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21156900000034

第34章 成功中的心理学——品味成功,点燃成功的火种(3)

一个久不被重用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一位知名的企业家,请他指点迷津。企业家问年轻人:“你在工作上表现如何?”年轻人回答:“我父亲告诉我,做人不能太露锋芒,我认为很有道理。”企业家听后,什么也没有说,他领着年轻人坐上自己的快艇,然后发动小油门慢慢前行。与他们同时启动的一艘快艇加大马力,似流星划过天空。一艘晚于他们启动的大游艇也很快甩掉了他们,就连双人小木舟也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小木舟的主人对企业家说:“你的快艇连个小木舟都不如,报废了吧。”回到岸上后,企业家走下快艇笑问年轻人:“你说我的快艇究竟如何?”年轻人说:“其实你的快艇速度很快,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没加足马力才说你的快艇没能量。”“是啊,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再有才华,但你不显露,别人不知晓,怎么能看重你呢?即使你的能量有人知晓,但见你畏畏缩缩,人家又怎会认可、重用你呢?你又怎能快速到达理想的彼岸呢?”年轻人听了,顿时醒悟。

对于一个人而言,其表现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生存状况的好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虽然决定成功的基本要素很多,如专业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然而,在向成功作最后100米冲刺时,却不能没有表现力。生活中总在上演一场接一场的表演秀,一个人表现能力的高低决定他在社会舞台上票房号召力的大小。

某电视台举办了一场招考播音员和记者的考试,考生徐丽是英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凭着自身的爱好和兴趣,报考了播音员。当她在桌前坐下的一瞬间,便给了评委们外型不适合的第一印象。虽然她的播音流畅且富有感情,但缺少亲和力。就在她播完了试题,评委们准备在她的名字后面划“×”的时候,忽然听到她谦虚而又诚恳地说:“各位评委,请允许我占用各位两分钟时间,用英语作一次播音。”不等评委答应,她便声情并茂地用英语演讲起来。尽管评委们听不懂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她那眉飞色舞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流畅贯通的播讲中,可以看出她的英语很棒。

这时,评委中有人问道:“你英语考级了吗?”“英语六级。”“愿意到机关工作吗?”“愿意!”“那好,请你下周一到人事局……”原来,这位评委是人事局的领导,他受外贸部门的委托,正在物色外语专业人才,正好遇上徐丽这样合适的人选。

进外贸部门工作,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对徐丽来说是比播音员更理想的工作,也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这么简单地实现了。徐丽之所以遇上这么好的机遇,并非她幸运,而是她勇于表现自己的结果。如果她循规蹈矩,按照考试规定,仅仅把一篇播音稿子读完,便静候播音员的录取,恐怕就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更不用说到外贸部门工作了。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只有在他的能力被发挥出来创造了价值时,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不要再畏首畏尾,游移不前,如果你不表现出你的实力,那么等待你的永远不会是成功。你要勇于发出灿烂的光芒,这样,别人才会知道你是金子,你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绚丽地表演。

立即行动,别让拖延减慢成功的速度

喜欢拖延的人往往对未来有很好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甚至有了实施的方案,但就是不去行动;他们把行动的日子放在明天或放在未来的某个日子,却放任一个又一个今天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他们宁愿憧憬着梦里盛开的玫瑰,却不抓住今天立即着手播种。

生活中,人们总能听见这样的声音:“我明天再做它,我还有时间。”这其实就是一种拖延的习惯,“你为什么喜欢拖延?”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回答得最多的是“因为懒”。事实上,懒惰、缺乏条理或者其他的一些性格因素并不是造成拖延的原因。

拖延的成因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个人特质:拖延是一个人个性特质的反映,受自身尽责性、特质焦虑、懒惰、低自我效能感等个性根源影响;二是个人动机:期望水平、恐惧失败、完美主义定向、自我妨碍和自律需求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拖延行为;三是个人调节:拖延是一个人对自我行为调节失败的结果,是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个性、动机、认知与情境因素的结果。另外,心理学家认为,能导致人们拖延事情的因素还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害怕改变,完美主义,害怕失败,混乱无序等。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是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完美主义)以及害怕无法实现的预期(茫然)阻止了我们继续为实现可以达到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拖延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保护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拖拉发生在人们担心自己的价值感与独立感受到威胁的时候。

拖延是一种坏习惯,把事情推托到以后做是它的主要特征。喜欢拖延的人往往对未来有很好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甚至有了实施的方案,但就是不去行动;他们把行动的日子放在明天或放在未来的某个日子,却放任一个又一个今天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他们宁愿憧憬着梦里盛开的玫瑰,却不抓住今天立即着手播种。

其实,拖延是施展给自己的障眼法,容易拖拉的人,一般都是那些害怕困难、批评、失败以及担心专注于一个项目而失去其他机会的人。拖延不只会影响你的个人生活,同样也会影响到你的事业,错过机遇、加班加点、压力、抱怨就是拖延的后果。

罗伯·舒勒博士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演讲家之一。28岁时,舒勒博士带着500美元来到加利福尼亚一个陌生的教区,准备兴建一座教堂。结果,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超凡卓越的管理才能,在完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赤手空拳建造了一座耗资2000万美元的“水晶大教堂”,从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传奇人物。集一生传奇经历和丰富经验于一身的舒勒博士认为:“犹豫不决的人,常常迟迟不会行动。他们老是说‘等一等,等我准备好时就一定开始。’但是准备又准备,却从未就绪,成功的人,往往一经决定,就立即行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失去契机,将永远无法成功。”

当天的事情就应该当天做完,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绝对不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因素。它要求人们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克服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某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度,连路上也很少有人走动。某电器公司因为搬运工人的失误,把运往郊区的电器零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情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公司零件部的经理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计划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内容,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这位经理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换了回来。正是因为该公司有着这样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今日事今日毕的精神,才使得该公司成为当地电器公司中的龙头老大。

拖延往往是毅力不强、懒惰的代名词,做事拖延会磨蚀掉一个人的积极性。一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基础,增强自己的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促动下,甩掉拖延,立即行动,这将让你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而这种执行力也将让你在自己设计好的人生轨道上走向成功的彼岸。

用信念的灯塔照亮成功之路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克服困难与险阻的最有力的心理武器,是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灯塔。有了它,人们才能超常发挥,追求成功的道路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宽广。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有坚信自己会成功的坚定心理,而后者则有不断减弱自己成功信念的脆弱心理。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坚守成功信念的坚定心理。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克服困难与险阻的最有力的心理武器,是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灯塔。有了它,人们才能超常发挥,追求成功的道路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宽广。

金·坎普·吉列是全球著名剃须刀品牌“吉列”的创始者,16岁时,他父亲的生意破产,家徒四壁,他被迫辍学。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走向社会,寻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后来吉列走上了推销员之路,而且一做就是24年。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不少营销知识和社会经验。但吉列并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过一辈子,他在寻找能够成就有自己事业的机会。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推销员,吉列每次会见客户前,总要修饰打扮一番,而刮胡子就是一道必经的程序。当时的剃须刀是刀身和刀柄连在一起的,既笨重,又不锋利,刮脸费时费力,稍不留神还会刮破脸。吉列生气地想:为什么就没有更方便、更锋利的剃须刀呢?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开发剃须刀。

吉列并不是一个空想家,而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他立即买来锉刀、夹钳、薄钢片等工具和材料,关起门来细心地研究和构思。他想,代替刀身的薄刀片可以用完即扔,但刀片必须能和刀柄分开。这样,刀片钝了可以更换刀柄来反复使用,剃须刀的成本也会降低,用户才不会有重复购买的心理障碍。但是,他的想法却成为朋友的笑柄,许多机械专家也认为他的新产品设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立即放弃,但吉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好的创意终究是有人赏识的。1901年,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得知此事,就成为吉列的合伙人,美国安全刮胡刀公司(后来改名为吉列安全刮胡刀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吉列对自己的产品充满着信心,认为必定会引起消费者极大的热情,产品必定供不应求,财源必定滚滚而来。然而,事实给了过于乐观的吉列当头一棒:新产品上市后竟然滞销。1903年全年的销售记录是:刀架51个,刀片168片。吉列没有就此放弃,多年的推销经验告诉他,坚持才是胜利。他开始总结教训,一方面在刀片上下功夫,一方面开始利用广告攻势,前后历时8年的时间,最终取得成功。

任何事业开始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都需要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创业者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让新事业顺利运转起来。如果吉列没有坚定的成功信念,那么恐怕就不会有闻名世界的吉列品牌了。

不论环境如何,在人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时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当“为什么做不到”和“怎样去做到”一起摆在一个人的面前时,他很容易把精力放在“为什么做不到”上,而不会想着“怎样去做到”。所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抛掉“为什么做不到”,而一心—意在“怎样去做到”上做文章、想办法,坚持到最后,这样,信念这座灯塔就会为你照亮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