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35

第35章 从众效应

◇个体受到群体影响的时候,往往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盲目从众,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从众效应。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从众效应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引起灾祸。例如,车流滚滚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一名偏离集体、误入敌区的战士;万众屏气静观的剧场里,一个观众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公众几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攻之。但是盲目从众的行为却是不可取的。

有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忽见一长队绵延如龙,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购买什么新奇商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赶紧悄然退出队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辩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相关链接

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他们无一例外地附和了假被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