒

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说:“这不太好吧?我哪有这个能力啊?”这类话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信心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暗示,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这种意识会阻碍人们前进的脚步。

坚定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早晚都属于有信心的人。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人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心理暗示的影响力非常大。当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决定自己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说:“这不太好吧?我哪有这个能力啊?”这类话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信心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暗示,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这种意识会阻碍人们前进的脚步。反之,如果一个人时时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做这件事”,那么就会加快他成功的速度。

杰克·韦尔奇,原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有“世界第一CEO”的美称。他认为,人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建立自信心的基石。韦尔奇的中学毕业成绩可以确保他进入美国任何一所大学,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他最后只进入了麻州大学。起初,他感到很沮丧,可是进入大学以后,他原来的想法就改变了,后来他感到自己很庆幸。韦尔奇表示:“要是当时我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那么,我就会被往日的伙伴们打压,也许永无出头之日。但是,在这所较小的州立大学里,我获得了更多的自信。我坚信我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日后成功的基石。”当时,威廉是韦尔奇大学的班主任,他看出了韦尔奇成功初期的征兆:“他的那双眼睛总是非常自信,他痛恨失败,就算在足球比赛中也不例外。”

1981年,韦尔奇成为通用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CEO。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市场价值由过去的120亿美元上涨到4000多亿美元,并且通用电气公司一直被公认为是管理最优秀与最受推崇的一家企业。而“自信”也成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韦尔奇表示:“一切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

许多事情之所以人们不敢去做,并不在于它们有多难,而在于人们缺乏信心。其实,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人们基本上都能做成。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的料”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他发觉总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然感觉不对劲。这时他提出乐谱有问题,而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是否依然充满自信,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虽然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也发现了错误,但他们终因缺乏自信,不敢质疑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信心和能力通常是齐头并进的,小泽征尔的自信让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和提升,而他的能力与才华又使其自信心增强。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充满自信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遇到困难时丧失了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最终只能被困难吓倒。

世界顶级运动员之所以优秀,无一不是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赛当前,考验的往往是人的心理素质,竞技场上的选手在技术上相差无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动员微妙而多变的心理。

有自信的人从内心便认定自己行,没有任何畏惧。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实际生活中,你不可能总是最强的,可如果你因此而失去了信心,那你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虽然自信并不意味强大,但只要这份自信还在推动着人生,那么奇迹就会永远保留。在奋斗的过程中,你要时刻握住自信这根魔棒,勇敢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我可以坚持到底,我根本不比他人差。”这样,你的人生就会因自信而辉煌,成功的机会也会不请自来。

会表现的“金子”能发光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成功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善于表现自己,也许所用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都属于勇于积极表现自己的人。

著名心理学专家丹尼斯·魏特利曾说过:“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让别人认识到你的价值。”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成功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善于表现自己,也许所用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都属于勇于积极表现自己的人。当今社会注重人才,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才都能被重用,如果你是一块金子,却不积极表现自己,那么你的光芒就会被掩盖,让人无法发掘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