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37

第37章 增减效应

◇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可以使喜欢你的人越来越喜欢你。

心理实验研究显示: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自己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自己的人更受欢迎。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这说明,人际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结构,随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都希望在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这就需要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所谓“增”就是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所谓“减”就是人际交往水平的降低。

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单方面的表现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我们评价他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就盲目地下结论,往往会弄巧成拙。

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例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东西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对孩子这样看不惯,那样不满意,批评不断,以致招来孩子对自己的反感。喜欢听表扬话是孩子的天性,表扬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激扬自信,从而奋发向上。所以,父母对孩子还是要多一点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这样做,教育效果会更好。

有的父母,要么把孩子捧上天,要么把孩子批得一文不值。这样一热一冷,温差太大,势必造成孩子心理“感冒”。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批评以及情感投入,都要逐步增加或减少,任何暴冷暴热都不可取,相反会留下后遗症。

增减效应实验证明:先批评后表扬比先表扬后批评的效果好,甚至比一直表扬的效果还好。但是,这并非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关键在于批评、表扬的内容,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决定表扬、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有父母的情感、态度、方法问题,孩子的心理状态、时机、环境等原因,顺序只是技巧之一。况且,就顺序而言,有时先表扬后批评的效果也很好。总之,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双方的交往水平和相互关系,只有当双方的认知趋于一致时,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反映。人们常说,感情在交往中增进。但严格说来,并非所有交往都能达到此目的,只有有效交往才能增进感情、发展友谊,无效交往可能适得其反。什么叫有效交往?就是能使人产生愉快感觉的交往。

例如,有的人好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善于雪中送炭;有的人与别人讲话不善于察言观色,常使对方难堪,此类交往就达不到愉快的目的。同样的交往方式,条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朋友之间坦诚相见,有利于友谊的深化,但与已有隔阂的同事直来直去地说话,常产生误解。一个人身处逆境时,有时只是一句宽慰的话,也会使他称你为莫逆之交。但“顺风”中的人,则无论你如何友善,他也未必称你为知己。所以,人际关系的水平、条件不同,交往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相关小测试

测测你受欢迎的程度

如果你不小心摔碎了董事长喜爱的花瓶你会怎么办?

A.先跟秘书谈谈她会替你解决。

B.不要紧,有人替你想办法。

C.坏了就坏了,管它呢!

D.董事长人很好,道个歉就行了。

E.这只花瓶值好几万,真糟糕。

答案:

选A:为人谨慎,凡事会三思而行。表现欲望有时因自我膨胀而弄巧成拙。

选B:活泼型,社交力强,很得人缘。考虑周到受人倚重。

选C:自恃高,不愿受人指使。不适合团队合作,是独当一面的行动派。

选D:你喜欢自己一人独处,不屑于和别人合作。

选E:经常急躁,怨恨不满,重财轻义,人际关系不够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