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36

第36章 南风效应

◇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如果两个人能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越来越热,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人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学学“南风”,与对方坦诚的谈谈,就一定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

延伸到管理角度来说,管理中也存在“北风”和“南风”这两种类型的人。

一种是北风效应。有的人企图以自己的强势来压倒别人,但是他不了解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你管理他,有时候并不一定就是你比他强,只是因为你的职务比他高而已。运用强势的手段,往往给下面的人带来的是北风效应。你想征服他,反而流失了他。

另一种就是南风效应。有的人通过与对方交流,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你什么,你其实是在为自己做事,你需要的是自我实现,而非为他人做嫁衣。也许这种管理模式,相对来说,管理者显得比较弱势,然而事实并不尽然。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把你手下的兵全部带成与你一样强势的,一样优秀的人,而不是以强势来把自己的兵变成任你使唤的奴才。

同样的道理,南风效应也可以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师在工作中如果能多一点人情味,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地通情达理地去解释分析,那么就会产生南风效应,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正如魏书生先生说的那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和风徐徐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向你敞开心扉。

南风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老是采用强硬的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心悦诚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握“尊重”、“信任”,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孩子看作是发展中的人。这样,孩子才乐意听取父母的建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链接

让别人乐于接受你的批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良药未必苦口,可以用糖衣裹着了。那么,忠言是否也能不逆耳呢?南风效应的回答是:“不仅可能,而且应该。”南风虽然无言,但却收到了胜过北风的脱人大衣之效应,是因为这徐徐吹拂的南风符合行人的心理状态。而北风则不然。

同样,批评之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为批评常常与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相抵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对生理活动发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

一般说来,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所以,批评者如能考虑到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采取对方易于接受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在“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那么,批评就能收到南风效应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