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29

第29章 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心理效应是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但过多的应用就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酸葡萄效应是指:当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人为了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往往会对给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葡萄架上,绿叶成荫,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望着这熟透了的葡萄,谁不想摘一串尝尝呢?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东西还没吃,肚皮早饿得瘪瘪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出来了。可葡萄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对,跳起来不就行了吗?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猛然跳起来。可惜,只差半尺就够着了。

再来一次。可是越来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码有一尺。还跳第三次?狐狸饿得实在没劲,跳不动了。一阵风吹来,葡萄的绿叶“沙沙”作响,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来就好了。它仰着脖子,等了一阵,毫无希望,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到嘴里难受死了,不吐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送给我,也不吃。”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当工作、学习和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人的内心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得不到什么东西就贬损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功能,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效应”。即拿自己能够接受的、不是理由的“理由”来自圆其说、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谓的“阿Q精神”。

生活中,我们不乏那只狐狸的境遇与心态,当受到挫折时,就找理由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又如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人之所以有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了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不安,就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类似的合理化的自我安慰,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在现在生活之中这种酸葡萄心理效应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在学校中,某同学考试得了高分或是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而你却什么也没有,你就会有这种酸葡萄心理。这其中还有一个嫉妒心在里面。其实这种心理是不必要的,因为老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对自己的不足,有时拿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的不足比也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对他人的轻视而是对自己的肯定,给自己一个无须轻羡别人的理由!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一味地去跟别人比。要记住: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他人。

相关链接

“甜柠檬效应”

与“酸葡萄效应”相反的是“甜柠檬效应”。

狐狸想找些可口食物,但只找到只酸柠檬,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其实狐狸明明知道柠檬是熟透了才甜,但因为手上只有青皮的,它就说自己这个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的好。

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它能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免去苦恼与痛苦,与阿Q精神颇有相似之处。

职场上,总存在着种种不如意;企业的发展也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在遭遇这些情况时,“甜柠檬效应”能发挥积极作用,能让人宽慰、接纳自己,并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