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手风琴教学法
21167400000025

第25章 系统性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的阐释

系统性原则是指根据手风琴教学的规律及结构特点,系统地、持续地组织手风琴教学过程的原则。一个优秀的手风琴表演者的培养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学习)、专业提高阶段(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个性化演奏风格的形成及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依次相连,有机衔接,贯穿于表演者手风琴艺术生命的始终,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

(二)系统性原则的科学基础

1.表演能力形成的长期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本领的获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手风琴表演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从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到娴熟的表演技巧及独特演奏风格的确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伴随手风琴演奏者的艺术生命。此外,手风琴演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除上述诸因素外,还受人的生理、心理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受人的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改造,无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锤炼。

在器乐合奏过程中,手风琴表演者与其他器乐表演者配合完成某一特定的曲目,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使表演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和默契的关系,达到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及眼神的交流,来完成高度协调的合奏。

2.表演能力形成的连续性及练习效应的不稳定性。表演者在反复、持续练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表演能力,无论是体力支配能力、技术或技巧运用能力以及临场心理能力,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练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中断的时候,已获得表演能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间隔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大。比如,先前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手指按键的速率、力度及准确性,表明在手风琴演奏者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已建立了良好的暂时性连接,这种神经连接可支配手部骨关节及肌肉的运动完成相应的演奏技术动作。若长时间中断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对弹奏的精细运动的支配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现场表演环境心理适应及调控水平会下降。因此,要想保持较高的表演能力,就必须有手风琴练习的连续性、系统性。

(三)贯彻系统性原则的教学要点

1.建立多级训练体制,为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保证。目前,我国手风琴教学序列较混乱,整体缺乏系统性。中小学阶段的手风琴教学基本上是在少年宫进行,随后进入高校或艺校继续深造,毕业后进入演出团体。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应该是学校承担起的启蒙及提高作用,却由于手风琴专业教师的缺乏,而不得不转向少年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风琴普及程度。在行业内部,应当加大中小学手风琴师资的培养,逐渐形成中小学—高校—演出团体三级专业人才培养体制,为手风琴专业人才常年系统性训练提供保障。

在三级培养体制下,要明确制定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保持上下级的衔接,促进手风琴专业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具体对策为:

(1)制定各阶段手风琴学习者的教学大纲。

(2)建立于各阶段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手风琴比赛。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的实施。手风琴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阶段性的特点,按部就班地进行。从宏观过程的角度,一个手风琴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经历基础训练阶段、专业提高阶段、个性化演出风格形成阶段、高水平表演能力保持阶段。从微观过程的角度,一场音乐会的准备过程大致要经历准备期(体能准备、基本技法、技术的训练、演出曲目的训练等)、演出期(演出前的心理准备、演出环境的适应等)、恢复期(演出心理及生理疲劳恢复等)。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手风琴的教学训练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我们疏于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并形成理论供于手风琴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