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21177300000052

第52章 积小胜为大胜,决不可死打硬拼(3)

1939年1月,日军更大规模的“扫荡”果然开始了。这次“扫荡”,日军出动了5个师团共3万多人,兵分11路,从平汉、津浦东西两线出击,向我冀南中心区合围过来。所采取的战法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企图消灭或驱逐冀南八路军,控制冀南枢纽地带,摧毁抗日根据地。这时,刘伯承、******均在南宫,他们认为,“目前冀南整个局面正处严重关头”,徐向前与他们分析研究,决定采取基本的还是游击战,具体战法是“先溃后收拾”。即先主动放弃主要的县城、据点,避实击虚,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使敌人疲惫或兵力分散之后,再转入反攻,以游击战的形式,到处去打击分散之敌,给敌以重创,收拾局面。具体部署是:将冀南和进入山东的部队区分为5个战斗集团,“完全以游击态势,分区活动,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原则下,经常以小部队保持与敌接触,但不放松有利时机、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

进攻的日军一开始就以其咄咄逗人之势,逐步侵占冀南主要县城,并进一步控制乡村要点,企图压缩八路军回旋余地。八路军且退且战,寻机打击敌人,使日军每占一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由隆平进攻邢家湾的日军,中途不断受到阻击,140华里的路程3天才能达到,而且还付出了伤亡百余人的代价。平乡日军东犯广宗、威县,半月没能达到目的。曲周日军步骑百余进占安儿寨,全被消灭。宁晋日军进占大杨庄,遭八路军夜袭,200余人全部被歼。在香城固地方日军步骑200余、汽车9辆全部被消灭。从德州往临清沿河行驶的日军汽艇9艘,被击沉一艘,30多人毙命。被根据地军民的游击战打得诚惶诚恐的日军,又以南宫、巨鹿、威县、广宗等地为重点,反复“扫荡”,徐向前指挥军民坚持游击战,不以敌小而不战,不以人少而不打,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至5月间,前后大小战斗达400多次,杀伤日伪军5000多人,有效地实施了平原地的游击战,有效地坚守了冀南平原根据地,一年前,******还曾说:“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证明”,5个月的反“扫荡”证明,八路军不仅坚持了游击战争,而且打得日军走投无路,不得不却而退步。

徐向前这种积小胜为大胜,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作战指导,充分反映了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客观实际,也完全适用于游击战的战法,正如他对冀南平原地作战利弊条件分析的那样:“冀南根据地,北靠德石路、东西两侧紧邻津浦路、平汉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均有敌重兵把守。敌人进攻根据地,交通方便,合围迅速,增兵容易,几天之内,便可直捣我腹心地带。在这种地区与敌作战,无疑比偏远的山区或平原困难得多”,然而,“敌人虽有机动方便的条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县城,控制不了乡村;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我军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战,与敌周旋,零敲碎打,避实击虚,便能变被动为主动,弄得敌人疲于奔命,捉襟见肘。久而久之,敌人经不起兵员、物力的消耗,只得结束‘扫荡’,仓皇撤走,天下还是我们的。由此说明,平原游击战争大有文章可做”。的确,徐向前结合冀南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十分精彩的平原游击战争战法,这就是:

(一)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的,战术上是进攻的、速决的。行军要秘密而迅速,飘忽不定,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二)冬季防守,夏季进攻。夏季有青纱帐,敌人的快速部队不易活动;冀南多枣、梨、杏等果木树,加上大面积的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利于我到处隐蔽,伏击敌人。

(三)白日隐蔽,夜间行动。

(四)破坏道路,迟滞敌之交通。

(五)指挥与勤务机关随时准备战斗。

(六)无固定后方作战。

(七)开展麻雀战。

(八)部队不断转移位置。

这些原则,不是机械地照搬山地游击战战法,也完全有别于其他平原地游击战战法,而是完全附合于冀南这一特定平原地区的游击战战法。所以,运用这些战法,使得冀南的游击战争,搞得轰轰烈烈,节节胜利。打得敌人寸步难行,连连败退。

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一经奠定,新的使命又将徐向前调到了山东战场。来到山东战场之后,他仍然是首先了解分析山东战场的实际,研究山东战场反“扫荡”作战的新特点,由此制定相应的作战指导。

徐向前在研究山东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时指出,敌人新“扫荡”的特点是:把后方转变为前线,以碉堡形成巩固的点与线,“扫荡”不平衡,次数加多,规模变小,时间短促,烧杀与封锁并用,以“游击战”对游击战,同时强化汉奸政权,利用汉奸、特务进行破坏,顽固派摩擦全面化。他要求根据地的全体军民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由于“扫荡”不断加剧,游击区逐渐缩小,八路军暂时还将处于劣势,根据地建设困难将增多。他还提醒大家,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要反对太平观念,反对失败主义,反对妥协投降;要坚持、忍耐,要有利自己的游击战争去消耗敌人。他号召每一个指战员、事务员、工农学商、各阶层、男女老幼,都明确树立“一切为了迎接敌人的新‘扫荡”’、“一切为了粉碎敌人的新‘扫荡”’的思想。

军事打击是粉碎敌人新“扫荡”的主要手段。所以,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徐向前提出粉碎敌人新“扫荡”的原则和战术是:

——基本采取游击战,但要争取运动战,只有巧妙地把游击战与运动战配合起来,才能各个击破敌人的分进合击。

——正规军游击兵团,灵活的适时的集中力量寻求运动战。在敌人“扫荡”的数路围攻下,用游击战来粉碎敌人的“扫荡”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机动以集中兵力击破敌人一路,或机动的来打击敌人。

——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力量,不要被敌人所暗算。不会保存自己的力量与不肯积极打击敌人,都是没有前途的。

——力争主动,反对被动,反对防御。在战略上说,游击战是防御的,在战役战术上应采取进攻的方法,无论游击战或运动战,在进攻敌人时固然是主动,在不利情况下,适时退却,转移另求机会,也是争取主动。如像有人分兵把口子那样做自处防御地位,都是不了解争取主力权的原则的。

——加强正规兵团的补充、整顿、训练,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整理地方游击队,扩大游击队,加强对游击队的训练。

——加强主力兵团及地方游击队部队的政治工作。

——注意交通联络与侦察网的建立。必须在事前确保这些工作的健全而严密,保证在任何战斗环境中,不至受到严重损害。

——游击队与主力兵团,要达到确实有机的配合。主力兵团孤军奋斗,游击队单独游击,双方都不能完成其任务:同时也不能使游击队在斗争中有迅速的锻炼与进步。只有游击队与主力兵团配合作战,才能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扫荡”,使游击队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要与友军密切配合作战。反对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的恶习,发扬互相策应、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至于专门制造摩擦、减消抗日力量的罪恶行为,必须予以彻底肃清。

徐向前所提出的这些思想和原则,对山东军民粉碎日军新“扫荡”,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斗争形势和山东部队的实际,徐向前还提出了武装力量建设的“九化”要求,即:主力兵团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自卫团普遍化;党的领导绝对化:战斗力顽强化;行动积极化:生活艰苦化;纪律严肃化。为达到这一要求,徐向前还提出了一套具体办法:

——大量培养、选拔、聘请干部;“聘请各种人才”,如骑兵、技术兵、炮兵人才,技师、技术人才,如无线电人才,只要愿意真正抗日,都欢迎他们来参加八路军。使山东真正成为抗日根据地,需要各种人才开辟树立各方面的工作。

——加强军事和政治训练。

——加强参谋、机要工作和军需供给工作,开办参谋人员的训练班,学习参谋业务,制定参谋工作制度,要求技术参谋进到战术战略参谋。

——解决军需供给,自力更生,开源节流,这是以减轻人民负担为出发点的。每个干部发一块银元,规定要自买鞋穿。部队用槐树花、谷草灰染布。在战斗中注意收集弹壳,打一枪后,马上把弹壳收藏起来,不要只收集自己的,而且还要收集敌人遗弃的。

正是在徐向前的正确领导下,他在山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发展山东的武装力量方面却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徐向前后来回忆说:“在山东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于各部队的积极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山东我军的发展与扩大是比较迅速的。山东纵队1939年6月至7月间部队的数量是2.5万人,到1940年我离开时,主力和地方基干部队达到了5.1万人,还不包括拨给兄弟部队的3.2万人。一一五师在1940年初是5.8万人,到9月就发展到7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