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30

第30章 刺猬效应

◇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对方的美好。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都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后来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效应”。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误读”了这一效应,致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学生失去了温暖感,对老师产生了陌生感。这样一来,教育效果就不可能令人满意。

刺猬效应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一般应用于教育活动中。但是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若要搞好工作,应该与员工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员工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员工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员工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员工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员工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个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自己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与人相处只要保持好适当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不伤害别人而取得温暖。我们经常会发现别人的缺点,正直的我们会善意的指出,但有时对方会不接受,处于善意的我们希望对方认识到并改正缺点,最后常常是大家不欢而散。因此我们应把握好一个度,即“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刺猬效应同样可以运用到销售、独生子女教育等方面。

在各种促进买卖成交的提问中,“刺猬”技巧是很有效的一种。所谓“刺猬反应”,其特点就是你用一个问题来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你用自己的问题来控制你和顾客的洽谈,把谈话引向销售程序的下一步。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与其像两只刺猬“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倒不如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对孩子做到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

相关链接

不同场合下的合适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

这是人际间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否则会让人不舒服。

2.个人距离(46~76厘米)

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人际交往中,个人距离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1.2~2.1米)

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也是我们在办公室中经常见到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俩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谈。

4.公众距离(3.7~7.6米)

一般说来,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就是公众距离,还有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即,又能够保持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