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实务
21172900000002

第2章 序二

这套丛书即将付梓之际,一些话不禁涌上心头。

在中国内地的高校,文化与传播似乎总不能洽处一体。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高等教育还没有独立的传播学科。于是,面对“80后”雨后春笋般蔚为大观的传播学抢尽风头,新闻学科使劲捍卫自己的主流与独立。新闻学虽然历史悠久,但本质上仍然应归属于传播学。不过,仿佛是在赌气,新闻与传播,似乎在不怎么兼容地各自发展。这样的“赌气”,从早前绝大多数新闻学从属于语言文学学科,而后在新时期迅速独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科的细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高校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完善、丰富各类学科,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细分学科的缺陷,可以通过学科的互相融汇与支撑来弥补,关于这一点,一些高校同仁,不知道是意识不到,还是因其他原因意识到了却不愿改进。总之,目前的现状是,细分有余而统合不足。在高校本科教育当下已基本步入大众教育的趋势下,学科细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促狭,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尝试在学科的互补上开展一些探索。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我们学院的实情,试验将文化与传播学科整合在一起,以期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素养、背景,尤其是人文学科承担的普世价值、传统文化和思想底蕴,是其他学科难以全面承担的。现在国外的名牌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都施行通识教育,包括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也是一样。它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群,在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任选的。哈佛的本科生全部集中在一个学院,名称就叫做“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这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在本科阶段都把专业限定得很仄,那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有的中国大学校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北师大的钟校长就指出,现在一些本科专业,根本就不该开设,那些专业是研究生阶段才能开设的,他列举的例子是有的管理学专业。当然,钟校长的话是否对,可以商榷。但本科专业太细化这个内地高校的弊端,是普遍存在的,根子就在52年全盘学苏联高校体制的院系调整。今天,这样的办学思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修正。

我们所处的文化传播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和戏剧影视文学四个本科专业。让这四个本科专业更好地融合与沟通,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专业架构,增加专业间的勾连,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四位一体的专业结构,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和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需求来讲,都是相当好的。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后继发展。一个人确立了精神本体,他去学比较实务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的。他有信心,有意志,有信仰,有自己的追求,这才是一个人成才最重要的东西。实务教育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在实务教育中要注意贯串和体现出人的本体建构的教育。比如,十年前,高校课程里还开设“汉字输入”,现在再开设这样的课程就闹笑话了。而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等课程,从古至今,没有哪所高校会认为“过时”。少数人,由于学科不同,认识上有些误会。比如,一提起中文系,就认为那都是一群小青年,成天沉迷风花雪月,“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非常经典博大的学科,也是高校中稀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古人讲文、史、哲不分家,正是中文系的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举凡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基本上是全盘西化,社会科学也基本上全盘西化,唯有人文科学,西方无法取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正是这样的专业。哈佛、牛津开设的学科,几乎没有一样是以中国的学术成果为学科支撑的,但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历史等学科除外。如果在我们中国的高校,还轻忽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学术,说轻点是无知,说重点是数典忘祖。

再比如新闻学,一般人认为不过是培养记者、编辑的,其实,新闻与传播学科,面对今天信息传播从技术到精神内涵的焕然一新,早就不仅是原来意义的培养记者、编辑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形态和发展的速度。文化与传播,由以前的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早就嬗变成互相依赖、互相生成的共生关系。一种文化不仅需要传播,更需要在传播中丰富、变形、生成崭新的文化形态。几乎可以说,离开了传播,文化就无法生成;传播本身也早就不是传播这个字眼的意义,而是文化生产与交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过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也是如此,依据这个专业的传统,当然是培养戏剧影视的编剧人才。但是,在今天,网络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影像产品的无处不在且深受受众喜爱,我们的高等教育如果还局限在单纯编剧人才的培育上,就明显与社会的发展脱节。目前的社会,需要采、编、导三者合一的复合型人才,那么,这个专业的教学,如果能在文学的基础上,兼及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影视编导学科,就必定会对学生多向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

基于上述教育理念,才诞生了这样一套名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的丛书。本丛书共11种,涵盖了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学等诸门学科。除了试图使诸学科互相渗透、互为支撑,使学生能更多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尝试紧紧抓住实验教学这个关节,使本科生阶段的教育,不只局限在坐而论道,而更要直接培养其动手实操的技能。这套丛书的诞生,还直接得益于文化传播学院“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2007年,中心经过几轮严格的评选,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闻讯特别批示全总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教委也慷慨解囊,奖励中心50万元建设资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要领导为中心的建设更是不遗余力。

从2007年迄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文化传播学院各位教师,为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呕心沥血。特别是丛书的各位第一作者,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丛书的编撰,令人感佩。现在,如同呱呱坠地的赤子,这套丛书终于开始陆续面世。如果她还有值得欣赏和肯定的地方,全赖我们的同事辛勤劳作;而她所有的不足与错漏,都应该由我们来概括承受。

最后,我们要诚挚地感谢朱羽君先生,她奖掖后学,不吝褒扬,既令我们惭愧,也给了我们莫大的激励;我们要真诚地向文化传播学院及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们致谢,没有这些可敬可爱的同事戮力同心、团结协作,我们将一事无成。

李双吕明涛

201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