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56

第56章 角色效应

◇你把自己定位于什么样的角色,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她们的父母将先出生的称为“姐姐”,后出生的称为“妹妹”。要求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你给自己定位于什么角色,你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受这个角色的牵引。

大多数人都看过陈佩斯和朱时茂演得小品《警察和小偷》,大体意思是:一个小偷冒充警察尾随另一个小偷放风,后来逐渐忘了自己的小偷身份,竟然主动协助警察抓获了自己的同伴。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但恰恰证明了一个简单而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进入另一个角色,那么,他就会去做那一个角色所应该做的事。

比尔o盖茨上小学时,图书馆人员让他将所有放错位置的书按规定放回原处,他很高兴——为能常常“侦察”出一些放错位置的书而感到兴奋。后来,他转学,不能再充当这个“小侦探”的角色,觉得乏味。其父深知他的失落感,重新把他送回原校,再当义务“小侦探”,锻炼他的细心搜索能力。这为他以后成为电脑大王打下了基础。比尔o盖茨的责任心、细心与耐心便由角色效应带来。我们可利用角色效应矫正一个人的坏习惯,增强其责任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学会运用角色效应。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儿童,给他一个积极的角色,他相信了,他就会为成为这一积极的角色而努力;相反,如果依据人性中消极的一面塑造他,他就很可能成为另一种人。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幼年时期最信赖的人。儿童、青少年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之前,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是模糊的,自信心相当差,但可塑性却特别强。在这个时期,父母如何对待他,给他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此时,无论你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都很容易相信,并努力去做。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员工不小心犯了错误,领导如果对员工说:“你是聪明的,上进的,这次只是粗心导致了失误,要总结经验,下次一定能做好!”

“聪明的、上进的”“下次一定能做好”这些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对这位员工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的角色至少会伴随他近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中。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中,他就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上进的好员工。

给员工提供角色,首先要在心理上相信你的员工就是你所提供给他的那种角色,这样才有可能使他相信他自己就是那个角色,并努力去做。

相关小故事

角色决定你的命运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我有一件事不明白,它使我整夜睡不好觉,也使我很迷茫,希望你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禅师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道:“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大师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看,它的价值也就不同。在农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以卖出三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五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能提炼出味精,卖八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造成酒,勾兑后,卖四十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给自己安排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