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211759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剩女率” “婚恋烈士”前赴后继(2)

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上海离婚率已经超过30%。离婚率是指用全年登记离婚人数除以全年登记结婚人数得出的百分比。这意味着,每三对结婚的,就对应着一对离婚的。既然不少女性被挤出了婚姻的“一级市场”,那么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博弈。俗话说,离婚一次的男人是个宝,离婚两次的男人是根草。女人们可以去二级市场上淘宝,离过婚的男人往往更成熟。当然,如果某男打算和你结他的第N次婚,那就得小心了,这种人既不属于一级市场,也不属于二级市场,而是属于三板市场。不过一些女人喜欢剑走偏锋,她们既做不了一级市场,又不想等二级市场,她们做的是“一级半市场”,这就是被人痛恨的“小三”现象。

二、中国“强女”,为何成“败女”

社会进化,优胜劣汰,是一个规律。但是在中国婚场,却是“反规律”,大批淘汰的是优秀女性。毫无疑问,中国剩女是婚恋的失败者。那么,中国婚恋,为什么让自己的优秀女性,成为最大的失败者呢?

《败犬的远吠》——鸣“剩女的悲哀”

《败犬的远吠》,是日本女作家酒井顺子的散文集。她在这本书中称:

年过30岁的女性,无论在事业上多么有成就,但是只要未婚,就是“人生战场上的一支败犬”。此书在台湾岛内有译本,再加上偶像剧《败犬女王》收视率飙高,使得“败犬”一词,迅速成为台湾单身男女的代名词。台湾女性未婚率逐年攀升。2003年时,台湾25~29岁的未婚女性比例首度超过一半,高达56.9%。1996~2006年,台湾30~34岁女性的有偶率从78%降低到61%。吕秀莲、蔡英文至今仍然小姑独处,是典型的台湾败犬。

婚恋有竞争,剩女是婚恋竞争的失败者。虽然这些剩女的绝大多数无疑是“强者”,她们在职场打拼、财富占有、相貌姿色等方面,都是优胜者,但是她们在婚恋竞争中,确是属于被动受挫者,是失败者。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在中国婚恋领域,却出现了“反规律”,不是“男竞女择、优胜劣汰”,而是“优女”变成“剩女”、“强女”变成“败女”。

日本《败犬的远吠》与中国“剩女的悲哀”,揭示的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强女”不等于婚恋场上的“胜女”。中国“剩女”,是事业上的“胜女”,是婚恋上的“败女”。如何把中国“剩女”变成婚恋“胜女”,是摆在每一个剩女面前的战略课题。

“太优秀”——“嫁不出”

“嫁不出”,是因为“太优秀”。如今一些女士备受“婚恋难”的折磨和煎熬,根本原因不在于她们条件差,而在于她们太优秀,优秀得别人“配不上”她们。在官场上有个“高处不胜寒”的问题,而在婚场上则有一个“高处不胜难”的问题。当下的“婚配难”与过去的“老大难”相比,很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老大难,一般都是外表条件比较差、经济能力比较弱、文化程度也不高的一些大龄女青年。现在很多大龄未婚女青年,不仅文化程度高,经济能力强,而且相貌上乘。有部分人恰恰是因为太优秀,而使自己的婚姻变得太困难。中国婚恋的战略思维是,女性抬头“向上看”:普通条件以下的女性要找普通水平的男性;普通女性要找优秀男性;优秀女性要找更优秀的男性。于是就有一部分优秀女性被无情地挤了出去,这被称之为“挤出效应”。其实这些女性如果放低标准也是很容易嫁出去的,只是她们坚持既定标准,决不“委曲求全”。

由于“事业成功”,所以“婚姻失败”。女性要在事业中获得成功,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从而耽误谈婚论嫁。33岁的芳芳,是一个“事业成功、婚姻受挫”的典型。芳芳鲜花一朵,是一位事业型、进取型女性。她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国际大公司,从秘书到公关经理,再到人力资源主管,打拼出一片天地。当她以“事业成功者”的身份,以“胜利之师”的喜悦,开始进军婚恋这块领地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婚恋竞争的“迟到者”,成为婚恋战线的“弱势者”,昔日的同学个个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常而正常的生活,而被大家戏称为“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自己,却成为婚恋花园中的“明日黄花”。岁月无情,她虽然收获了“立业”的成功,却失去了“成家”的机遇。她苦涩地自嘲:“我把青春献给了事业,而事业却埋葬了我的婚姻。”对事业的庆典,成为对婚姻的告别,这全是拼事业惹的祸。

“立业”压迫“成家”。现代社会,竞争加剧,节奏加快,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很多年轻人忙着求学拿文凭,拼事业挣大钱,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价值,等到社会地位稳固,功成名就之时,也错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失去了最佳婚配的年龄。“白骨精”搏事业,错过婚配最佳时机,成功的事业,带来的是失败的婚恋。这是现代社会愈益加剧的一个“成家”和“立业”

的矛盾,越是优秀分子,这个矛盾就越是尖锐和突出。婚恋的困扰和失败,实际上是为“立业”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在计划经济时代,你18岁入伍参军、进工厂当工人,“就业”就是“立业”,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成功青年、天之骄子。而现代社会“立业”的时间普遍后移,“毕业”、“就业”、“事业”,完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就是车子和房子这两个谈婚论嫁最基本条件的具备,就需要集中几代人的财富,需要奋斗若干年的积累。

所以,“立业”压迫“成家”,“成家”成为“立业”的牺牲品。

中国“高端女性”“高度浪费”。如果说剩男剩下的是“低端男”,那么剩女剩的则是“高端女”。一方面是女性的总数量减少,女性资源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女性的成婚率在降低,女性资源巨大浪费。如果说“光棍男”中相当一部分是政治、经济、相貌等个人条件相对不足的群体,那么,在“单身娘子军”行列中站着的,绝大多数是高智商、高素质的“精英女”。这些最宝贵的“金女”、“银女”、“圣女”,成为“滞销女”,眼看着这些争奇斗妍、万紫千红的美丽花朵,在百花丛中一批一批地凋谢,成为“明日黄花”,这种浪费实在是一种最大的犯罪。

“成功的事业”——“婚恋的坟墓”?

妇女的第一使命是生儿育女,妇女的第一职责是建设家庭,这是女性首要的成功和独特的贡献。如果使用“不能把妇女变成家务奴隶”、“女人不是生育机器”的话来阻止女性履行这一使命,就把一个神圣的事物贬低和丑化了,结果会导致中国女性过度崇尚“事业打拼”,片面追求“职场成功”,耽误了自己的婚恋大事。

一个女性的最大“成功”,是“成家”。一个不能成家的女性,事业再成功,也是半个失败。说不能把女人变成一台生育机器,难道要把女人变成一台不生育的机器?难道要把现代女人变成一台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器?把女性变得比男性还男性化,把她们变得有车子、房子、保姆、岗位,就是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这有意义吗?

现代社会依然是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体。女性,当仁不让是人口再生产的主力军。女性对于人的生产,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最高贵的生产。一些貌似文明的“时代观念”其实是片面的,将使中国女性陷于“三无”状态: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精力成家,没有机会生孩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中国需要更多成功的“家庭”,而不是更多成功的“职业剩女”。

现代中国,“立业”难,“成家”更难。成家与立业的矛盾,是每一个青年男女面临的基本矛盾,而女性尤其突出。20~30岁之间,是妇女结婚和生育的最佳时间,是成家的黄金时段。而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又是奠定事业基础最重要的时期。所以,20~30岁之间的青春黄金期,又是成家和立业的矛盾凸显期。现在成婚率低、生育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段宝贵的“成家”时间被十分迫切的“事业”追求和巨大的“立业”压力所占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这段宝贵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上,成家为立业让路,成家和生育被推迟,********,甚至被牺牲。

解决青年人成家与立业的矛盾,实现成家与立业的统一,需要对整个社会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就业机制等进行科学设计与协调。比如,在事业和立业的观念上,人们把结婚和生孩子看成是影响工作和事业的拖累,是事业的负面因素。其实,结婚和生育,也是在进行和完成一项事业,那就是为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人的再生产,进行种族和民族的再生产。

我们常讲三大产业: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是就物质生产来讲的。其实现代社会的生产,是两个领域、四大产业。两个领域,就是人类再生产领域,物质再生产领域;四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是人口的生产,然后才是物质再生产领域中的一、二、三产业。所以妇女进行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活动,是一种伟大的“生产活动”,妇女是人类再生产领域中的伟大“产业工人”。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分配上,我们曾经出现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弹”的。而在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关系上,也不能形成“造人”不如“造物”的倒挂局面。

“婚恋烈士”——剩女自杀比例高

中国“剩女”,有四大特点:

(1)剩女多是“优秀女”。她们大都面容姣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学历较高。

(2)剩女多是“拼搏女”。他们一是忙于拼学业,拿了硕士拿博士:

二是忙于钻专业;三是忙于搏事业。结果,错过了择偶的黄金季节。

(3)剩女多是“理想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于自己的婚恋有一个理想的模式,婚姻信念坚定,择偶标准不降。在她们的视野中,总是“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结果就宁愿做婚恋场上的“烈士”,也不降低标准“撤退”和“投降”。“婚姻理想化”,埋葬了“理想的婚姻”。

(4)剩女多是“牺牲女”。2010年初,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婚恋服务网站百合网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共收集问卷202.8万余份,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0.77岁。被调查的未婚女性有超过44.1%坚持不降低标准。只有6.9%的女性会降格以求,而男性会降低要求的则有18%。女性相对男性的更高择偶标准,决定了女性在婚恋场上必然要付出更大的牺牲。

中国女性的婚恋牺牲,不仅表现在不能结婚成家,而且表现为由于婚恋压力导致自杀率上升。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9万人自杀身亡,而且是世界大国中唯一的女性自杀人数高于男性的国家。中国自杀队伍中女性居多,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为婚恋而轻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寻找最好”是陷阱

“寻偶陷阱”陷落多少优秀女人!

寻找“丈夫”,不能一味寻找“钱包”。有的女人结婚,不是嫁给男人,是嫁给钱包。

寻找“配偶”,不能只寻找“成功”,还要寻找“奋斗”,寻找共同打拼的战友与伴侣。不想风雨同舟,只想享受富贵,是要不得的。

寻找“爱人”,不能只是寻找“完人”、“强人”、“领导人”。要求配偶非要能力比自己强,个子比自己高,挣钱比自己多,家庭条件比自己好,社会地位比自己优,只是向上看,不想平视和俯视,甚至一定要寻找到最好的,最后难免“踏破铁鞋无觅处,无人能做我爱人”。

创造“恋爱算术”——海归剩女情困秦川大地

据《华商报》报道:从韩国留学归来的杨柳(化名),在西安高新区担任行政总监。她相亲30次,尽管没有找到合适对象,却研究出一套恋爱算术。

杨柳根据自己的择偶要求,做了个概率计算:对方在32~35岁之间,身高1.72米以上;五官端正、健康;体型修长,爱干净,没有长指甲;爱学习,硕士或博士学位;气质儒雅;经济上可以不富有,精神上必须自由;在公司附近工作,方便约会。

接着计算:西安约830万人,32~35岁的未婚者约占1/3,约有276万人;北方人身材普遍高,以身高1.72米以上的占2/3算,约有184万人;现在营养都不错,也基本都爱干净,体型瘦长的就少了,以占1/3计算,约有61万人;淘汰率高的是硕士或博士学位,西安大学多,以乐观的比例1/20算,约有3万人符合条件。西北人豪放,儒雅者比例以1/3算,约1万人;但精神上保持自由的就少了,经济不富有就难有精神上的自由。这样计算的话,1万人里,勇于保持精神自由的,以1/20算,才有500人。

杨柳叹息:如果再加上在高新区工作这一条,再按1/20算,只有25人适合自己,再减掉一半同性,只剩10几人,可茫茫人海,哪里去找这10几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