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实际上是城乡要素资源的整合和统筹配置。当资源配置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市场转向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市场时,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象也面临新的市场、新的市场主体的变化。同时,由于区域的差异,东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也不同,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市场突出的是资金要素短缺和资金要素市场发育迟缓。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认真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3.3.2.1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核心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首先要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联系中,寻求城乡生产要素的结合点,确定并发掘出所在区域农村的有比较优势和比较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元素,并大力提高其商品化率,形成城乡结合的要素市场。没有这个要素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然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定位和发展,是形成城乡统一要素市场从而也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条件。
同时,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还必须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保证价格机制正常运作的市场、产权明晰的市场、市场环境与市场机制作用相适应的市场。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培育、完善这样的市场又是一个长时期的、艰难的过程。在转轨时期,由于要素市场发育迟缓,而之前又长期限制了这样的市场存在,市场机制作用难于充分发挥,造成了政府的干预或计划往往成为压倒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手段。要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干预应从弥补性的增强到逐渐趋弱,政府不应当成为市场的直接主导力量,而只能是把政府的干预或计划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之上。
3.3.2.2确立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尽管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等问题,但企业是市场主体已不是理论和实践争论的问题。而对于城乡统筹发展来说,如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拥有的最主要的也可说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是他们可以参与市场活动和交易的主要资本,也是可以维持其独立利益主体的经济基础。但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与土地所有权的内容不一致或不相适应,农村集体和农民缺乏对土地的占有和支配,如土地只能由国家统一征用等。这就使得农村集体和农民在要素市场上,由于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缺乏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资本,而成为不能独立的或潜在的市场主体。
现行土地制度的安排,尽管也包含了对农村集体和农民抗风险能力低的一种保护,但也构成了对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极大制约。改革这种制度,寻求更合理的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还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必然的趋势。没有这种改革,就不可能建立起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也不可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尊重农民意愿,还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更关键的还在于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3.3.2.3推进要素资源向要素资本转变
资金短缺,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这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何破解资金难题,是各地统筹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于破解资金难题,仅仅依靠单纯财政投入和非经济手段,显然是难于济事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向要素资本转变。为此,应当做到:
(1)要用市场的眼光和理念看待城乡资源要素。一般来说,资源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区位空间、地上生产物、地下矿藏、自然环境等;社会人文资源,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传统工艺、人口及素质等;组织制度资源,如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占有及处置权、政府政策和政务环境、人为创造的组织活动等。从市场来看,凡是可用于交换的有益的自然和社会元素都是市场资源要素。但市场是竞争的市场,仅是可用于交易的资源要素还不够,用于交易的资源要素还必须是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资源要素,或可以培育、壮大的特色、优势资源要素。
(2)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推进要素资源向要素资本转变。通常,有了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也就有了市场。通过市场,通过寻求要素资源与资金要素的结合点,运用灵活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进行交易,即进行市场化和资本化运作,要素资源才可能完成向要素资本的转变,资金难题也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区域差异,西部地区的资金瓶颈一般多集中在工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的扶持发展上,因而积极寻求和推进这些领域的要素资源向要素资本转变,应当是解决这一地区资金瓶颈的有效出路。
3.3.3破除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性障碍
3.3.3.1规范、完善政府经济职能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破除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性障碍。由于旧体制的根深蒂固、市场发育艰难、体制改革迟缓,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性障碍仍然较多。这些障碍,通过行政审批体制、投融资体制、税收体制以及包括政绩考核在内的其他行政管理体制等,集中地反映在政府经济职能对市场经济的“越位”和“缺位”上。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官员仍掌握着很重要的资源配置权力,如土地配置权力就基本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不是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价格作为市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手段,往往因行政定价而被扭曲,如各种资源要素的价格被随意压低,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发生扭曲。为了抢产值保税收,各地都采取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有效进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只能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而不能随便否定或取代市场机制的调节,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规范和完善政府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必须:①加快和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和行政审批、投融资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和完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职能。②政府要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和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宏观环境,而不是相反。③政府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让市场机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即只要不存在市场失效,或除了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如公共物品的供给),就要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3.3.3.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加快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是重要的一环。所谓城乡二元体制,也包括了城乡二元政府管理机构的分割。改革政府管理机构,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职能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和调控的效果,更关系到深层次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的改变。
政府机构历经改革,成效不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出路在于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资等分开和城乡统筹。为此:(1)要以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础,城乡统筹,打破条块利益阻隔,优化组织结构尤其是宏观调控组织结构。
(2)按照政府职能规范,整合、规范机构职能,理顺职责分工。
(3)合理界定层级事权,实行权力责任对等。这里,市场机制的基础效能和城乡统筹这两个原则,是必须强调的。从市场机制的基础效能出发,凡是与之抵触的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都应在改革之列;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政府机构的改革则应注意城乡经济的通盘管理,连通城乡土地、交通、水务等资源管理,统一城乡环境和社区管理,协调城乡治安管理,加强公共管理对城乡的有效覆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