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21185000000017

第17章 统筹城乡工业发展(3)

(3)要以县及县以下中心城镇为主要依托,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反过来,城镇的发展又为工业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众多研究都表明,较大城镇的工业效率比缺乏一定城镇规模的效率明显高出许多。要利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城和中心镇,或者城镇的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条件,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中小企业集群,尽量避免分散集聚和脱离城镇。这样,既利用了城镇的条件,又壮大了城镇的产业支撑,对以城带乡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效果。

(4)积极培育和完善相关条件,因势利导发展产业集群。美国学者波特的“钻石模型”概括了一个地方发展产业集群的四个重要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市场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条件,此外,还有机会和政府行为两个辅助条件。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条件有三个: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最低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知识导向的区域,以及两个辅助条件:完善的辅助性机构、良好的社会资本。

实际上,根据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尤其是西部地区实际状况,发展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应着重注意的是三个条件:市场条件、生产要素条件、辅助产业与机构条件,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良好的社会资本两个辅助条件。这里,政府职能转变,对资源配置、法制与市场环境影响很大,从而对企业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社会资本,是指一种类似于道德的一种经济资源,它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增强合作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加快集群内各种信息、知识的扩散应用。如温州人特有的诚信、“有钱大家赚”的文化所形成的全国和全球营销网络,就是其产业集群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产业集群必须重视条件,不能脱离条件去发展。但是,也要重视条件的培育和完善。一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些产业的先入者也许是偶然的,但最初的集聚却正是随着该地条件的培育改善而逐渐兴起,并随着更多企业产生的路径依赖,最后才形成较大的产业群体的。

5.3.2推进工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

5.3.2.1工业园区化趋向

工业发展园区,是指固定在特定的地理或空间范围、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它包括:①工业园区,即经过全国性整顿后政府统一批准设立的区域的工业专门发展区。它实际上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产业基本无关联或关联度低的工业园区,一种是产业关联度高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工业园区。后一种形式,是目前的主要趋势。②工业集中发展区,即在未设立工业园区的区域设立的可包罗不同产业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一般存在于县及县以下重点乡镇。③出口加工区,即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的工业加工集聚区。④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由于高新技术制造业要求与大学、科研单位结合在一起,通常已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纳入到高校科技园区范畴。这里,讨论所涉及的主要是前两种形式。

工业集中和集群发展,是工业竞争和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工业园区,是随着工业集中和集群发展出现的,当前工业园区化的趋向非常明显。据英国著名学者马歇尔的考证,早在1250年就有了生产集中现象,1890年就首次出现以“产业区”概念来命名的产业集群。随着欧美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并陆续完成,产业集中和集群大量出现,各种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工业园区也大量出现,据估计,目前全球的各类工业园区已有一千多个。我国的工业园区,是在改革开放兴办经济特区成功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1984年到1986年,******陆续批准设立了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到1996年,是国家级开发区高速增长时期,总数增加到32个,全国各地在其示范作用下,掀起了开发区自建热潮。1997年以后,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54个,对成千上万的地方开发区则进行了清理、整顿、压缩和规范,除统一保留部分工业园外,县及县以下重点镇较多地只设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区。这些等级、规模不一的开发区、投资区、集中发展区,称谓不同,实际上就是通称的工业园区。

5.3.2.2工业园区产业化趋向

从世界工业园区产生、发展的进程来看,园区作为产业集中和集群发展的特定空间载体,具有明显的产业化趋向。在我国,工业园区产业化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初的开发区即工业园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制造业,以扩大出口创汇和替代先进材料及零部件的进口。地方的工业园区,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国家有关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发展当地工业。随后,部分园区才逐渐成为等级不同的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重要基地,产生了较明显的产业化趋向。而一些产业无关联或关联度低的园区,由于缺乏产业化,则开始出现衰落的危机。可以说,产业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

5.3.2.3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

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带来的是产业和企业能够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来源在于,园区一般都具有集聚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学习经济、集体效率和路径依赖效应,能有效提高生产率,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增长,增强竞争性和区域品牌效应。同时,在我国通过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工业,对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通过工业园区与城镇化的结合,还能有效推进和提高城镇化进程,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应当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尤其是县域工业原则上都应走集中发展的道路。

但在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尤其是县及县以下重点镇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园区健康发展和作用充分发挥已构成相当制约,也影响到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缺乏合理的园区产业布局规划,不少园区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园区与城镇化脱节,园区管理体制落后,不少布点分散、占地较多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迁入园区困难等等。因此,要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园区产业化,就必须注意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1)要依托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带动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城镇能为工业园区提供必需的公共设施和生产与生活服务,工业园区则为城镇奠定了产业基础,直接扩大了城镇规模和带动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建立工业园区的城镇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要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保证园区路、水、电、气、通信和对外交通等配套要求;第三产业有一定基础,生活及医疗、上学方便,有较好的综合生产及服务配套能力;投资软环境优良;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符合规定要求等。因此,并不是所有城镇都具备建立工业园区的条件,如旅游、原生态城镇和处在穷乡僻壤的城镇就不适合建工业园区。必须根据所在区域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工业规划要求,建立和发展工业园区。对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来说,目前应着重注意抓好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县及县以下重点镇的工业园区建设。

(2)注重集群式发展,大力推进园区产业化。工业园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其拥有的市场竞争力。园区产业化和企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园区竞争力的一大趋势。众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产业化的、企业集群发展的园区比起产业关联度低的园区,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要高出许多。为此,要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在建立工业园区时,一开始就要考虑与产业化密切联系起来,通过集聚企业进行集群发展,形成园区的产业特色。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这对带动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园区产业化,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特色资源和市场比较优势来进行。对县及县以下重点镇的工业园区来说,应当突出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专、精、特、优”,实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雷同化和产业结构同质化。对现有工业园区,则要区别情况推进和壮大园区产业化。对产业关联度低、竞争力弱的园区,应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渐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和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对产业化较好的园区,则主要应搞好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和壮大园区的集聚竞争能力和产出效益。

(3)调整分散的布局,推进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非常分散,约有80%设在村庄,12%设在集镇,7%在建制镇,1%在县城。这种格局的弊端是占用土地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发展受到影响;从企业角度来讲,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资过多,物资流转困难。〔1〕因此,应调整布局,引导这些企业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中来,从而有效地避免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同时,还应把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产业特色和集群式发展。至于新办企业包括招商引资的企业,一般都应集中建在工业园区,同时还应尽可能与园区产业化特色结合起来,以利于企业集群发展和园区特色形成。

(4)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利益机制,是发展工业园区尤其是发展县及县以下重点镇工业园区的核心问题。由于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那些未设置园区的乡镇,会产生企业往哪里摆放和利益如何分享的矛盾。四川双流县的做法是:各个乡镇引进和新办的企业都集中到全县规划的工业园区,哪个乡镇引进和新办的企业,产值、利税就算到谁的头上,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值得推广。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模式问题。目前,各类园区大体有四种管理模式:一是企业管理型,二是行政区管理型,三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型,四是管委会+乡镇管理型。实践中,目前多数是管委会型。从现阶段我国市场化程度尤其是西部地区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来看,管委会型的管理体制对园区的培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在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园区成长起来以后,企业化管理则会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一些。鉴于不同区域园区发展的非均衡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模式是必要的,同时又要注意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这包括政府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土地开发和投资管理体制以及其他配套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