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21158900000024

第24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公公心理误区(1)

当男人升级为公公,其内心的变化也是很大的。而不同的老人也有着不同的想法,这才造成了我们现在缤纷的世界,和老人们万花筒般的心理。有些老人看着儿子成亲了,儿媳妇迎进门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义务已经尽完了,下面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而还有些公公会突然增强自己的当家意识,觉得虽然儿子已经成家了,但还是应该自己说了算。

而更多的时候,家庭成员中间难免某个人难以脱俗,比如想有自己生活的公公遇到了想让公公为自己看孩子的儿媳妇;而想为儿子、媳妇做点事的公公恰好遇到独立性强的儿子和儿媳妇,家庭矛盾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了。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因素还是心理问题!

我退休了,就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张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这不刚迎来了儿媳妇,又接着办了退休。这对于张老来讲是从来都没有过的轻松和自在。

张老从小就爱吹口琴,只是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只有一只破口琴,还没有像样的老师教。小时候的张老只能凭感觉吹吹口琴,却一直都没有奢望过能有机会学习。现在退休了,突然看到不知道是哪年带的学生送给自己的漂亮的口琴,他的心一下就被触动了。他想: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学习吹口琴。

张老的老伴比张老退休还早,看着张老退休了,心里很开心。终于有人能陪自己一起逛街、一起买菜、一起锻炼身体了。可是没有想到,张老一退休就扎进了学习口琴的培训班。培训班里都是那些为了学习特长而来的孩子们,就张老这么一个老大人。对此,老伴不理解,和张老闹过很多次,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

而张老学习口琴除了儿子支持外,儿媳妇也不支持。儿媳妇说,本来还想着等公公也退休了,就生个孩子,让公婆给带着呢。没有想到他一退休就进了口琴学习班,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又不用升学考试……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一向脾气很好的张老心里也很不开心,他解释说:“我这大半辈子都没有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退休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难道真的那么难吗?”

从张老的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么一点点理想和奢望,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理想和奢望一一实现,我们能做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着这个社会。如此而已!张老想学口琴,应该说是一种乐趣和爱好,是一种理想。

对于家人来讲首先应理解张老的这种心理,其次是给张老一定的鼓励,如果真的需要张老为家庭做出某项牺牲,也可以和张老讲清楚。但是心理学家建议,让老年人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和乐趣,对老年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能很好地避免老年人的内心孤独感。

就张老这个情况,心理学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老伴和张老一起寻找口琴的乐趣

首先,就张老的老伴来讲,她盼望张老退休的目的是为了让张老陪自己锻炼身体、逛街,从而使自己有了个伴。对此,可以和张老提出条件,比如准许你一个星期学习三天的口琴,你必须有四天的时间在家陪老伴。因为培训班学习,纯粹是张老的一个心愿而已,他要的也是学习口琴的乐趣,不是参加什么比赛或考试,因此,相信张老会同意的。

其次,如果张老的老伴对口琴有兴趣,也可以买一把口琴和张老一起学习。这样业余时间,两口子还可以切磋技艺。

二、儿媳妇应端正态度

在我国,很多儿媳妇觉得让老人给自己看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并非如此。老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老人不愿意看孩子,做儿媳妇的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都应明白他们有权利这么做。而且他们不看孩子,也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教师在退休后会被某学校反聘,这种情况下有些老人接受了,有些老人不接受。事实上,大多数的老教师从心里都是愿意接受的,这会使他们从心里感觉到自己还有热量,对这个社会还是有用的。而且时不时地和学生接触,能使他们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对他们的心理调节是有好处的。然而有些时候,这些老人的家庭成员会对这些做出反对,比如说带一节课没有多少钱,何必呢?既然退休了,就在家好好休息吧,别再抛头露面了。有些老人为了迁就家人,不再出去了,而是按照家人的安排来生活,但是他们的心里未必真的很幸福。为了避免老人抑郁,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老人自己的选择退休了,就让他们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我是一家之主,就要我说了算

晓晴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他们是自由恋爱结的婚。晓晴从一开始就很尊重公婆,对他们非常友好。每逢过年过节都给他们送很多礼物,彼此都有好感。但是,矛盾却从晓晴和丈夫结婚后住进这个家开始了……那天,丈夫刚吃完晚饭,要带晓晴出去转转。公公想让儿子刷完碗再去,儿子像小时候一样调皮地说:“爸,你刷吧!我明天”公公站在儿子背后,大声喊着:

“小兔崽子,不要以为有了婆娘就可以继续偷懒……。”余下的话晓晴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就放开丈夫的手,去刷碗了。

晓晴并不是因为刷碗而心里不开心,而是因为公公的话。晓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正因为如此,她对长辈从来都是很尊重的,而且不说半点粗话。但是,晓晴的公公确实很粗俗,这点在结婚前、没有住在一起的时候,她没有发现。虽然晓晴现在很反感,但是却从来都不敢说什么。由于丈夫是独生子,他们的孩子又小才1岁,还要上班,不得不和公婆一起生活。对于公公的这些言行,晓晴和丈夫也有意见,但是丈夫不敢说,因为公公从来都是非常不讲理的。试过和公公沟通,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也试过从婆婆入手,但婆婆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对公公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无论他做得怎么不对,她都让忍着。有一次,丈夫对公公有意见,想通过婆婆间接地沟通一下,没有想到却遭来了婆婆的不满:“谁让你是他儿子呢,他是你爹!”

事实上,婆婆心里也知道公公的问题,知道公公也不讲道理。但是她也明白儿子和媳妇的感情好,婆婆对此很嫉妒。例如,每次吃饭时,他总是先给晓晴挟菜,公公婆婆看不惯。而每次丈夫和婆婆争执时,晓晴总是向着婆婆批评丈夫,而婆婆却把矛头指向晓晴,这让晓晴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晓晴和丈夫发生矛盾的时候,婆婆不仅不懂得劝架,而且还怂恿儿子打晓晴。对此,晓晴想或许还可以理解,因为婆婆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是被这位不讲理的公公打过来的。而丈夫也没有按照婆婆的说法做过,因为丈夫毕竟是爱晓晴的。而且丈夫知道晓晴在这个家里很委屈,晓晴也不敢对自己的母亲讲这些事情,主要是怕他们担心,但是这样的日子确实太难过了,晓晴经常为此睡不好觉。

晓晴的公公很明显的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事实上,通过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公公的这种心理其实是在婆婆的忍让和怂恿下滋生起来的,正是因为多年来婆婆的忍让,使公公将自己当成了一家之主,一切都要自己说了算,而从来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种心理对于老年人来讲,一旦形成,想改变是很难的。这就如同要改变老年人的做法和习惯一样,需要儿媳妇做出一番努力才行。

一、和丈夫一起想办法

如果你们家和晓晴家一样,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最好是和丈夫先沟通一下,共同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一切以避免冲突和矛盾为主。如果确实不行,还可以考虑带着孩子搬出去自己住,困难会有,但要考虑如何更有利,尤其对孩子的影响,同时方式方法要讲究一些。

二、和婆婆多谈自己的苦衷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讲,社会的转型使得竞争非常激烈,而和谐的家庭则能给他们无限的动力和支持。对于这一点作为公公婆婆那一代人很难看到,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自己小时候吃过多少苦,挨过多少饿,而儿媳妇出于对公婆的尊重,很少和他们讲一些工作上的不顺心。

对于晓晴的婆婆来讲,她或许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被自己的老公打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这个儿媳妇就可以将儿子摆弄得服服帖帖的?这么想的话,婆婆自然会嫉妒儿媳妇。所以,儿媳妇必要的时候应懂得向婆婆示弱,比如让婆婆知道你也很不容易,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给老公买一点什么东西,自己得拼命地工作。婆婆可能就会体会到你的不容易,从而感受到其实你虽然在这方面没有吃过苦,但是你的精神却压力很大。如此,婆婆的恻隐之心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正确认识矛盾

对于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其实都是内部的矛盾,并没有上升为阶级矛盾。对于父母来讲,不管是公公还是婆婆,都是想让子女好的,只要你让他们意识到你们是幸福的,父母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安慰。至于那些嫉妒之心,只要你们的幸福流露得恰倒好处,他们自然就会淡忘的。

我就是喜欢煲电话粥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虽然大多老人衣食无忧,但子女多忙于工作,无法陪伴老人,老人生活寂寞、孤独,缺少精神安慰。一些老人由于念子心切,独自在房间徘徊等待,往往会引发激烈的心理冲突。

处理这种问题应从心理着手,帮助老人扩大社交圈。比如多结交同龄的朋友,多参加老年人聚会,和老年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等,都能很好的化解老人内心的孤独感。

有一位老人的爱人突然离去了,他很伤心,之后他的麻将友们逐个来安慰他,并组成了一个团队。每天吃过中午饭后,这位老人就会习惯性地拿起电话,逐一给每个牌友打电话约大家出门搓麻将,这几乎是他独居生活中惟一的娱乐方式。如此,这位老人不感到孤独,生活也很愉快。

这位老人的生活很俭朴,但是他打起电话来却一点都不“节约”,他一个人每个月交付的电话费高达七八十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话费的月开支。老人说:“大部分都是打给孩子和老牌友的,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其儿媳也说,老人在电话里讲的都是无关紧要的话,常常提起电话就问儿孙:“今天忙什么呀?”一天都要问好几遍。而他给牌友的电话则更琐碎,都是问一些诸如“今天输了赢了?”“跟谁打牌呀?”之类的话题。

对于公公的这些行为,儿子和儿媳妇一点意见都没有,邻居也说,老人的儿孙都非常孝顺,他的儿子每天下午都要过来看老人,有一阵子老人身体不好,孙子也搬过来照顾老人。老人也说:“我儿子非常孝顺,媳妇也常常过来帮我弄卫生。”

俗话说“少时夫妻老来伴”,我们是希望每对老人都能和睦幸福,但是却不能阻止有些老人的丧偶现象,对于因丧偶而发生孤独的老人们,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孤独的心境。至于他们做出的一些过分行为,我们应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然后再想如何去解决。如果一切工夫你都下了,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那么一切都以家庭为主,必要的时候走上法庭,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要自己独立空间的公公

阿华公公和婆婆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唱歌跳舞弹琴旅游,他们的精神状态超级好。他们的想法也很独特,他们不带孙子。这在我国来讲好像很难做到,多少儿媳妇都想让公婆给带孙子。但是阿华能理解公婆的这种心理,因为他们该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该为自己活着,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没有什么不好,被那么多的包袱拖累,活得很难。

而且现在很多教育专家指出,隔代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科学,对孩子也非常不利。

因此,阿华对于公公能做到不带孙子的想法很感激。阿华想尝试着把自己的宝宝独自带大,从生下来就自己一个人搞定,不请保姆,不用双方父母帮忙。在西方,年轻的父母一个人带好几个孩子,他们都能做到啊,为什么自己就做不到呢?那些没有父母的年轻人,就不要孩子了吗?而且当妈妈的吴小莉、****等等女性不是都兼顾得不错吗?

但是,阿华对公公的一个做法看不惯。

阿华的公婆都退休了,现在65岁,公公的父母都90多岁了,本来前年把老人接到身边养老的,请了个保姆,可是保姆怀孩子(已婚二胎)要做人流请假一个月,只是一个月他们就无法忍受了,他们就想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也不打招呼。婆婆的公公听说后,哭得很伤心,后来他们就把两个老人送到小儿子家过,每个月给1千元直到老人都去世为止。由于小儿子家住得比较远,坐公共汽车辗转几个小时才能到,所以他们想去看老人们的话,就得小儿子开车来接他们才能去,所以一两周能去一趟就不错了。

对于这一点,阿华非常不喜欢,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对公婆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对于不管年迈的父母这点,阿华非常不满。每个人都是会老的,公婆现在不为下一代子孙们做出表率,难道就不怕他们老的时候子孙效仿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每个现代人都应有自己的选择。而想要自己独立空间的公公心理,还是可以理解的。

在过去,我国居住环境是典型的三代同堂,生孩子也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家族的事(传宗接代),所以那时婆婆帮忙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那时的女人都是在“多年媳妇熬成婆”模式里轮回又轮回,所以受婆婆的气也是没有办法的恶性循环,因为婆婆年轻时受她婆婆的气太多了。而现在,当父母还算健康没老到不能动的时候,不住在一起也非常普遍,而且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应该的。而在老人老到不能自己做饭、不能自理的时候,和儿女住在一起也是应该的,又不是五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