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21169000000017

第17章 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3)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绩不良正确归因

一、将归因理论引入现代教育的意义

所谓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分析时,人们总是从外部表现追究内在原因,直到找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为止。归因是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带规律性倾向的重要和常见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学生对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也普遍存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对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加以正确的分析,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将大有好处。

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表现为学习信心不足,基础比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造成的原因有内在的和外在的。日本学者北尾伦彦在《学业不良——防止差生教育理论》一书中,分析影响学业不良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性格、智能、情绪、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业。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业的诸因素,有的是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加以矫正的。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分析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时,如果推断出学业不良的原因来自外在的客观因素,我们称之为情景归因;如果学业不良的原因来自个人的主观因素,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比如,学生将成绩不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是个人倾向归因,这种归因能增加努力程度。反之,把成绩不好归因于客观条件,如任务太重、别人不帮助等等,则属于情景归因,其结果往往是怨天尤人,不思改进。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现代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就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对结果的归因可按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控制性(内部→外部)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稳定性这一维度同个体对今后的期待有密切关系,而控制这一维度同个体的自信心和对前途的信心有关。归因于稳定的因素,表明结果不易改变,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表明预期结果将有所改变;归因于可控制的因素表明个体具有信心,预期今后能取得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则表明没有信心,听任失败。以学习积极性和教材难度为例,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学业成绩不良归因于学习积极性不够这样内在的不稳定但可控制的因素,那么,就可以激励他们提高积极性,增强信心,改变学业不良的状况。如果学生将成绩不良归因于教材难度大这样稳定而又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因觉得脑子笨而感到压抑,从而“丧失动机”。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归因与教师、家长等他人的归因常不一致。自我多归于外在、内在不可控制的稳定因素,如智力、生理、学校教育等,他人的归因则多归于学生内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情绪、意志、准备不足等。学生的学习归因倾向一经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成绩差,老是抱怨教师教得不好的缘故,而家长则往往说“同在一个班,为什么别人学得好,你却学不好”。

二、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方法

学生已形成不良的归因倾向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工作,形成学生自我归因的良好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其管理都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视成绩,轻视素质;方法上死记硬背,缺乏生气;管理上统得死,卡得太紧,压得太狠。学生一进校就要应付各种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被冷落,在家遭责怪,学习成为苦差事,不良的学业严重地压抑着学生的心理,也给父母带来了烦恼与不安。学生在成绩至上的思想支配下,以竞争为唯一的目的。同时在某些学生身上产生了即使拼命用功也无济于事的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的倾向。片面追求分数,酿成教育过程中的歧视意识,产生教育的偏差,破坏学生群体中的信赖关系。考试的失败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进而使中、差生的“出路选择观”发生变化,造成学生思考方式和归因倾向的偏差,丧失对学校教育力的信赖感。要改变上述的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不要求人人升学,但要求个个成才。通过教育,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尽量做到“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的局面。近年来,在学校中进行的新课堂教学改革,就是采取这种分类推进的方式,使较低层次的学生有奋斗的希望,较高层次的学生有危机感,从而自觉地将学业的成败,由情景归因转向个人的倾向归因。

2.加强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实际上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情绪不稳,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压力大。成绩差的学生除了在学校感到压力外,还要面临社会、家长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观念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社会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更多地还是看能否升学这一标准,困难学生在学业上的失败更容易遭到冷漠和嘲讽。当今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升学,许多家长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来自父母的巨大期望,往往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学习进度安排不合理,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这部分学生更感到“我不如人”。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及早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课题,认真加以研究。通过心理讲座、咨询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进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使内因真正起作用。

3.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行归因训练

找准问题的症结,分析学生学业不好的原因,主要依据学生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如某学生一直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只是近段时间不好,那么,就应该分析造成这种“特殊表现”的特殊原因。如果某学生一贯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叫苦,从连续性说明,成绩不好具有害怕艰苦的因素。而如果某生成绩下降,而班里的其他学生的成绩也都下降,从该生和班里其他学生的一致性推断,是教师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问题,原因不在学生本身。在对学生进行归因方法训练的时候,应注意结合学校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指导”研究,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学习自我调控的原理,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指导,使中等生学会学习,将学习的外控转化为内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自我评价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相结合,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使学生懂得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作出内在的、不稳定的和易控制的归因,并运用强化的原理,对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鼓励或奖励,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发表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双月刊)》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