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礼俗
21158500000031

第31章 告别的关怀与演出——丧葬礼(4)

“这徐庶徐元直因为帮着刘皇叔打败了曹操,曹操也惜才,就想把他弄到自己身边来,想主意把徐庶的娘给诓来了。后来又仿着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了封家书,把他诓到了许昌。徐母生气徐庶不辨真假、上当受骗,上吊死了。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埋了娘,心里越想越难受,就夹了行李卷到娘坟前去睡。夜深凉气大,徐庶受不住,就生了堆火,一边取暖一边哭。谁知刘皇叔舍不下徐庶,派张飞偷偷来接徐庶回去。徐庶说:老母一死,我这心也碎了,不能回去了。张飞当然不肯放手,缠得徐庶没办法,就说得守完孝再说。张飞说:那最多三天。徐庶为了让张飞灰心,在老娘的坟前搭了个草棚,拉开了长住的架式。谁知道晚上被张飞把棚子给烧了。说是给老太太暖坟,让她老人家安心闭眼。徐庶表明心迹,说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张飞这才没法儿,走了。这徐母坟上起火的事很快传到了曹操耳朵里,徐庶面对逼问,只好掩饰说:家母过世,实难割舍,所以夜里到坟上捂火暖坟,已满三天。曹操信以为真,夸徐庶不愧是孝子,并且要手下人向徐庶学。后来,这习惯就传到老百姓那儿,他们不明就里,但为了表示孝心,谁家死了人,就都捂火三天暖坟。这讲究也就多了起来。”

暖坟在中原地区的丧葬中,算是个较有特色的习俗。但是借火驱寒的说法实在太过表象和简单,把这一风俗的起源归于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显然也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是一个地方的民众的朴素解释。老人在天气酷热的夏季去世,子女同样会在葬后三天夜里暖坟。看来,暖坟之俗还应有另外的文化背景。

据研究,人类文明的进步多经过了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生产发展的阶段(只要此地有适合农耕的条件),居住环境从巢居穴居向固定的村落进步,而在原始的村落布局中,活人与死人各自的空间分隔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所谓公共墓地区,它往往在村落的生活中心圈子的外围。这样的安排当然给活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却也使墓穴中的死者面临新的危险。如果埋葬不深、处理简单(即薄葬),尸体往往会被野兽从土里掘出啃食;而在此前,人们多生活于天然洞穴等地方,虽然刻意分开生者、死者的空间的认识早在数万年前就已有萌发(比如山顶洞人时代,就有了丧葬及灵魂观念),但尸体多被置于洞中的下层,倒很少有风吹雨打、野兽侵扰。农业的发展,对土地认识的加深,使土葬有了大发展的基础,而为了避免野兽侵害,人们在夜里用有着神奇威力的火来看护新坟,相沿成俗。后世礼教观念、孝亲观念日盛,保护亲人尸体不受侵害就更成为必行之事。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夜里坟前点火才有可能与孝子发生联系,徐庶才可能被一方百姓尊为暖坟的发明人。尽管他并无此初衷,但将错就错、为我所用正是广大民众所擅长的。口口相传,于是后人就只知道徐庶暖坟,不知道其历史真相了。

暖坟守墓作为死者入土安葬后的第一项仪礼,实际上是开始了丧葬礼的末章交响。葬后的仪礼时间漫长,最多可达三年之久,却至关重要,古礼称此为守丧或守孝,若是官身之人守丧,还须辞官回乡,称为“守制”。为父母守丧,也叫“丁忧”。古时守丧的孝子要在死者的墓侧搭建草庐,叫“墓庐”,守丧生活就在这个草庐之中,其间对孝子的行动禁忌很多,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绝对禁止孝子夫妇同房。历史上不乏守孝清名远扬而日后被人发现守孝期间有子女诞生后招致无数骂名的例子,骂的最凶的就是“禽兽不如”,可见人们对此事投入的关注和重视程序有多高多强。从这个角度看,暖坟三天,守墓三天,只是这些完备、讲究的古礼的世俗化、简单化表现而已。

镜头四十一:做七烧百

踏着未干的晨露,男人又一次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已经是第五次了。

从爹过世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每隔七天,大哥都要领着他们兄弟几个一起上坟烧纸。四七完事后,大哥嘱咐他:“下回是五七,格外重要,老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早些个来,咱弟兄几个合计合计,有好多亲戚朋友来,少不了得嘬一顿哩!”

于是,这天一大早,男人就赶往家里。

“老三,来了。”

正在院子里忙着收拾纸活的大哥招呼他。

“没误事吧?”

“不碍,吃了吗?再喝碗稀饭吧?”

男人进了屋,大嫂端了碗稀饭递给他。

男人一边喝汤,一边瞅着门后堆得有二尺高的大捆大捆的烧纸。

“都是今儿个用的?”

“对。”大嫂回答他。

“都说这五七礼重,到底为啥?嫂子,你知道不?”

“我也说不出个啥。反正老百姓都相信死了还会转生。转生也讲时候,七天一轮,最快也得一七,慢了五七,一定会转生。这老人辛苦一辈子了,做子女的谁不想着让老人转生能有个好命,这五七特别讲究,就是给老人求冥福哩。”

“五七完了还过不过?”

“也过,过到七七为止,再往后,就是过百日了,还得热闹一回。”

男人放下空碗,摇头表示不用再添了。

二哥也来了,手里举着个纸扎的屋子,窗户、门、包括屋檐角,都经过精心的描画。

“二哥,这房子怪漂亮哩!”

“那是!请的好把式,专门给咱娘做五七用的。”二哥掩饰不住有些得意,仿佛这屋子是真的,而且娘已经美美地住进去享受了一般。

“都收拾齐整没有?带齐东西,走了。”大哥发了话。

宋墓壁画开芳宴。无论理解为表现墓主人死后的生活情景还是理解为墓主人在世时生活图景的描绘,都可以由此看出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像与人间别无二致。兄弟三个,带着一大帮关系或远或近的亲戚朋友,浩浩荡荡向墓地进发。

他们要在那儿为娘办一次规模空前、场面空前的法事,好让娘的亡魂能在阴间修炼圆满后顺利地超升天界。

做七是汉族民间葬礼重要的习俗,就是从人死的那天计算,每七天一祭,一直祭到七七。由于佛教色彩浓厚,规模较大的祭奠又被称作“水陆****”、“水陆道场”,目的当然是超度亡魂。七天一周期自然是佛教“生死轮回”观念的表现。有的地方对成俗严格执行,每到一七都要上坟烧纸一次,直到七七,有的地方则取重避轻,把头七或五七作为关键,平常几个七就无关紧要了。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学者多认为,全画的主旨是祈求奋飞向上的龙凤引导主人的灵魂早日升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死亡观念。也是延续至今的死亡观念——肉体可灭,灵魂不死。人魂沟通、两下安宁是历久不变的行为实践和心理信念。

百日也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过去山东地区有百日守灵尽孝的习俗,孝子在百日之内要闭门谢客,不问世事,不洗澡,不洗发,百日后才能出行,出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到各位亲朋处叩谢理解与支持。正是由于这种时间关键点性质上的相近,有些地方就把五七作为恢复正常日常活动的日子。

和诞生礼婴儿过百天祝百岁相对应,丧葬礼为死者烧百日也有类似的功能。对象是不同,但事死如生,在操作上没有什么技术的难题。灵魂不灭的观念,儒家孝道的观念,祈望先人庇佑的思想,习俗的惯性势力,都保证了葬后仪礼虔诚而又世俗的面貌。

镜头四十二:岁岁不忘

转眼父亲过世已经十年了。

男人也早过了不惑之年。十年间,每年有五个日子,男人是雷打不动地坚持着一件事:上坟烧纸。

按时间排列:大年初三、清明、中元节、十月一,再有十月二十父亲的忌日,深刻在他脑海中,历久弥新,他的行动随着这张时间表而稳稳地实施着,十年了,没有任何的修改与懈怠。

年初三,他会准备好新蒸的馒头,父亲生前爱吃的各种菜肴,配成俩盘俩碗,水果、点心,也都是成双配对。烧纸和冥币是必须的。过年小辈会找老人讨压岁钱,父亲在阴间已经十年了,估计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朋友总会有孩子的,多送给他些钱也好让他安排处理人情事务。烧香磕头,烧纸的时候,他总会把每样菜都拨捡到烧纸上一些,馒头掰一块也扔进去,水果、点心也剥开投进去。过年了嘛,总要让父亲尝尝新味,更确切地说,是在新年这一刻尝尝自家饭菜的风味,比之阴间的饮食,应该算是旧味了。

清明,他会天不亮就出门,早早赶到坟上,取下腰上别着的小铲子,把坟上的杂草细心地一一除掉,用力扔到与坟堆距离远一些的空地上,然后再转圈为坟培培土,加固加固。“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水、雨季的到来,无疑给坟堆带来损坏,而坟堆上的杂草,则可能吸引来牛、羊等牲畜的践踏。清明上坟讲究时间要早,也许正是针对清明多雨的气候状况而定的,修整好坟堆后,祭礼如前,然后回去时,折一支柳条,让父亲放心。

七月十五中元节,地狱开门,父亲有机会再回家看看。男人一早在家便在父亲的牌位前烧了香,上了供,磕了头,然后赶到坟前,再次上供、磕头,接父亲回去团聚。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他都会让女人做一身新棉衣裤,在这一天烧给父亲穿。

十月二十,是父亲去世的日子,再上坟表表追思。

家里人曾经提醒过他,十月一与父亲的忌日挨得很近,民间俗话又说了“早清明晚十月一”,干脆合到一起,一次举行算了。男人不肯,他问过母亲,也问过很少老人,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头三年绝对不成,以后忌日是不必年年到的。可男人觉得,不过多跑一趟,也麻烦不到哪儿去,再说了,和父亲讨价还价,就为懒省事,也不是他这个孝顺儿子做得出来的。

男人不知道自己还能这样再跑多少年,他不敢奢望自己的子女能跟自己一样这样长久地有着虔诚的孝心,认真地完成上坟的工作,毕竟父亲去世已经很久了,以后会更久,孩子们心里的感情会更褪色。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福气,死了之后有子女像自己对父亲这样有孝心。

再次提到丧葬礼与诞生礼的相比,从过程来看,二者都有一个在开始阶段仪礼次数频繁而后日益衰减的趋势,具体说丧葬礼,在被确定死亡之后,频繁的仪礼次数呈现出死者所受的一系列特殊的礼遇,死者入土后,最初的仪礼必须在坟墓前举行,随着时间推移,仪礼次数越来越少,死者所受的礼遇也逐渐由特殊、隆重到演变为一般化。先是坟地不必去了,接回亡灵回家献祭是一样的,省了跑腿,然后时间由一七二七……五七六七七七到百日到周年,日益减少,到了三周年,死者的特殊仪式时间一般是完全取消,只能享受一般的年节祭祀了。

中国的死亡观念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特点: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这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相一致的,事死如生与重生并不矛盾,事死如生的根本目的是要以死庇生。丧葬礼是在为死者服务,更是在为生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