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21158100000060

第60章 吝啬效应

◇改掉吝啬的习惯,你就能为自己的内心建设一座人人都可以欣赏的美丽花园。

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他人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钱财,而是扩展到更宽阔的领域。吝啬破坏了人类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打破了人与动物的界限,破坏了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关系。

生活中有人称吝啬的人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只说明了吝啬行为的一个表象,事实上吝啬者的吝啬行为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冷漠,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财务,甚至可以为蝇头小利而六亲不认。然而,当他们抱着自己辛苦守下来的“财富”的时候,也许那时才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贫穷者。吝啬会让人失去很多,包括工作、事业甚至家庭。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常常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心态。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 “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

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

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吝啬是不能给吝啬者带来快乐的。吝啬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他的财产全部吞噬,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自然永远不会是愉快。

因此吝啬者要想办法克服吝啬,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使自己成为孤独的人,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相关小故事

吝啬鬼夷射的下场

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被齐王视为近臣。

一次齐王宴请夷射,由于不胜酒力,有些过量,他便到公门后吹风。守门人曾受过刖邢,是个无聊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喝。夷射天生吝啬,再加上对他很是鄙弃,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样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喝?”

守门人想分辨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非常愤恨。这时因下雨。宫门前刚好有一摊水,状若有人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

正好,次日清晨,齐王出门,见门前一摊其状不雅的水迹,心中不悦,急呼守门人道:“是谁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门人见机会来了,故作惶恐支吾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将夷射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