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神宗时代,因为差役法实行了很长时间,所以产生了不少弊病。编户中服役的人越来越不习惯所服的差役,官府又暴虐地役使他们,导致了很多人破产,地多人少的地方有人终年得不到休息。王安石在神宗时任审相,把差役法改为免役法,根据户等的高低让他们出钱雇人服役。执行免役法的官吏向百姓索取超过规定的钱财,因此免役法成了百姓的祸患。司马光任宰相后,知道免役法的危害,但不知道它有利的一面,打算恢复差役法,选派官吏设置机构,苏轼被选中。苏轼说:“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利弊。免役法的害处,在于聚敛民财,百姓十户九空,聚敛于上而下面却有钱荒之害。差役法的害处,在于百姓常在官府服役,不能集中精力务农,而贪官污吏得以乘机敲诈勒索。这二者危害的轻重程度,大致相等。”司马光说:“那你说怎么办呢?”苏轼|兑:“法律制度连续相承事情就容易办好,事情逐渐变化百姓就不会惊恐。远古三代的制度,兵农合一,到了桊胡才分开,等到唐朝中叶,把府兵垒部改变为比征健儿。从那时起,百姓不知道当兵,当兵的也不知道务农,农民出粮食布帛养活军队,军队出性命保卫农民,天下人都感到方便。即使是圣人再出现,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现在的免役法,实际上大致和这是一样的。你想立即废除免役法而实行差役法,就好像废除丁长征健儿而恢复府兵,大概不容易吧。”司马光听了不以为然。苏轼又到政事堂陈述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很是恼怒。苏轼说:“过去韩魏公在陕西招纳义勇,您任谏官,为此事争得很激烈,韩魏公不高兴,您也不加理会,我过去听您讲过这件事的详细情况,难道您如今做了宰相,就不允许我讲点意见了吗?”司马光笑了笑。不久苏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兼任侍读。
每当读到治乱兴衰、邪正得失的时候,苏轼总是反复开导皇帝,希望皇帝有所醒悟。哲宗虽然恭敬而沉默不语,但总是点头肯定。苏轼曾读了祖宗的《宝训》,因此讲到时下的事,苏轼说:“现在赏罚不分明,对善恶行为没有什么鼓励或抑制的措施;又有黄河大势改道北流,而强行使它向东流西夏人入侵‘镇戎军’,杀死掠走几万人,军队主帅不向陛下报告。如果每件事情都是如此,恐怕会慢慢成为衰败混乱的开始。”苏轼曾经被锁在皇宫宿值,奉召入对便殿,宣仁太后问他说:“你前年任什么官?”苏轼回答“我任常州团练副使。”宣仁太后又问:“现在担任什么官职?”苏轼回答:“我现在担任翰林学士。”宜仁太后问:“你为什么被迅速提升到这个职位?”苏轼同答说:“是因为遇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苏轼说:“难道是大臣们的推荐?”太后说:“也不是。”苏轼吃惊地说:“我虽不肖,但不敢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提升。”宣仁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每诵读你的文章,一定感叹地说:‘奇才,奇才!’只是没来得及提拔任用你罢了。”苏轼不觉失声哭了起来,宣仁太后和哲宗也哭了,左右侍从都感动得哭起来。之后请苏轼坐下喝茶,最后撤下皇帝御前的金莲烛送苏轼回到学士院。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苏轼任权知礼部贡举。当时赶上大雪纷飞,异常寒冷,参加贡举考试的人坐在庭院中,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他们尽情施展才能。巡铺内侍每每折辱考试的举人,并且拿他们文章中暧昧的某个词诬陷为罪状,苏轼全部上奏朝廷并赶走了这些巡铺内待。
元裙(公元1089年)四年,因为长久评论政事,苏轼为当权大臣所愤恨。苏轼担心不被重臣们宽容,便请求出外做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还没有走,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知安州时,写诗借郝处俊事来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讨论要把蔡确贬往岭南。苏轼秘密上疏说:“朝廷如果从轻处罚蔡确的罪行,那么对皇上以孝治国的方针是不够的;如果从重处罚蔡确的罪行,又于太皇太后的仁政有损害。我认为应该是皇帝降旨逮捕蔡确治罪,然后太皇太后出亲笔诏令赦免他,那么仁孝两个方面都得到保全。”宣仁太后心里赞同这个建议却又不能采纳。苏轼临行到京城效外,哲宗沿用前任执政火臣的恩例,派内侍赐给苏轼龙茶、银合,慰劳十分优厚。
不久苏轼到了杭州,杭州大旱,饥荒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州上供稻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谷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稠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沿街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因为瘟疫而死亡的人常常要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剩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杭州原本靠近大海,地下的泉水又苦又成,居民稀少。,唐代杭州刺史李泌首先引来西湖水并修建六井,百姓的用水才得以满足。白居易又疏浚西湖水引入运河,湖水自运河流入农田,灌溉了千顷农田,百姓因而很富有。
西湖水中水草很多,自唐代到五代时期的钱氏,每年都要疏浚治理。宋朝建立后,不再治理,于是水草淤积形成了封田,湖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去西湖水的补给,就从钱塘江的潮水中引水,潮水又多含泥沙,淤积了运河,于是每隔三年就要挖淘一次,这成了百姓的一大灾祸,六井也几乎废弃了。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湖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用来通航。又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又以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供人走。吴地百姓喜欢种菱,春天除草,往往寸草不留。苏轼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把种菱所得的收入作为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担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长堤筑成后,在上而种植荷花、杨柳,使这里望上去好像图画,杭州人于是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杭州和尚净源,原来居住在海边,与海上客商有来往。海船到了高丽,客商交口称赞他。
元丰末年(公元1085年),高丽王子义天来宋朝拜,特意前往净源那里拜访。而那时,净源已死,他的徒弟偷偷地拿着他的遗像,乘海船前往高丽报告。义天也派他的门徒来祭奠净源,并且拿着高丽国母的二座金塔,说是祝朝廷两宫太后寿辰。苏轼不接受,上奏说:“高丽很久不进贡了,失去了朝廷赐给他们的厚利。他们的意图是想要朝贡,但测不准我们对待他们的厚薄,所以借祭奠死去的和尚而行祝寿之礼。我们若接受了他们的贺礼而不回报他们,高丽将会产生怨恨之情;如果接受了贺礼而厚赐他们,又正好落入了他们的计策之中。现在朝廷应该不参与这件事,让州郡自行以理由拒绝他们。那些平庸的僧人以及狡猾的商贾,给国家带来事端,这种事不可鼓励,应该痛加惩治。”朝廷完全同意苏轼的意见。不久,来进贡的高丽使臣果然到了。按照旧例使臣所到的吴越七个州,要花费二万四千缗钱。苏轼于是命令各州根据具体情况裁减开支,百姓获得交易的好处,再也没有受到侵扰危害。
浙江湖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屹立在江水中,与渔浦各山犬牙交错,水流相激,旋涡遍布,每年因此损坏的公私船只不计其数。苏轼建议自浙江上游名叫石门的地方,沿山向东,开凿成运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斗多里到达钱塘江。又沿山建筑河岸,不出十里到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转弯抵达小岭,开凿六十五丈山岭通达岭东古河,疏浚古河几里到达龙山漕河,以避开浮山之险。人们都认为便利。于是奏章上报朝廷,有怨恨苏轼的大臣,极力阻止这个计划,因此这一工程没有完成。
苏轼曾说:“三吴地区的水,蓄积形成太湖,太湖的水又溢出形成松江而流入大海。大海每天两次潮汐,潮水浑浊而江水清澈,潮水常常要淤塞松江水道,然而江水清、流速快,随即就把泥沙冲走了,出海口经常是通畅的,因此吴中地区很少有水灾。过去苏州以东地区,公私船只都用竹篙撑行,没有在地上拉纤的。
自庆历年间以来,松江大力修筑拉纤的道路,修建的长桥扼塞松江水道,所以现在三吴地区多发生水灾,我打算凿掉拉纤的道路,修建千桥,以加快江水的流速。”这个建议也没有被采纳,人们都感到很遗憾。苏轼在二十年间两次到杭州任官。因为他对杭州百姓有恩德,百姓家中有他的画像,吃饭时一定要在像前祝福,而且又修建了苏轼生祠以报答他的恩德。
元祐六年,苏轼被召为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其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掉了尚书右丞的职务,想和兄长一同担任侍从官,朝廷没有同意。苏轼到翰林院几个月,因为谗言请求出外做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从前,开封府各县多水灾,地方官吏不深入研究造成水灾的原因,就开挖陂泽,把水注入了惠民河,惠民河容纳不下,致使陈州也多患水灾。他们又打算凿开邓艾沟,使之与颖河沟通,并且要凿开黄堆想把水引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官员用水平器测量地势高低,发现淮河涨水时水位高出新沟几乎有一丈,如果开凿黄堆,准水将倒灌颍州地区造成水灾。苏轼向朝廷说明了情况,朝廷同意了苏轼的意见。
颍州有强悍的盗贼尹遇等人,几次抢劫杀人,又杀死了捕盗的官吏兵卒。朝廷令名捕捉拿他们也没有结果,被害者亲属又害怕他们再次加害,藏着不敢说话。苏轼召来汝县尉李直方说:“如果你能够抓住这伙盗贼,我会在朝廷上尽垒力为你请求奖赏;抓不到,我要以不称职奏免你的官职。”李直方有位老母亲,他和母亲诀别后就出发了。他侦察到了盗贼所在的地方,分派人捕获了尹遇的党羽,他亲手用戟刺中了尹遇,擒获了他。朝廷认为事情太小不符合奖赏的规定,推赏时没有赏到李直方。苏轼请求以自己的年资政绩,应当改官为朝散郎,而把它作为对李直方的奖赏,朝廷还是没有同意。后来吏部认为苏轼应该升迁,以符合苏轼的考绩,苏轼说已经许给李直方了,朝廷又没有答复。
元祐七年(公元1029年),苏轼调任扬州。过去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总是听任掌船的人私载货物,征收商税的部门也不能难为他们,因此掌船的人往往很富有。他们以官船为家,主动修补破旧的官船,并且周济船失的短缺,所载货物能准时到达又安全无虞。近几年禁止了一切私载货物,所以船破损了,人也变得贫困,船夫还多次盗窃所运的货物以接济饥饿贫寒之人。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原来的做法,朝廷同意了。
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回苏轼,兼任侍读。
这一年,哲宗亲自到南郊祭祀,苏轼任卤薄使,引导圣驾进入太庙。有十几辆打着红伞的牛车和打着青盖的牛车争抢道路,不躲避皇帝的仪仗队伍。苏轼派御营巡检使询问他们,竟然是皇后和大长公主的车队。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仪仗使,苏轼说:“中丞的职责是严肃政纪,不能不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李之纯却不敢说,于是苏轼在车中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哲宗派使臣捧着书信骑马告诉太皇太后。第二天。下诏整顿皇家仪卫,规定自皇后以下都不得迎接接见。不久苏轼升任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任礼部尚书。高丽派使臣请求朝廷赐赠一些书籍,朝廷沿用惯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苏轼说:“汉朝东平王请求朝廷赐给他《诸子》及《太史公书》,朝廷尚且不肯给予。现在高丽的请求,远远高于前面所说的,难道可以给他们吗?”然而朝廷没有听从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