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甘肃金融年鉴
21178900000117

第117章 调查报告与专题材料(2)

(一)完善金融调控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宣传解读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金融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进一步健全银政、银企和银银合作机制,促进货币信贷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加强与各金融监管机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深入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调节规律,探索开发相应的引导和调控工具,不断提升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效果。建立和完善与经济部门的经济金融统计信息共享、“一行三局”统计信息共享以及银行机构间统计信息披露与共享等层面的经济金融统计数据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综合统计指标整合机制,进一步扩大金融统计的信息来源渠道,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二)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充分认识人民银行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上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健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地方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金融风险的管控,依法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活动,强化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性中介机构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趋势性、方向性变化,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局部风险向全局扩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依法履行金融管理职责,综合运用各种金融管理手段,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现象,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促进金融机构规范稳健发展。健全反假货币网络体系,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三)完善金融生态建设机制。认真落实《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加快“诚信甘肃”建设,全面构建制度健全、手段完备、治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工作机制,强化信用文化培育,努力在全省形成资金“洼地效应”。广泛传播金融知识和征信知识,积极拓展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覆盖面,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活动,认真查处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金融机构权益。建立金融生态监测评价系统,促进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行长罗玉冰)

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

全力推动甘肃转型跨越发展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对过快发展虚拟经济进行了反思,重新对实体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针对个别地方和领域社会资本由实业转向投机市场、以钱炒钱、虚拟经济膨胀的现象,突出强调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进一步凸显了金融服务的本质宗旨和主要对象,为我国当前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建成了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物生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促使经济长期连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实践证明,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成功,改革开放能永葆活力,主要得益于坚定不移的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中国加速崛起的基石,是面对危机岿然不动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是主体、是根本、是整个经济的根基。当前,甘肃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跨越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宏伟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进一步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理念,切实改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促进甘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是当前全省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全省金融部门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利共赢辩证关系的认识,始终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助推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有效作用。

一、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金融助推作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确保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目前,甘肃面临的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制约是缺少资金。国家陆续出台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甘肃循环经济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更加灵活、更加倾斜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既为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甘肃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社会贫困面广,扶贫攻坚、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金融支持的任务很重,资金需求量很大。应针对甘肃欠发达的实际,坚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深刻领会国家支持甘肃发展重大方针政策,准确把握甘肃发展的阶段特征,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优惠利率等倾斜性货币政策措施,增加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保持贷款总量适度增长。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信贷需求,合理安排信贷总量及进度,均衡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增强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确保贷款总量与实体经济需求相适应,贷款节奏与经济社会运行规律相衔接。推动出台直接债务融资奖励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直接债务融资的评级、担保问题,联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政策宣传和企业辅导,加大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培训推介力度,提高企业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认知度,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依托实体经济真实交易和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承兑汇票、保函以及贸易融资等业务,扩大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不断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多渠道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二、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好杠杆撬动作用。应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土地、环保、就业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把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作为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使有限的信贷资源用于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关键领域。应配合全省“工业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采矿制造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甘肃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全力支持兰州新区、兰白核心经济区、关天经济区、河西与陇东新能源基地、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基础设施等建设进程,发挥好适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甘肃实体经济发展的长久活力。扩大对全省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依托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扩大兰州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张掖奇观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和敦煌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开发项目的信贷投入,加快建设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甘肃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借助甘肃区位、科教和战略通道优势,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支持发展现代物流、设计研发、服务外包、商务咨询、保健养生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形成,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和绿色信贷,创新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高调优,促进甘肃省在2015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作用,落实好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支农范围,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民经合组织等方面的信贷投放,提高涉农贷款比重,使信贷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不断夯实农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国家四部委联合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有效发挥小微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普惠金融”理念,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创新发展针对特定人群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让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全面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研究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改善首套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满足居民首套房购房需求。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各类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政策措施,推动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和助学贷款发展,有效满足创业、就业和就学的信贷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三、改进县域金融服务,逐步缩小实体经济发展城乡差距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础。甘肃农村人口多,农业比例重,经济发展的特色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对全省举足轻重。大力改进县域金融服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实体经济发展城乡差距,金融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虽然甘肃县域金融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针对目前甘肃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的现状,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乡增设分支机构,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新设网点,扩大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提高城乡金融服务的均衡化水平。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与公益化兼顾的原则,科学规划乡镇网点布局,努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实现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大力发展适合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多元化、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形成。配合城乡统筹发展,着力优化农村支付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提高县域农村资金清算效率。积极开展“现代支付机具下乡”活动,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加ATM和POS机具,扩大银行卡应用范围,尽快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省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等基本金融需求,全面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城乡有别、科学合理的农村非现金支付服务收费机制,降低收费水平,有效解决县域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贵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库服务百姓、服务民生的作用,开展强农惠民财政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户业务,使更多公共转移支付、涉农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实现即时拨付到农户手中,推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