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礼俗
211585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人生仪礼不仅是一种具有广普性的仪礼活动,更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民俗生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欢于斯,悲于斯——这本小册子是对人生仪礼活动的观照,也是对这一民俗生活的提炼。首先,我尝试了一种以往民俗类书籍不曾使用的新的写作方法,把对民俗事象的平行描述转化为直观、立体、流动的画面(镜头),而把关于仪礼来源、文化内涵、民俗心理的分析置于其后。而且在这种镜头中,特意把以往无从表现的“民俗心理”做了适当的展现。较之单纯事象的描述,这样做至少有一个优点: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也是一个完全浸淫于这种生活这种氛围这种心理的当事者。由此传递出的信息应该更为丰富、饱满。这是一个学术著作普及化的尝试,能否成功,还需要大家的检验。

其次,在篇章的设计上,也突破了四大人生仪礼的框限,根据人生仪礼在传统及现实中的实际特点,把以往颇受冷遇的生日礼和祝寿礼单立专章,以示强调。尽管它们的分量还远远比不上四大礼,这一点从每章的字数多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十几万的文字要想全面展示中国传统人生仪礼(还仅限于汉族)的丰富内容,无疑是不够的,我只是撷取了一些发生在人生路途上的故事,给以典型化的描写,从纵向时间角度看,有古有今,从横向空间角度说,有此有彼而已。研究性的文字也尽量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做过多过细的论证。

这本小书的文字部分是2004年的8月完成的。现在看来,大有可完善之处。之所以仍然让它以原貌面世,一来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个人相对完整的阶段性思考;二来,伴随它诞生的有师友的情谊,需要本色的它作为见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先生的鼓励,中华书局编辑宋志军先生的支持,是我首先要表示感谢的。没有他们提供的机会,我也许不会拿出这样一件作品。尽管和中华书局的合作无果而终,我还是要感谢宋先生付出的劳动。还要感谢超星数字图书馆,与它的相识使我能够方便、快捷地搜集、阅读以往出版的众多关于礼俗文化、生育文化、死亡文化类的图书,大大补充了我可怜的藏书,使小书有了可供充分选择的取材。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她们提供给我的素材是更为鲜活、灵动的。

图片方面,最要感谢北京民俗博物馆。那里举办的人生礼俗文物展不仅使这本小册子有了许多精美的配图,也启发我尽量地选择民俗文物图片来配合文字,这也是缺少广泛社会联系的在下目前所能想到、做到的最好结果。也许较之一些画面丰富的场景性图片少了一些视觉的震撼力,但民俗文物特有的历史感却得到突出,和小书的文字内容也算得上相得益彰。希望这样的选择不是自我安慰。

黄勇

二〇〇五年四月九日

于京西观化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