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21160500000032

第32章 黄金:一种金属的恒久魅惑(2)

这是银行、证券市场和国家经济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银行能够贷出他们实际拥有储蓄的至少10倍。这是他们收取8%利息的原因。他们从政府发行货币获取的利息不是8%,而是80%。这是为什么银行大楼总是最大最漂亮的原因。

与发行比金子更多的金子收据相比,现代银行只是更简单地发放比他们拥有的现金更多的债务,通过簿记就能够来创造贷款。

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联储在市场上购买10000美元的债券导致了出售债券的银行账上多了10000美元的存款。在10%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只需1000美元的储蓄,贷出9000美元。通常借款人会将这9000美元储存在同一家银行或者是其他的银行里,那么银行在保留10%即900美元的储蓄,贷出8100美元,这个过程可以这么一直进行下去。

联储创造的10000美元被放在这个系统里的多家银行后,最终产生了90000美元的贷款,和10000美元的存款。

换句话说,联储的10000美元一共产生了100000美元。然而,不到1%的银行创造出了这些货币75%。他们就是华尔街的一些银行。例如贷款,他们拿走了上千亿贷款,获得大量利息,只给其余的银行留下很少的贷款。但是这些很少的贷款也能有数十亿,所以这些小银行也不敢吭声,他们也支持这种腐败的体制。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并不要求有10%的储备金要求,银行系统创造的货币量可能是联储发行货币的10倍以上。

而且,美国的现金和银行储备总计大约6000亿美元,却支撑着20万亿的债务,每个美国人包括大人、小孩都要承担大约80000美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包括国债、信用卡债务、家庭抵押贷款等。

联储所创造的债务大概占总量的3%,私人银行大约占了97%。这些货币如果是由美国政府来创造出来的,则没有这些付息的债务,在支付政府支出的同时,也降低了税收。

但是这些是否意味着利息和银行业是不合法的呢?不是的。在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规禁止收取债务利息。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奈讲授过这个内容。在他们的授课中,货币只是一个社会成员之间交换物品的中介。他们认为,在使用货币中增加了一个不需要和不公平的负担是有碍于这种目标实现的。换言之,利息是与公平相违背的。

反映在中世纪教会法中就是,所有的欧洲国家禁止收取利息,除非那种用于生产性的贷款,并且将违法的人称为高利贷者。

当商业发展,投资机会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增多,人们也认识到,贷款对贷款人本身也有一个失去获益的成本。所以允许收取一定的费用,比如从生产性的投资中获得部分利润,但这不是贷款内在的利息。

从道德上来说,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职务高低,只要是发放高利贷、欺骗、压迫穷人和不正义的行为都是绝对不道德的。因为部分准备金贷款植根于欺诈中,它导致了贫穷的扩大,对穷人的压迫以及减少了其他手持货币的价值。如果对这些方面的忽视,那么会使得道德谴责的声音很弱。

不幸的是,一些宗教学派限制对这种欺骗、压迫和不公平对待他们人民的行为进行谴责。这种可叹的限制,是与公平和慈善相违背的,这也是银行业问题存在的一个原因。其他民族的人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

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这样一种世界观,根据和平意味着优等民族和优等种族的优越感——物质总的形式仅仅是隐藏了的民族主义,尽管它谴责防御的国家主义。但是民族主义主要的决定因素,最终分析来看,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易变的,不是什么内在的优越感。

人们忘记了人类是一个庞大的人群,生来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如果说有什么优等民族的话,那么他们也应该通过道德方面的标准来衡量,而不是通过欺骗和狡猾。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通过分享各自独特的事物和物品的交换来丰富种族多样性。

回到金匠这边:他们在低息存款和高息贷款之间发现了额外的利润。当他们很容易借出这些钱时,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扩张了。货币是充足的。人们拿出更多的贷款来扩张他们的商业。到那时,金匠们将会紧缩货币供给,使得大家很难获得贷款。这将会发生什么呢?正如现在的情况一样。一部分人不能偿还他们先前的贷款,因为他们得不到新的贷款来偿还过去的贷款。因此他们就会破产,不得不将资产卖给或者贱卖给金匠。

同样的事情在今天仍然发生着,今天我们将这种经济的上下起伏称为“经济周期”,在证券市场上更为明显,即“不停地修正”。

金本位的黄金岁月

虽然英国在1821年最终决定采取金本位制度,但让其他国家也随之确立金本位,还是靠上述的世界黄金产量的剧增。因为那些采用金银复本位或银本位的国家,可以大胆地抛弃银,而不愁无法兑现黄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除了中国和印度仍采用银本位制外,像法国、德国、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

尽管黄金自古以来那样迷人,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银还是主要的金钱形式。只是以后,银的两个劣势开始变得明显:一是银缺乏金的魅力,银比较快生锈变色,银从没有像金那般引起众人极度强烈的欲望;二是银的体积比金大得多,因此金的运输费用比银少得多。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量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它有三个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充分发挥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当然,在国际金本位时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支付也不是通过贵金属进行的,还要借助于各种货币形式。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的“货币不过是一定量黄金的名称”,很好地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征。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五十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类似宗教的地位。因为它把自古以来人类对这种闪耀金属的原始信赖,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段时期黄金充分配合工业和金融发展需求的高度复杂动态,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金本位对当时第一金融帝国英国最为有利,像今天的美元一样,英镑是人们最先选择的货币。由于黄金储备是不产生收益的,英格兰银行以其最佳信誉降低黄金储备标准。1913年,该银行持有黄金有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而法兰西银行是六亿七千八百万美元,美国财政部则需要十三亿美元。

在这个金本位最美好的时代,还是出现过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890年,英国最有名望的霸权财团投机阿根廷失败,面临破产,急需四百万英镑,而英格兰银行基金储备不到一千一百英镑。幸好,当时的俄国、法国央行和金融大财团罗特希尔德家族与英格兰银行通力合作,摆平了危机。以后欧洲的几次危机也是靠各国相互支援共度难关。

但是,当时的美国就没那么幸福了,在欧洲人的眼里,美国和阿根廷没什么区别,也只是一个新兴市场罢了。所以,当1895年美国黄金储备跌到900万金币时,只有靠美国人自救了。救星是美国的大金融家皮尔庞特·摩根。他闯入总统办公室,对着焦躁不安的克利夫兰总统等一班首脑说:“今天将有一张1000万美元的汇票要求承兑,不到下午3点,一切就完了”。然后,摩根提出自己的银行和伦敦的罗特希尔特家族筹集350万盎司的黄金,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发行价值6500万美元的30年期的黄金债券。最后,市场恢复信心。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一次大战爆发,确实是金本位制运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欧洲政治经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这多少拜金本位所赐?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金本位功莫大焉,正如一百年后将新经济与华尔街的匹配无间归之于格林斯潘的妙手一般。可是从事后来看,国际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家迪斯雷利倒是看出了这一点,他说:“把英国的商业优势与繁荣归功于我们英国采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没也没有比这更虚妄了。英国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国商业繁荣的原因,而是结果”。

一次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以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走上复生之路。英国在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国的1929年大崩溃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快让英国在1931年结束了金本位。一年后,在47个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当中,只有美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仍采用金本位制。6年后,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人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罗斯福1933年上台后,为了缓和黄金大量外流的危机,宣布人民持有金币不再合法,必须全数上交银行,并用行政命令把金价钉牢在1盎司35美元上。这个价格维持了37年。

对金本位一向不以为然的凯恩斯在1930年极富远见地指出:“黄金今后再也不会从一个人的手中转到另一个人的手中,人们那渴望触摸黄金的手已经被夺走了触摸它的机会。这很讨人喜爱的家庭守护神以前居住在钱包、长袜、罐盒里,如今在各个国家都被一个大金像给吞并了,它住在地下,人们看不到。黄金现在是看不见了——它又回到地下。但是,当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穿着金黄华服的神在尘世上行走时,我们便开始将它理性化,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对它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在1929年开始的十年通缩环境下,每种货币都对黄金贬值了,就像黄金从每盎司20.67美元升至35美元一样。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商品与劳务价格都大幅下降,30年代中期,每盎司黄金可以买到的商品与劳务是1929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黄金产量却在大增。1932年,世界黄金产量达200万吨,这个数量几乎是自古到19世纪中叶全部累积的货币性黄金的一半。1938年,世界黄金又比1932年高出了50%。

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在1929年有4000万吨,十年后激增至6000万吨,总值从100亿美元升至250亿美元。1939年,世界上的货币储备所保存的黄金已经多到即使所有的货币全都用金币流通也不成问题。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主要原因是战争的威胁,世界各地的黄金都运到了纽约。从1934年到1939年,输入美国黄金总量高达96亿美元,其中20%来自法国。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约有200亿美元的黄金或60%的货币性黄金放在美国,而在1913年是23%,1929年是38%。这些储备黄金总量达15000吨以上,相当于那个时期全世界12年的黄金产量。

这个时期,美国的金库也像当年的亚洲,是“黄金的墓地”,并没有往外流出黄金,战争风云几乎使得所有的投资都停止了。而且,美国准备无限量以35美元每盎司黄金的固定价格收购,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伯恩斯坦抒情地概括道:“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就像天空一颗不动的星,其他所有的星星都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黄金确实很实在,金光闪闪沉甸甸的,与美人一样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但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一次次证明,当我们把黄金视为稳固大船的铁锚且不加防范时,终有一天滔天巨浪会掀翻大船的。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从黄金变为美元,当时的美元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5%支持。美国持有黄金200亿美元以上,债务却不到100亿美元,可谓盛极一时。

但好景不长。美国经济超强的地位到了1960年已受侵蚀,当年的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流动资产已从1950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这也就是说,如果全数兑换成黄金,美国的黄金存底便会立刻见底。

敏感的黄金投机客开始挑战1盎司35美元的官价,而美、英、法、德、意等国家在1961年起成立黄金总汇,联合平抑黄金价格。

富有戏剧性的是,一直对美国很有看法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突然倒戈,在1965年呼吁大家恢复金本位制,因为美元失去了十多年前汇集巨大黄金的基础,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已从1949年的75%下降到50%以下(到了60年代结束已是30%以下)。1967年,法国退出黄金总汇。

戴高乐站在投机客的一边不无私心。法国是美国以外全世界拥有最多黄金的国家,如果按它宣称的将每盎司黄金提到70美元的水准,法国将大赚一笔。

不过,戴高乐想终结美元的特殊地位,是很多国家所乐见的。“美元本位制”使得只有美国人可以用大量印刷的美钞作为国外支出的资金,而别的国家都必须在国际收支有了盈余才能“赚取”黄金或外币。

结果是,美国无限制地用美元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美元泛滥成灾,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输出,并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而美国黄金大量流失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物质基础大大削弱,最后它和黄金的固定联系被切断,纸币流通规律遂发生作用。美元相对黄金必然贬值,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已不堪一击。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在战后第二次贬值;1968年3月17日,“黄金总汇”解体;1969年8月8日,法郎贬值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