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故事
21179100000022

第22章 晋书

王羲之传

王羲之,表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

他的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一职。他的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曾首先提议东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王羲之自小便不善言辞,人们也没有发现他的异于常人之处。王羲之十三岁时,曾去拜访过周颉,周颉一番打量之后,觉得他非同一般。一次在酒宴上,众人都还没有开吃,周颉先割了一块当时很名贵的烤牛心菜给王羲之,这一举动让人们开始注意王羲之。长大后,王羲之才华出众,以善于谈辩、刚直耿介称干时。精通书法,尤其以隶书见长。其隶书真可谓冠绝古今,评论家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深受其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在我们王家,你是最优秀的,和阮主簿相比,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阮裕本人也视王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才俊。当时的太尉郗鉴想找个女婿,就叫他的学生到王导家去看,王导让郡鉴的学生到他们家东厢房挑。这个学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少年都不错,但听到从他们中挑女婿,就个个矜持起来,不够放得开,惟独有一个坦胸露背,在东床上吃饭,对选婿一事充耳不闻。”郗鉴说:“这个人就是我的乘龙快婿!”去看时,才发现此人是王羲之,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开始做的是秘书郎的官职,征西将军庾亮推荐他去做参军,后他又被升为长史。庾亮临死的时候,给皇上上奏疏,说王羲之清高而有见地。于是王羲之被派去做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年纪轻轻就美名远播,朝中大臣对他又极为器重,朝廷意欲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都被他推掉了。朝廷又授予他护军将军一职,他还是借口推辞了。扬州刺史殷浩一向都很看重他,劝他接受朝廷任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说:“朝廷上下许多人都以您的入仕与出仕来判断政治的兴衰,我们这些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既然你的入仕与出仕,正好对应着国家政治的兴衰,那么您怎么可以置一国存亡干不顾,而只满足您从容闲适的追求呢?但愿您能看到大家的心愿。您要是不应时而出的话,怎么能够求得朝政的清正廉明呢?如果您想通了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行事了。”王羲之回信道:“我一向就对从政不感兴趣。当年王导做丞相的时候,曾几次三番招我为官,我誓死也不答应,到现在,我还留着当时回绝王丞相的书信。我隐退江湖的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在您执政之际才想退隐的。自从家中儿女成家立业之后,我总想着像尚子平那样,做一个山野隐士,我不止一次地向我的知己好友说超过这个想法了。若是您看得起我,就派我出使陕西、甘肃、四川一带,我是万死不辞的。

我虽然不擅长交际应对,但能严格地遵守朝廷命令,并能将国家的威德宣于边关,一定能使自己不同于一般的使臣,也必定能让四海皆知朝廷的意思。我从这些里面得到的益处,当远远多过做护军一职。汉朝来年,朝廷派遣太傅马日出使陕西东部一带,如果您不因为我轻微,又不对我有所怀疑,那么您就让我在初冬起程赴命,我在此恭敬地等候您的差遣。”王羲之做了护军一职后,又苦苦地请求做宣城太守,未得允许,于是朝廷又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大将军桓温不和,王羲之觉得国家的安定有赖于内外的团结,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其所劝。之后殷浩打算北伐,王羲之以为此举必败无疑,于是又去信阻止他,信中言语恳切。殷浩不听,继续北伐,果然被姚襄打败了。

当时东晋的东部地区大闹饥荒,王羲之每每开粮仓,赈济灾民。然而朝廷的苛捐杂税很多,吴越一带,赋税负担尤其沉重,王羲之总是上疏朝廷,请求减免赋税,朝廷多次答应了他的请求。

壬羲之极其喜欢服食丹药,修心养性。他不喜欢呆在京城,首次渡过钱塘江来到江浙一带,便有了终身生活于此的念头。会稽山清水秀,风景极佳,许多名人雅士都居于此,谢安没有做官时也在这里居住。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皆以文章著称于世,并且都在会稽筑室安家,和王羲之非常要好。

王羲之爱鹅。会稽有一孤身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她的鹅擅长呜叫。王羲之想向老妇人买那只鹅,老妇人不肯,于是王羲之就叫上亲朋好友乘车去观看那只鹅。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刻就到,便将那只鹅煮了,招待他。

为此事,王羲之叹息遗憾了许久。另外,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的鹅都非常好,王羲之前往观看,看后很喜爱,便无论如何请道士将鹅卖给他。道士说:“你如果给我写《道德经》,我便把所有我养的鹅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书写完《道德经》后,王羲之便把鹅装进笼子里,高高兴兴地提回去了。从以上两则故事,我们可见王羲之任情率性到何种程度了。王羲之有一次去他的学生家走访,见学生家中的榧木几案很是光滑洁净,遂在上面书写,其中楷书和草书各占一半。后来学生的父亲不小心将几案上的字迹刮掉了,学生为这事懊恼了很长时间。还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上遇到一个老婆婆,她在卖六角竹扇。王羲之在她的每一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老婆婆开始挺不高兴的。

王羲之于是对她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卖一百钱是没问题的。”老婆婆照王羲之说的去做了,果然,人们争先恐后来买她的扇子。不久,老婆婆拿着扇子过来请王羲之题字,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作声。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为世人所推崇的程度。他常说自己的书法可以和钟繇的相抗衡,而自己的草书,仅在张芝之后。王羲之曾给人写信说:“张芝临池学书法,墨汁把整池水都染黑了,要是别人也像他那样沉溺于书法,一定不会比他差的。”开始时,王羲之的书法比不上庾骢、郗愔二人。直到晚年,他书法的妙处才慢慢显露出来,可谓是大器晚成。他曾经用章草给庚亮回信。庚亮的弟弟庾翼看到王羲之的笔迹后,深为叹服,于是给王羲之去了一封信,说:“我曾经收藏着伯英的十幅章草真迹,南渡过江之际,因颠沛流离,不慎丢失了。为此,我常常叹息,以为这种绝妙的书法再也不会有了。我无意中发现您给我哥哥的回信,觉得您的书法真是灿若星辰,顿时使以前的奇观再现于眼前。”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纪轻轻就已名声不小,与王羲之齐名,但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于是两人关系不好。王述原先在会稽为官,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住在会稽。王羲之代替王述在会稽做官,他只去王述家吊唁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登门拜访过。王述每每听到吹角声,便以为王羲之要来看望自己,于是就打扫干净房屋等待他的到来。二E述多年来一直如此期望着,然而王羲之还是一次都没去看过他。王述为此对王羲之怀恨在心。后来王述做了扬州刺史,就要出发之际,王述将会稽走访遍了,就是没去王羲之那儿,临走之前,才与王羲之作别。此前,王羲之总是对他的嘉宾好友说:“王述最多只能做个尚书罢了,到老可做个仆射。要想再在会稽做官,恐怕是遥遥无期了。”等到王述获得高官显位,王羲之就觉得做他的下属很可耻,于是派使者上书朝廷,要求将会稽郡改为越州,以和扬州级别相当。王羲之派去的使者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当时的名士知道了王羲之的意图,都嘲笑他。过后,王羲之心怀愧叹,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和王述比起来,才干不输于他,而职位境遇却比他差那么多,说起来,这都是因为你们比不上人家王坦之啊!”王述后来检察会稽郡,考核其刑罚与政令,负责的人几乎回答不上来。

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就装病辞官,离开会稽郡,来到父母坟前起誓道:“永和十一年三月初一为癸卯、初九为辛亥,不肖儿羲之敬告二老在天之灵。羲之不为上天所佑,幼失父母,家教欠佳。在兄长的抚育下,逐渐长大,虽朝中无人,但为朝廷错爱,我上不守忠孝之节,下不遵推贤之义,每念及老庄的劝诫,便惶惶然如死之将至,我担心的是宗族的前途和命运,而非区区我自己而已!因此我辗转反侧,长叹不已,如同掉进无底深渊。从今以后,我要知止知足,断名绝利。我谨乘此良辰吉日,大摆筵席,稽首明志,向二二老在天之灵起誓。从今以后,我要是有违此心、贪恋名利,就是目无尊长,不配做人子。做为人子而不尽为人子之道,将为天地所不容,为名教所唾弃。旦旦信誓,如天日明!”王羲之辞官以后,与东晋名士遍游山水,以渔猎为乐。还与道士许迈修丹炼药,为采药石而不远千里,几乎游遍了东南各郡县,爬遍了东南名山大川。泛舟沧海时,王羲之说:“我最终会快乐而死的。”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人到中年以后,总免不了被哀乐的情感所伤,只要与亲朋好友分别,我就会难过上好多天。”王羲之说:“人老了,难免会这样的。近来我总是依赖音乐来排遣愁绪,常担心被儿孙们看破,坏了他们的欢乐之趣。”朝廷因为王羲之发了毒誓,也就不再征召他为官了。

当时刘恢做丹杨尹,许询曾经留宿刘惔家,见刘惔家的床被帷幄崭新华丽,美酒佳肴丰盛甘甜,于是对刘恢说“若是能保得住这一番富贵荣华,远胜过去东山做隐士。”刘恢回答道:“足下要是以为吉凶在人的话,我又怎能保得住。”当时王羲之也在座,他冷冷地说:“如果是巢父、许由碰到稷、契的话,一定不会这样说。”说得许询、刘悛二人愧色顿生。

王羲之游山玩水,闲来无事时,上书吏部郎谢万说:“古代的隐退之人要么披头散发,佯装发疯,要么把自己浑身上下搞得脏兮兮的,佯装痴呆,他们做得可够艰难的。如夸我轻易地得以隐逸,宿愿得偿,真是太幸运了,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恩赐吗?看来违抗天意,会招致不祥!我前不久刚从东山游玩归来,种了些桑树果树之类,如今枝繁叶茂,鲜花盛开。于是我带着儿子们,抱着孙子们,一同到果树林里来玩,一有美味的果实,便摘下来,大家分着吃,以作娱乐。我虽然不能立德以传万世,但还是很想教养好子孙,让他们敦厚谦恭,懂得退让。有人觉得我这样做不对,而要求我像汉代万石的官员一样,举鞭数马、尽心侍君。您觉得如何呢?最近我与谢安爬山泛海,并一起视察农田,而悠然自得,怡然自乐。除去生活所需,我将收成尽数用来宴请亲朋知己,即使不能尽兴而言、高声而咏,而满斟酒斗、说些田间之事以助谈兴,也甚为欢乐。这些事情,简直道不尽啊!我总是以陆贾、班嗣、杨王孙的处世原则为准则,很希望追寻这几个人的风范,老夫我一生的志愿都在这里了。”谢万后来做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写信劝他说:“以足下鹤立鸡群的风韵,而居于一般俗吏之间,确实是难尽如人意。然而所谓通达有见识,说的就是遇事随机应变,能届能伸,这才是目光长远的表现。我希望愿足下能多多与庸官俗吏沟通相处,那样才会尽善尽美。古人把‘食不甘味,居不甘席’作为美德,而这种俭朴的生活作风已经丧失殆尽了。然而成功与否,看的实在都是些微小的、细节方面的东西。希望足下能记着老夫所言。”谢万没有听王羲之的劝诫,后来果真失败了。

王羲之在五十九岁时辞世,在他死后,朝廷追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从他的意愿,坚决拒绝,没有接受朝廷这一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