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211759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剩女率” “婚恋烈士”前赴后继(3)

“杨柳困境”表明,中国剩女,都是自己把自己逼进爱情死角。中国女人婚恋,往往不是“选丈夫”,而是“选冠军”,不要则已,要就要最好的,否则就坚决不要。中国女人找丈夫,往往不是找“平常人”,而是找“全能人”。结果在一些中国剩女的视野中,全中国的男人都不合格。家住西安东郊20街坊62岁的市民张女士,曾经给同事、朋友家不下10个小孩介绍过对象,在这位阿姨的印象中, “80后”眼光又毒又挑剔,快30岁了也不着急,往往是见了面给介绍人撂下一句“没感觉”,就不了了之。剩女眼光是“双高”:一是对男性要求太高,脱离了男人的现实;二是对自己估价过高,脱离了自己的实际。

“ABCD效应”——最好的女人找不到最好的男人

为什么最好的女性找不到最好的男性?

美国人发现了一个“ABCD效应”。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从交易学角度分析择偶观。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等级,那么现实的状况总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也只能找D女,结果D男就剩下了。反之,在女人方面却不同: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其实,美国人的这个发现,在中国古代以来,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问题,那就是“女嫁男,向上看;男娶女,向下看”。

中国男人和女人,都特别好面子。在择偶时,中国男人喜欢找个比自己弱的女人,中国女人则不喜欢比她弱的男人,结果就是ABCD四个层面的人,最后就剩下了D男和A女,成为“剩男、剩女”。这些“剩男、剩女”多半是这个社会上相当极端的两种人。

今天,那些拥有财富、权力、才华的男性,能够在婚恋市场上呼风唤雨,那些花容月貌、温柔贤淑的女性大受欢迎。而强男、剩女,对于自己仰慕和追求的那一部分“最好”者的认同,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最好的女性”把眼光锁定“最好的男性”,而最好的男性并不都把“最好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婚恋目标。女人和男人眼中对于另一半的“优秀”定义有很大不同。女人眼光中最优秀的男士是成功的事业人士,而男人尤其是成功的事业男士,他们眼光中的最优秀女人,往往不是事业型、职业型女性,他们的目标不是“女强人”,而是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女人”。许多成功的男士,“钻石级剩男”,他要寻找的不是一个事业的合伙人,而是找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士为伴侣,能养孩子,会持家,体贴男人,照顾家人,就是标准的好夫人。至于另一半雄心有多大、工作有多好、能力有多强,并不是他看重的东西。

有的女性认为,寻找到最强的男人,是最大的成功;寻找到比自己更强的男人,是自己的成功;而寻找到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男人,也算成功;如果是不如自己强的男人,做了自己的丈夫,那就是屈尊“下嫁”,就是身价“掉价”。这样一种婚恋思维,是导致优秀女人在婚嫁问题上陷于被动的重要原因。寻找更强者,是优秀女性通向婚姻困境的一条失败之路。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标准都应当适度,不能刻意追求完美和极致,也不能总觉得“还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我”。

娶妻不娶博士后——恋爱不恋女强人

婚恋女作家黄梅子在《爱人容易嫁人难》一书中说:她在美国认识了不少华人夫妇,“发现个性强的男人,一般很不愿意找学识和自己差不多的女人,反倒都是娶的文化不高的女人。你要说他们找不到女强人?那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华人女强人多的是,都哭着喊着要嫁人,可是很少有人愿意娶”。

男女婚姻中的强强联合是很少的,男强人不愿意找女强人,他追求和欣赏的是相对不如自己的“弱女人”,因此男强人婚恋的主动权很大,选择的余地很大,婚姻成功的概率很高。而女强人不肯降低标准找相对不如自己的“弱男人”,只是在比自己更强的圈子里找佼佼男性,其选择的空间很小。

可悲的是,当那些高层次女性只把眼光瞄向高层次男性的时候,她们在那些高层次男性的视野中早已经出局了——男强人们心仪的是另外类型的女人。

有一种片面的导向,就是把那些心中没有“家”的女性,把那些不要孩子的女性,作为标准的职业女性,作为时髦的现代女性,作为成功的事业女性,盲目鼓励妇女去争当“女强人”,而把扎扎实实结婚生孩子,细心养育孩子的女性,冠之以“家庭妇女”、“没有本事”,结果使中国妇女形成一种和男人争工作岗位、比收入高低、比社会地位的风气,导致中国“女性价值观”严重扭曲,造就了大批“职场强者、婚场弱者”,“事业上的成功女、婚恋上是失败女”,“有事业、无婚姻”,“有婚姻、无后代”的悲剧女,导致一代优秀女人的“残废人生”、“畸形人生”,成为不会恋爱、不会成家、不会生育的女人。

有些男士提出“娶妻不娶博士后,恋爱不恋女强人”。在他们看来,所谓“职业女性”、“事业女性”、“知识女性”、“专家女性”、“权力女性”,多是淡漠家庭、淡漠生育的异化女性,她们为了追求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出色和成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和牺牲婚姻、家庭、生育,是宁愿不要丈夫、不要后代,也要千里走单骑、一心为成功的女人,她们虽然可以是事业合作的伙伴与朋友,却不适合为人妻、为人母。优秀的男性,他们要娶的是爱人,不是为自己娶个“领导人”。上述观点虽然不够全面,但是,这样一种寻偶理念,无疑是加剧了剩女的困境。

记住“柏拉图寻偶定律”——破除“婚恋空想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剩女的特点规律?古代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婚恋思维是最好的解读。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成功的婚恋,并不是最好的婚恋。寻找“最好配偶”的最高理想,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爱情,可以是理想的,婚恋必须是现实的。理想脱离现实,就是空想。婚恋有规律,寻偶有艺术,违背“柏拉图寻偶定律”,必成剩女。

柏拉图让他的三个学生去摘稻穗的故事,是“柏拉图寻偶定律”的形象表述,揭示了防止成为剩女的特点规律。

有三个高素质的弟子向柏拉图请教:“老师,我们如何才能够找到满意的终身伴侣,找到那个永远不使自己感到后悔的理想爱人呢?”柏拉图没有给他们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把他们带到一片稻田前,让每个人都从稻田的这头走到另一头,只能往前走,必须走到头,同时,每个人要摘回一个最大的稻穗,但是只能摘一个。也就是说,每个人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第一个弟子做开路先锋。他喜看稻菽千重浪,进入稻田不远,就发现一个大稻穗,他从来没有发现这样大的稻穗,就满心欢喜地摘下来。他手拿这个大稻穗继续前行,又发现了一些更大的稻穗。遗憾的是,他已经没有再摘更大稻穗的机会和权利了。走出那片金色的稻田。他感到无比的后悔和沮丧,因为他没有摘到那个“最大的”。

第二个弟子有了师兄的前车之鉴,为了不重蹈覆辙,他老成持重,不为眼前大稻穗所诱惑,不停向前进。他坚信,前面还有更大的,要抓住这一次机遇、用好这一个权利,把那个最大最好的找出来。当他快要走到稻田尽头的时候,他心慌意乱起来:眼前可以选择的稻穗有限,也没有什么大稻穗可以摘取了,最后的机会了,总要抓紧摘一个,于是在匆忙中下手。他的选择和决策太晚了,比第一位师兄早选的那个稻穗小多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面两位师兄“太早”和“太晚”的教训,他目视稻田,构思了一个“三步走战略”:他先走完稻田的1/3距离,这是先期考察。

他把看到的稻穗按照大、中、小进行分类,增强了对于稻穗大小的具体知觉。然后行进在整个稻田的2/3距离上,依然没有动手,而是把自己第一步的分类知觉在第二步进程中进行对比验证。在进入第三个1/3的行程中,他决策和行动了,他迅速从相对大类的稻穗中挑选了一个比较饱满的摘到手中。他当然知道这个最后被自己摘取的稻穗,不一定是整个稻田里最大最好的,但肯定是比较大和比较好的。他满意地走出稻田。三个师兄弟现场比较,老三最成功,他摘的稻穗比别人的大而好。

这个故事被许多人反复引用,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寻偶定律。可惜,这个定律被许多人反复违反,使很多不该剩下的女人成了剩女,使本该理想的婚姻成为终生遗憾。一些女性始终要找“最好的”,这种婚恋理想主义,就如同稻田里的柏拉图弟子要“摘最大的”一样,由于违背规律,所以就不能成功。

记住“柏拉图寻偶定律”,不要把寻找“最好的”作为婚姻理想,更不能在走出田头的时候,还走不出梦想。那种“错过机遇不后悔”、“过了季节不打折”的倔强思维,是一种制造“剩女”、牺牲婚恋的悲剧思维,是青春女人在婚恋征途上的一种“自杀思维”,它亲手埋葬的是自己宝贵的青春,断送的是自己幸福的婚姻。

四、嫁给“成功”,还是嫁给“奋斗”

婚姻的起点是什么?有女孩说,要学习科学家牛顿的“肩膀思维”,“嫁人就嫁‘款’”,要通过婚姻,一下子就站在大款的肩膀上;有的说,“嫁人就嫁公务员”,一下子站在官员的肩膀上;有的女孩说,20岁不觉自己小、50岁不觉对方老,春天的姑娘嫁个秋天的丈夫,是婚姻的金秋十月,结婚就意味着收割。

嫁给成功,还是嫁给奋斗?嫁给春天去播种,还是嫁给秋天去收割?这个现代婚恋的起点战略,检验着青年男女的婚恋思维与婚恋智慧。

“你能跟着我辛苦一辈子吗?”——日本新郎问新娘婚姻,不仅是对于幸福果实的摘取,而且是对于未来幸福之树的栽种;婚姻,是两个“成功者”的结合,更是两个奋斗者的结盟。

日本旅华青年作家加藤嘉一2009年12月21日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追求大房子背离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他在中国北大毕业的同学,大家的年薪从5万到50万不等,在如此大的差距之下,却是清一色地考虑买房问题。而在日本,刚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一般会先租房子,工作至少10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产生买房意图。加藤嘉一在东京工作的“80后”同龄人中,没有人已经买到了房子,也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毕业后,大家毫无疑问地租房,解决温饱问题。而中国年轻人怎么这么快就要买房子了?这与他们的收入基础不匹配。而且如果条件允许,中国人通常会尽可能地选择买大房子,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的房子大有市场,这在东京是难以想象的。在东京市中心,绝大部分的房子在70~90平方米之间。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失衡,固然是一个问题,而更严重和深远的问题是,中国人尽早追求大房子的观念,特别是把房子、车子与婚姻紧密挂钩的观念,更令人难以接受。在日本或者欧美,哪有这样的观念和思维?

日本男人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委婉地说一句:“你能跟着我辛苦一辈子吗?”

而当代中国姑娘内心的结婚宗旨往往是:“我嫁给你,你能保证我享受一辈子吗?”

“傍大款”——同舍八女同心愿

当今,中国部分女性的婚恋信念就是“青春宝贵要换最宝贵的东西”,要“嫁给成功”。

一位朋友讲,她跟几个大四女生聊天,她们要她给介绍男朋友。她问:

“难道你们没有吗?”回答:“文科班,一个班只有两个男生,早被抢光光。”

她们开出的条件,无非是35岁以下,有车有房,职业体面,年薪10万以上。年岁不是问题,现在,女孩找“爷爷辈”都无可非议,找“叔叔辈”

更是正常情况,重要的是成熟、成功,对她们的人生有帮助、有提升,还要能给她们很幸福的感觉。所谓幸福,无非是郎才女貌,不仅柴米油盐不用愁,而且生曰、假日、结婚纪念日什么的,可以到欧洲、北美、夏威夷“留念”。她嫁这么一老公,说出来有面子;他娶她,带出去也风光。

女孩子们为什么特别不在乎年龄差距?因为她们觉得,找同龄人结婚,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日后不发达,窝囊一辈子。发达了,他换一个比你小l0岁、20岁的,你更窝囊。女孩们的经典信条是:青春宝贵,所以才要用来换取最宝贵的东西。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女人也一样,你嫁个现成的男人,就等于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几十年奋斗到的全部成果——社会关系、人脉资源以及良好的物质条件,瞬间被你收获,被你分享,成为你的垫脚石。对于女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大事——嫁老公和生孩子,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完成了,剩下的,无论是搞婚外恋、搞事业,还是扮演幸福主妇,都游刃有余,这总比年轻的时候混事业,混到一把年纪再找男人强吧!

我曾经问侄女:“现在的女大学生都想找什么样的男人?”回答:“我们宿舍8个女生,都想傍大款。”

在中国,最贵的不是“高房价”,而是“高女价”。买不起的“中国高价房”,娶不起的“中国高价女”。中国女性“女心向款”,中国女性“高价出嫁”的情况越来越多。

中国女孩都想嫁给“成功”,而不想嫁给“奋斗”;成功的女孩,又想嫁给更成功的男孩。而30岁以前的男孩,他们有的刚刚完成硕士、博士教育,进入到事业的起跑线上,又能够有多少令女士倾慕的“成功”?这样高标准和高要求的势力女性,不成为剩女,反而奇怪。

“同龄女”——难嫁“同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