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实务
21172900000003

第3章 网络传播原理(1)

第一节网络传播技术基础

无论在传播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互联网代表了人类在传播技术领域发展的最高成就。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技术不断延伸着人类传播所能达到的领域,并将人类的生活全面推向这一虚拟而又现实的巨大网络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力量,全面介入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的格局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互联网创新的革命性力量,技术逻辑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变革的主导因素。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了解是研究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互联网技术逻辑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我们对网络传播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判断的准确程度。

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计算机和通信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1954年人类实现了借助计算机终端将数据通过电话线路发送到距离遥远的计算机上。此后,电传打字机的出现帮助人类将计算结果通过计算机传送到异地打印出来,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宣告开始。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出于军事需要而开始研制的。当时的美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核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的防务战略专家认为,由一个中枢控制的信息网络一旦遭到“核攻击”,整个信息网络将陷于瘫痪。为避免被动,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出资研究开发阿帕网(ARPA网),该网络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路线(在计算机术语中称为“路由”)的网络。此后陆续出现了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第一章网络传播原理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一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此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数百万计算机和数千网络使用TCP/IP,正是从它们的相互联网开始,现代网络才得以诞生。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办公室自动化的需要,各机关、企业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机、工作站、小型机等连接起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互相传递信息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局域网技术发展呈日新月异之势。

局域网的发展也导致计算模式的变革。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是以主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集中式的,也称为集中式计算机模式。随着个人计算机(PC)功能的增强,用户一个人就可在微机上完成所需要的作业,PC方式呈现出的计算机能力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平台,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计算结构——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诞生。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处于第四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特点是:互联、高速、智能与更为广泛的应用。

因特网是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用户来说,它像是一个庞大的远程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以利用因特网实现全球范围的电子邮件、电子传输、信息查询、语音与图像通信服务功能。实际上,因特网是一个用路由器(Router)实现多个远程网和局域网互联的网际网,它将对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高速与智能网的发展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高速网络技术发展表现在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帧中继、异步传输模式ATM、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网络上。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与网络服务功能的增多,各国正在开展智能网络(Intelligent Network,IN)的研究。在合作、共享的精神指引下,全球的互联网专家将会把这一全球网络引向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

二、互联网技术基础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对下列较为基础的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计算逻辑,从而更好地运用互联网。1.互联网基础技术

(1)HTML

HTML是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的缩写,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用来制作超文本文档的简单标记语言。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在运行HTML文档时所遵循的操作规则,它使浏览器在运行超文本时有了统一的规则和标准。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自1990年以来,HTML就一直被用做WWW(World Wide Web的缩写,中文叫做万维网)的信息标示语言,使用HTML语言描述的文件,需要通过Web浏览器显示出效果。

之所以叫做超文本,是因为它可以加入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内容。事实上,每一个HTML文档都是一个静态的网页文件,这个文件里面包含了HTML指令代码,这些指令代码并不是一种程序语言,它只是一种排版网页中资料显示位置的标记结构语言,易学易懂,非常简单。HTML的普遍应用带来了超文本的技术——通过单击鼠标,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与世界各地主机的文件链接,直接获取相关的主题。

(2)XML

XML是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即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来创建自己的标记的标记语言。它由万维网协会(W3C)创建,用来克服HTML的局限。和HTML一样,XML同样来源于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但XML是一种能定义其他语言的语言。XML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弥补HTML的不足,以强大的扩展性满足网络信息发布的需要,后来逐渐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

XML实际上是Web上表示结构化信息的一种标准文本格式,它没有复杂的语法和包罗万象的数据定义。XML与HTML一样,都来自SGML这种在Web发明之前就早已存在的用标记来描述文档资料的通用语言。由于SGML十分庞大且难于学习和使用,使得HTML语言得以发明并广泛使用。随着Web应用的不断深入,HTML在更为广泛的应用中显得捉襟见肘,而SGML作为Web语言又不太现实,于是万维网协会建议使用SGML的精简版本,这就是XML。XML与SGML一样,是一个用来定义其他语言的元语言。与SGML相比,XML规范不足SGML规范的1/10,简单易懂,是一种既无标签集也无语法的新一代标记语言。

XML的先进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可扩展性。XML允许使用者创建和使用自己的标记而不是HTML有限的词汇表,这一点至关重要。企业可以用XML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集成等应用定义自己的标记语言,甚至特定行业一起来定义该领域的特殊标记语言,作为该领域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基础。

第二是灵活性。HTML很难进一步发展,就是因为它是格式、超文本和图形用户界面语义的混合,要同时发展这些混合在一起的功能是很困难的。而XML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表示方式,使得用户界面分离于结构化数据。所以,Web用户所追求的许多先进功能在XML环境下更容易实现。

第三是自描述性。XML文档通常包含一个文档类型声明,因而XML文档是自描述的。不仅人能读懂XML文档,计算机也能处理。XML表示数据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独立于应用系统,XML文档被看做是文档的数据库化和数据的文档化。

XML支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并且不同语言的文本可以在同一文档中混合使用,应用XML的软件能处理这些语言的任何组合。所有这一切将使XML成为数据表示的一个开放标准,这种数据表示独立于机器平台、供应商以及编程语言。它将为网络计算注入新的活力,并为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许多大公司和开发人员已经开始使用XML,包括B2B在内的许多应用已经证实了XML将会改变今后创建应用程序的方式。

从1998年开始,XML被引入许多网络协议,以便于为两个软件提供相互通信的标准方法。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XML.RPC规范为软件交互提供了独立于平台的方式,从而为分布式计算环境打开了大门。几乎所有主要的软件厂商都支持SOAP。SOAP的快速成功史无前例地提高了软件的互操作潜力。目前,Web服务革命正在兴起,而SOAP正是其基础协议。

与HTML相比,XML的强大功能来自于“X”,即可扩展性(Extensible)。XML并非像HTML那样,提供了一组事先已经定义好了的标签,而是提供了一个标准,任何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个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定义自己新的置标语言,并为这个置标语言规定它特有的一套标签。准确地说,XML是一种源置标语言,它允许用户根据它所依据的规则,制定各种各样的置标语言。这也是XML语言制定之初的目标所在。

(3)流媒体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深入应用,实时传送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媒体文件的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流式传输技术及流媒体,从而带动了网络传播模式和手段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音频、视频媒体形式在网络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流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流媒体指的就是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按时间顺序连续播放的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它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其他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其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技术。流媒体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不需要下载整个流媒体文件便可以进行即时播放,大大缩短了用户等待的时间;

二是经过编码压缩的流媒体文件往往小于原始文件的数据量,并且用户也不需要将全部流文件下载到硬盘,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磁盘空间;

三是流媒体的传输采用了rtsp、mms等实时传输协议,更加适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在网络上的实时传输。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流媒体技术有三种,分别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Media、苹果公司的Quick Time。

了解流媒体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技术。

为便于音视频信息的远程沟通,美国公司Progressive Net works(1997年更名为Real Networks)于1995年推出了C/S架构的音频接受系统Real Audio,并在随后几年内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相继发布了多款应用广泛的流媒体播放器Real Player系列,曾一度占据该领域85%的市场份额。随着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等进军流媒体技术公司的加入,流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迅速深入人心。早期的流媒体是在窄带互联网上应用,受带宽条件的制约,直到1999年网上视频播放还仅限于很小的视频播放窗口。进入2000年,随着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升温,宽带IP网逐渐成为现实,上述几家作为流媒体技术的领头羊公司几乎同时宣布了它们流媒体技术的宽带解决方案。在很短的时间里,流媒体技术有了飞跃性发展,给网民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我国的主流技术开发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流媒体技术,并开发出了适合中国互联网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比如搜狐公司自主开发的PXP视频流媒体技术,能够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观看清晰度较高的视频,并能实现用户在10分钟的观看时段里不出现缓冲。

流媒体技术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为了在数据网络上传输媒体流,流媒体技术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