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21161700000021

第21章 现代抗衰老机制与方法(11)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内养操、保健按摩术,“体质312经络养生”等均可实施,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山楂、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血府逐瘀汤,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要“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7)痰湿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点:痰湿体质是由于人体重浊之水太多,生命的河流不畅通,导致痰湿内阻,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口中黏腻,大便溏薄、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重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食少口腻;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浑浊等。

养生原则:健脾除湿,化痰利水。

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

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红小豆、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白果、扁豆、鲤鱼汤、冬瓜汤、萝卜排骨汤等。

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体困重,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快步运动、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且运动量要大一些,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让部分湿气通过运动排掉。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肺失宣降,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制半夏12g,橘红12g,茯苓9g,炙甘草6g,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重者可用苍术20g,麻黄6g,茯苓15g,泽泻15g煎服。

精神调养:怠惰沉重,容易发胖是痰湿质的重要特性。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要树立信心,使用一切有效的方法把过多的“肥湿”排掉。

(8)平和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平和体质(正常质)表现为形神和谐。平和体质的人形体比较匀称,体重适中,食欲稳定,饮食规律。体重稳定反映情绪平稳;皮肤光泽洁净。血液循环好、代谢畅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之水清澈、干净,舌头是淡红的,苔薄薄的,正常舌象。胃口好,大便通畅,走得快,睡得香。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后天修为,造就平和体质。平和体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来自先天禀赋,这一点很重要。生在长寿家族很幸运,但是可遇不可求。自幼的家庭养育、自身修炼对于维护或促生平和体质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心态都简单的人,容易促生平和体质。

养生原则:“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养生方法:平和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再动它了,不要画蛇添足,不然“过犹而不及”。回归自然,要保持自己的原生态养生方法。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吟唱,在倾诉。告知您平和体质是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它的养生之道,只有在大自然里去感悟。换而言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适应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中国正常人群,一般分这8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大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夹、混合。如瘀血体质兼气虚,阳虚体质兼有痰湿、阴虚体质兼瘀血等。小孩子的体质可能会简单些,所以古代医家说“小儿脏气清灵”。但是,随着环境、年龄增长等后天因素的变化,体质一定会发生变化,青少年以后间夹、混合体质逐渐增多,到了中老年就基本上没有单纯体质,都是比较复杂的间夹、混合体质。因此,在具体的体质养生操作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正确把握,不离框架。

三、中医体质养生在抗衰老中的意义

中医体质养生,是在《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养生总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化养生。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人类不同的体质,采用饮食的调养、运动调养、精神调养,中医药调养以及行为干预的一种养生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在逐步融入现代高科技养生技术。

中医体质养生是《黄帝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贤留给我们的民族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自己的健康“四大基石”。它的提出,比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之“四大基石”要早近3千年。这充分说明,中医养生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最古老,又最先进的抗衰老,延年益寿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告诉我们只要按《黄帝内经》的养生总纲,养生方法,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养生“四大基石”,用体质养生的个体化调理方案。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5~20年或以上。“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终将成为现实。

生命至重,生命至贵。生生不息,万物与生命,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体悟它,这就是《黄帝内经》教给我们对生命的虔诚与长寿的理由。

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我们都要知道《黄帝内经》是一部惟有中国才有如此智慧而玄妙的养生真经。《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它告诉了中华子孙,在自己的“四大基石”养生呵护下就能健康、就能延寿,就能够活到百岁以上。

第七节修身养性与抗衰老

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伤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心灵境界。这就是修身养性的最简注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圣贤把修身列在首位,不修身无以齐家,更何以谈论治国、安邦!这说明,修身养性的信条是追求心灵的崇高和圣洁的人生境界。先贤认为:“欲修其身者,必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克诚其意。”

崇高与圣洁的心灵不是远离红尘的仙山琼阁。只要人们带着光明的渴望,严于自律,加强磨炼,不断地在变革自我、更新自我,优化自我,在自我修炼的道路上求索不止,就一定能够实现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修身是灵丹,为拯救人生而供给;养性是圣水,为净化心灵而倾注。修身养性的每一次实践都使人们更加接近智慧,更加接近理性思维的极致,而我们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力量正储存在理性思维的心灵深处。

“师法自然”“适者生存”“惟仁者寿”是先圣贤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的最精辟论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最新“健康定义”修正案提出增加“心灵”的新提法。即健康标准应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心灵健康四项。新修正案特别强调心灵健康的重要性,日本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柏木哲夫教授等学者认为,追加心灵健康才是人类真正的健康。

机体健康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概括起来有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精神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等。当精神上受刺激,心灵遭到创伤,便可造成心理上冲突与矛盾,严重或持久的心理紊乱,特别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必将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抗衰老研究表明,最能使人生病或短寿的是不好的情绪与恶劣的心境。战国时期吴国的宰相伍子胥过昭关,由于昭关处在两山对峙之间,侧有大江,地形险要,形势压人,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想不到过关之方,一夜急白了头。

这说明了不良精神因素对健康影响非常之大。精神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衰老也密切相关。

马克思指出:“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我国天津社科院和河北区妇联曾对河北区200多位90岁以上长寿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态意识,就是知足、平和、淡泊、乐观、与人为善。由此说明,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生死观等方面的心灵深处修炼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

一、修身养性的心灵境界

一个人只要心灵清静,不为外界物欲所惑,即使置身于物欲横流的金钱大千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相反,人一旦迷上声、色、物欲,即使置身于远离凡尘的山涧林泉境地,心灵也会堕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说,人的修身养性,心灵修炼是有境界之分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业者、大学问家,必经过“三重境界”。同样,修身养性其心灵也有“三重境界”。

1.自然心灵境界

对事物的看法与认识,能始终保持一颗自然、纯朴、正直、童心、客观心态,不为外界虚幻不实的事物迷失自己的本性,他们常常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保持这种境界的人大多乐观、坦荡,温柔和顺,适应环境,安贫乐道,一生平安,利人益己,安分守己、纯朴老实。

这一类自然心灵境界的人,能健康长寿。

2.误入歧途境界

误入歧途境界的人,他们被外界假象所迷惑,被权位、金钱、美色所引诱,失去了原来的那颗赤子之心,随之而来的便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什么道德良心统统抛到脑后,终日被各种欲望和无休止的贪婪搅得心神不宁。在他们眼里,常常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只有“欲”和“利”二字。这些人当中又可分三种人:一种是被钱财物迷惑了的人,他们时时斤斤计较,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甚至“要钱要物不要命”;第二种是被名位迷惑了的人,他们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是图,有的甚至“要脸要名不要命”;第三种是被权欲迷惑了的人,他们迷失了本性,完全习惯于矫情和伪诈,所言所行多与内心相忤,心灵被扭曲,质朴的真情荡然无存,尔虞我诈,相互倾轧,钩心斗角,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终日忐忑不安,他们有的胆大妄为,以权换钱,以权换色,这种人“要权要色不要命”。这三种人共同的特点是被外物(金钱、名利、权位等)所迷惑。小迷惑者颠倒方位,大迷惑者则错乱了本性,心被物役,最终大多都是陪着身外之物去殉葬。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灵、品性善恶会影响其寿限。心灵、品性善良者比心灵、品性恶劣者长寿。

3.大彻大悟境界

能用辩证的、历史的、审美的、科学的人生哲学观点看待世界,客观地观察世界,把一切事物放在广阔时空的背景上去审察,因此能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能看透所谓生死、得失、贫富、荣辱等,认识到这些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原本就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原本就是客观事物规律的体现。在他们眼里,那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他们接受阳光、空气、水的洗礼,对大自然会有一种敬畏和感悟,“念天地之悠悠”,“感悟生之须臾”。他们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开,看得透,高瞻远瞩,回归自然。不以物易情,不失情于俗。所以,能做到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流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惑,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物欲横流的凡尘世界中保持真我风采。他们内心和谐,心灵清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故多能健康长寿。

二、修身养性的内涵

人类的心灵状态决定着身体的健康状态。从养生保健,抗衰老延年益寿角度来看,修身养性,追求较高心灵境界的人应当做到:“恬淡无为,节欲知足,崇尚和谐,豁达乐观,觉悟生死。”

1.恬淡无为

古人把自然界看成大宇宙,把人体常常看成一个小宇宙。看到自然界有晴天、阴雨、雷电、风雷、春暖、冬寒,而人体就有恬愉、忧愁、发怒、狂吼、发热、畏寒。自然界有江河,人体就有经络;自然界有木、火、土、金、水,人体就有肝、心、脾、肺、肾等。认为风和日丽,风调雨顺比那狂风暴雨或严寒酷暑总要好一些。那么人也应该恬淡愉快,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这就是古人“天人相应”理论。

中医学早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人不患病,必然安享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里首要的就是要“恬淡”。恬淡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也就是心灵状态要力求宁静,息心宁神,人体就能抗拒外界或内部的病邪,邪不能危害机体,怎能不长寿呢?

“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是“恬淡”的准确注解。

恬淡无为中所指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要“妄为”。按道家的说法,那就应该做到“心无妄念,身无妄行,耳无妄听,口无妄食。”

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足,而生病的人不仅未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深究其根源,是由于许多人妄念太多,利欲心太强,总想占有一切,想支配一切,想一生光彩照人。然而,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总是处于浮躁不安中,总是戴着镣铐跳舞,始终不能摆脱焦躁与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