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21160500000033

第33章 黄金:一种金属的恒久魅惑(3)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在当时,这一招的功效还压迫了西德和日本两国实现货币升值,改善了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接下来就是黄金价格像一匹野马那般狂飙突进了。

1972年这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再度飙涨,达一桶30美元,导致金价涨到244美元。这一年的7月3日,一位著名的女喜剧演员要求60万美元的酬金用南非金币支付,而不是用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这一年3月12日发行的美国《商业周刊》封面上的自由女神像泪流满面,标题是《美国的衰落》。10月,美国通胀率冲破12%,黄金成为对抗通胀的有力武器。

1980年元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

也就在这个时候,全世界各大央行行长和财经首脑的市场智商低能暴露无遗。在此之前,各大央行拼命抛售黄金储备,美国财政部总共拍卖了6%的黄金储备。而现在,面对如此强大的黄金牛市,他们开始高谈阔论要恢复黄金在货币体系的传统角色了。典型者便是美国财长米勒,他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

世界黄金价格1999年到达每盎司251.9美元的底部后,终于在2001年走出一波上扬的走势,尤其是2003年底突破每盎司414美元,让“金甲虫”(黄金多头投资者)雀跃不已。然而黄金市场的未来走势仍让人狐疑不定,乐观者认为黄金价格的第一目标位在每盎司450美元,第二目标位在每盎司600美元。至于极端多头者,认为再创黄金历史新高,达到每盎司100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别高兴得太早,毕竟自从黄金价格在1980年到达每盎司850美元之后,便一路盘旋而下,中间屡有反弹,却还是进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

尽管一个好的投资(投机)家在执行操作时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但投资(投机)最终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经验。投机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用不断行动来累积,能让你最终成功的无非是要么有惊人的运气要么就是至少有一次破产经历,然后凭借生存意志反败为胜。另一种投机经验的形成是间接地吸取历史教训,然后在投机时加以具体应用分析,这种在有风险控制前提下的投机积累的财富比较渐进,但不会一夜间输个精光。想必大多数人决不会去选择前者。

“黑色星期五”:黄金市场的大恐慌

19世纪60年代,当美国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和银行就立即脱离了金本位。政府发行了几百万不可赎回的绿钞来支付其各种开支。只要绿钞还在流通,美国国内就没有回到金本位上来,它们的价格还在随着黄金的价格波动。19世纪60年代的最后几年,大约135美元的绿钞可以兑换100美元的黄金。

然而国际贸易是按照金本位制进行的,这意味着在海外做买卖的商人需要兑换黄金来支付关税,而且还得在黄金市场进行套期交易来保证绿钞价格的波动不会影响他们的利润。华尔街上最精明的杰·古尔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1869年,他决定要操控黄金市场。

操控只不过是在一定时期里完全控制一种商品的供应,不管这种商品是猪胸肉、铁路公司股份,还是黄金。任何人想在这一操控时期买什么商品,就必须按照操控方制定的价格付账,或者也可以不这样做。当别人要求卖空的商人把货交出来时,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再买回来。丹尼尔·德鲁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他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卖掉,要么买回来,要么进大狱。”

19世纪60年代华尔街企图操控市场的大有人在,而且每年在不同的股票交易上都会有成功的例子。但是想要操控19世纪货币体系心脏和灵魂的黄金市场,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行为。首先,联邦政府有几百万的黄金,可以轻松地粉碎任何人操控黄金的企图。但是杰·古尔德自信对付得了老实又有些幼稚的格兰特总统。他设法说服总统任命内战英雄丹尼尔·巴特菲尔德少将为联邦国库纽约分库的主管,这样任何卖出黄金的指令都必须由他亲自下达。

后来当有人为杰·古尔德是否已经在政府里安装了窃听电话专门打探其动向时,他的合伙人詹姆斯·菲斯科回答:“安窃听电话·胡说八道!只需要窃听巴特菲尔德的电话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消息。”与此同时,古尔德借口美国农民需要出口他们的谷物卖个好价钱,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格兰特总统在1869年整个夏天没有批准任何一桩黄金买卖。在做格兰特工作的同时,他开始与伙伴们在华尔街上囤积贵金属。

市场上真正的黄金供应量(一段时间内随时可以拿到市场上流通的数量)少得可怜,当时不超过2000万美元。华尔街的黄金交易室当时一天的交易量是7000万美元,其中的大部分属于所谓的“影子黄金”(phantom gold),即只需要很少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的黄金。正如一位华尔街人士有点夸张的证实,“只要有1000美元,一个人就可以买价值500万美元的黄金合同。”当时担任国内最长铁路之一的公司总裁古尔德集聚了越来越多的卖空力量,所以他有充裕的资金可以多次将市面上的黄金流动库存全部买下。

1869年9月24日操控活动达到高潮,从此就出现了“黑色星期五”这种说法。这是华尔街历史上的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黑色星期五。24日这一天或许是华尔街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天。交易商疯了似的拼命保住自己的利益,整个黄金交易室一片混乱。全美各地的商业活动差不多都暂停下来,人们聚集在经纪人的办公室和银行里通过新近发明的证券报价机关注着纽约黄金的价格一点点儿上涨。

在百老汇街上,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亲眼目睹了当时景象的人讲述道:“百老汇大街上挤满了几千人……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已经变得衣冠不整,有的衣服上没有了领子,有的帽子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疯狂地冲到大润街上,仿佛精神病院失去了控制。人们大喊着、尖叫着,搓着双手无能为力,而黄金价格在稳步上升。”

格兰特总统最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财政部下令在上午11点42分卖出400万的黄金,巴特菲尔德几分钟后就收到了这个指令。然而黄金市场早已受到重挫。那天晚上11点40分,黄金价格(绿钞)已经涨到了160美元,到中午时分,黄金价格降到了140美元并继续下跳。《纽约先驱报》在第二天写道:“这一天剩下的时间中,黄金交易室以及其他所有的渠道在高潮过去后就像刚刚经过一场火灾或劫难。突如其来的平静笼罩着整个华尔街。”

古尔德到底是赚是赔,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因为这场黄金恐慌引发的金融骚乱可能永远都无法理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起来了。就像在黄金交易室里签订的黄金合同,尽管指明要用黄金交割,但在法律上都没有强制力,所以即使拒绝用黄金支付也不见得要承担法律后果,很多交易商就是这样做的。操控黄金带来的是买方的大恐慌,但因为他们拼命做空商品,所以不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初期,常常出现卖方恐慌,因为人们不顾及价格争相抛售股票和债券并且取出所有的银行存款,因为他们觉得银行不可靠。

投资者和存款人都需要流动资金,货币当然本质上就是流动资本,所以恐慌会突然引发市场对货币需求的上涨。由于美国国内还没有中央银行可以处理货币供应并在紧缺时期提供流动资金以保护银行体系,所以卖家的恐慌加剧了商业活动的恶性循环。当大量的储户突然要求兑现时,几百家原先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就会因无力偿付而倒闭关门,经常是银行带着普通家庭一辈子的积蓄和企业的流动资金逃之夭夭。

内战结束后的几年经济大扩张,是美国繁荣的典范时期。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铁路津贴翻了一番,小麦产量也增长了一倍。但是1873年,发明债券推动在内战时期融资而一举成名的费城最著名的银行家杰伊·库克9月份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已经破产了。

华尔街顿时一片恐慌,许多银行和经纪行来不及将他们的资产变现,于是纷纷倒闭。证券市场一片混乱,纽约证券交易所被迫停业10天。接下来的6年中,美国一直处在大萧条的阴霾中。

这次经济衰退开始深入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因为这时依赖工资以及全国市场的国内劳动者的数量比以前要多得多。那些靠在当地卖一些自家剩余粮食的自给农民在金融大萧条中的日子还好过一点儿,而那些从银行借钱种庄稼再转卖给大的谷物公司的产业工人以及农民,日子就很艰难了。

恢复金本位:党派与利益之争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失业”一词已经用来指所有没有职业的人,从5岁的小孩、家庭主妇到靠投资回报为生的人。但是1878年,70年代的经济萧条进入尾声,马萨诸塞州的一份调查报告重新定义了失业群体,专指年满18岁“没有工作以及正在找工作的人”。到了l9世纪90年代中期,失业人口已达数百万,美国各城市中大片贫民窟的街道上到处可见饥饿的人群,他们只有在私人的慈善机构那里才能吃一顿饱饭。

引发新一轮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原因(和美国之前大部分衰退一样)是因为缺乏一个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踩刹车的中央银行,经济膨胀得不到抑制。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试图同时实现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的货币政策。

1869年爆发黄金恐慌的第二年,众议院就此事举行了由众议员詹姆斯·加菲尔德主持的听证会。这位俄亥俄的国会议员通过这场听证会第一次名扬全国。加菲尔德在一份报告中提到:“只要我们的法律还执行两套价值标准,而且人为干预色彩浓厚的话,金价投机活动的诱惑将难以抗拒。”

换句话说,加菲尔德想要恢复金本位制,取消绿钞的流通。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们,其中很多人在黑色星期五遭遇了灭顶之灾,也希望恢复金本位制。华尔街日趋强大的银行以及那些从事重工业生产的人们也都表示赞成。当然,这些人当时是共和党的主导势力。然而还有更多反对回到金本位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