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实务
21172900000022

第22章 网络新闻传播(3)

2.编辑型专题

相比于采访型专题,编辑型专题是更为常见、更容易操作的专题类型。编辑型专题就是由网站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力量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以多种媒体形式对专题加以丰富和完善的网络报道形式。这类专题与采访型专题的主要区别就是主要内容不是通过网站人员采访获得的,而是根据专题的需要对已有的资源进行筛选、编辑后呈现给用户。尽管就资料和观点的新鲜度而言缺乏首发和独家的内容,但如果能保证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相关内容的丰富,并结合一些新颖的编辑形式,如Flash图片、自制图画等,找好报道的角度和事件的“第二落点”,用户同样能从中获得价值。

编辑型专题是网站尤其是商业门户网站制作专题的主要类型,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受限于新闻采访的相关政策。目前网站普遍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即使以变通的方式通过采访进行新闻报道,所受到的限制还是很多,从操作的便利性上来说,编辑型专题更为容易。其次是受限于相关人才的匮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报道所需要的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采访报道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来,这类人才无疑是较为缺乏的。还有一点就是,网站意识到专题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原创性的采访内容,如果能够在策划和执行环节都做得很出色,编辑型专题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这种依靠编辑能力来体现新闻价值、传达深刻观点的诉求是可以达到的,大型门户网站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类编辑型专题的强大生命力。

许多网站将编辑型专题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以此作为与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竞争的主要武器。例如,一直在新闻专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搜狐网,确立了以专题尤其是编辑型专题来强化网站优势的竞争策略。经过多年在资源、人才以及经验上的积累,目前搜狐每年制作的专题超过1000个,平均每天制作3个左右的专题,绝大多数为编辑型专题。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搜狐作为最早创办的门户网站与大量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一旦有值得深度挖掘的事件,网站都能够以媒体合作的身份得到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不断对专题加以丰富和完善。传统媒体出于宣传和让新闻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的目的,也会主动为网站提供新闻稿件及相关信息,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四、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原则

尽管新闻专题的制作并没有统一的规则,但为更好地组织网络新闻专题,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需要遵循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报道主题的鲜明性

网络新闻专题往往通过对同类内容的集纳和整合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吸引用户的注意,为保证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注意到网络专题的存在并愿意花时间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就要保证专题在主题策划上的鲜明性,让用户一接触专题的标题或关键词就知道专题所关注的核心事件及专题报道的角度。这一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新鲜”和“明了”,即所选择的内容能给用户以新鲜感,所呈现出来的事实及其结构方式让用户一目了然。在新闻报道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的媒介环境下,各个网站都会对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内容加以关注,如果不能让自己所选择的事件及报道角度与其他网站有所区分的话,用户就很难从诸多选项中作出有倾向性的选择,即使网站花了很大的力气将专题制作出来,也很难获得用户的关注和认可。所以,要确保专题在主题上的鲜明性,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例如,每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众多媒体都会作为报道的重点,各个网站包括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都将围绕两会所做的报道作为体现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战役来看待。如何能从常规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让网友感觉到网站独特的策划并愿意通过该网站了解与“两会”相关的信息呢?搜狐网在几年前率先策划了“我有问题问总理”这一栏目,向网友征集各种普通民众关心的议题,很好地将网友关注的热点与互联网互动的特性发挥出来,成为当年最受网友欢迎的“两会”报道形式之一,以至于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还被******所提及。网民在查找信息时很少去关心媒体的身份和级别,他们更关心的是网络新闻专题所关注的主题与自身兴趣点的关联度。如果网站策划的主题与网民有较高的关联度,与其他网站有鲜明的对比,自然会得到网民的追捧。

2.报道内容的深入性

新闻专题内容丰富,但并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深度报道新闻事件或呈现某一主题的形式。用户之所以在了解新闻的事实层面后仍然有兴趣继续关注专题的相关内容,就是对专题更为深入的内容充满期待。因此,在进行网络专题报道时,要根据所选择的新闻事件或主题找到可供深度挖掘的角度,让用户跟随网站的步伐持续跟进。为确保专题的深入性,一方面要靠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关栏目的设置来体现。说到底,就是要体现专题的深度,不能只是在事件的表层上做文章,而是要深入事物的本质,让网友一起去思索、去发现。如果专题中只有“事态进展”、“各方反应”的栏目,是很难体现专题的深度的。因此,在进行栏目策划时,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专题所表现的主题或事件,应该设置一些对当前事件的独特思考的栏目,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或通过对事件来龙去脉、长远影响等的探讨,更加深入地表现主题,从而体现专题的特色和深度报道的价值。

比如,同样是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民默哀日的报道,各个媒体在专题设计的指导思想上都是沉重肃穆的,在这样的基调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考验着网站的策划能力。搜狐网推出的“让这一刻在国家记忆中永存”专题,以高昂的情绪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立意高远,哀而不伤,在众多新闻专题中独树一帜,与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也非常突出。专题一推出,即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转载量节节攀升。因此,网站在专题的整体设计上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直接体现网站的策划、编辑水平。

3.媒介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用户媒介消费习惯的改变,单一的媒介形式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希望一个专题在呈现方式上应该发挥不同媒介形式的优势和特点,给予用户全方位的满足,这就需要网站在制作专题时,以多媒体思维处理选题策划、角度选取、栏目设计、素材采集与编辑等各个环节,使多种媒介形式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这方面有经验的网站已经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多样化的媒介形式显示出网络专题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搜狐网推出的“赵作海洗冤专题”,就使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这一误判多年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的冤案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其中通过图片制作的方式呈现多方观点的形式视觉冲击力强,观点也比较有代表性;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内容,更能直观地展现事件的全貌;多个平面媒体相关报道的引入,也能够体现舆论的整体氛围。网络专题所呈现给用户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丰富用户对这一事件的感知,它所营造的整体效果,要优于任何单一媒介形式,体现了网络专题的独特优势。

4.信息呈现的层次性

网络专题对于某一事件的发展持续跟进报道并呈现于一个空间的特点,让那些实时性与延时性信息同时呈现于用户面前,这有可能因信息的不断更新而使旧信息被新信息淹没,因此需要通过层次性的结构设置以起到导读的效果,这有利于用户清晰地把握事件整体发展的线索。

在具体操作上,应在内容的整体安排上体现出层次性,使得核心信息、外围信息及辐射信息都得到相应的体现,便于用户根据需求浏览相关的内容。

5.特色资源的优先性

网络新闻专题已经成为各个网站之间比拼采编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同质化的大环境下体现专题的独特价值,往往取决于网站是否拥有特色的内容和独家的资源。再好的策划如果没有内容和资源做依托,都只是无源之水。对于绝大多数网站而言,由于没有新闻采访权而在特色内容的采集上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以变通的方式,通过合作来获得相关资源。大型门户网站是影响社会主流人群和年轻群体的重要渠道,许多传统媒体出于提高媒体知名度、增加内容曝光量的需求,往往需要网站对媒体内容进行推广,许多网站正是看到了自身对于传统媒体的互补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大范围联合传统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和各省市的主流媒体,例如新浪、搜狐等网站已经和大部分平面媒体展开合作,力图获得最大化的资源。以2008年奥运会报道为例,搜狐以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与全国几十家都市媒体展开合作,所组成的报道联盟让采写的消息全面共享,这样搜狐在投入较小的情况下获得了众多优质的内容。随着网络媒体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与更多网站结盟以形成合力就成为网站获取更多资源以丰富专题报道内容的新选择。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上,搜狐与全国31个省级网站合作组成世博会报道联盟,如此大规模的合作,可以为相关的专题报道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6.用户参与的互动性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是开放的媒介空间,如果网站推出的某个专题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用户往往会对其专题产生共鸣,愿意发表看法的用户会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这些用户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的意见会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用户对专题的关注。也就是说,调动用户参与专题的互动机制的设置,应该是专题整体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专题内容的有效延伸。这类评论性的内容和针对用户对某个话题进行调查的内容,共同形成民意的内容,将会对专题的主题起到强化作用。再通过某种形式对这类互动内容的影响力进行提升,如推荐有代表性的用户评论,就会有效地将用户生成的内容纳入专题的整体结构中,既是对用户的尊重,也能有效提升专题的质量。

如搜狐制作的专题在整体结构上设置了“网友激辩”栏目,将网友针对专题的核心内容所发表的观点有选择地呈现。比如,在“二刻拍案惊奇:死人复活,赵作海洗冤”这个专题中,这个栏目就将几个针对司法领域误判造成当事人受到极不公正待遇的评论呈现给用户,例如:“公、检、法公权滥用,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赵作海’被冤死,还有多少个‘赵作海’在等待清白!”

“听说要国家赔偿了,最后是纳税人埋单(国家赔偿不是纳税人的钱吗?),为什么不让公仆赔偿?”

“赵作海,中国的又一佘祥林。究竟还有多少?”这些意见很能代表一般用户的观点和情绪,将这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公布给用户,能够增加用户对专题报道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