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
6.1.1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
发展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来说,有着不一般的要求和意义。这主要在于:长期的“重生产、轻流通”和流通上“重城市、轻农村”,使得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在要求服务业调整升级的同时,农业和农村总体上却面临的是小生产如何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和改变市场化程度太低的问题。而滞后的城镇化,尤其是农村城镇,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又使得服务业发展普遍迟缓。城乡居民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有消费升级的明显要求,总体上来看,农民尤其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却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准上。由于服务业发展迟缓以及服务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限制了农业、农村本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民向服务业的大量转移,如200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中,从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人员仅有1864万人。服务业,尤其是农村服务业,已明显滞后于一、二产业的发展。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既面临新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又主要面临长期存在的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面临农村劳动力如何大量转向服务业的矛盾。加快加大发展服务业,已明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6.1.2发展服务业的先导在发展生产流通
由上述可见,发展服务业,在我国总体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和农民购买力水平都极其低下的条件下,首先有个发展生产流通的问题。其中,农产品流通问题又是基础。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主要依赖千家万户农户的小生产,规模小,生产分散,生产成本较高,品质难于提高甚至较差。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加上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普遍产生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卖难”既反映出农业结构有待调整的问题,也反映出农产品流通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卖难,农民纯收入增长受到直接影响,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直到2001年增幅才开始缓慢回升,但年均增幅仍低于1996年近2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甚至下降,直接导致了农民消费偏低,也使得与城市居民消费的差距无法缩小,如2001—2003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相差城市居民一直近10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只及城市居民的50%。农民消费不足,自然会抑制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发展服务业的先导在发展生产流通,而发展生产流通又主要在于发展农产品流通。只有首先拓宽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渠道和规模,尤其是搞活、拓宽农产品流通,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使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实力,才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全面一体化发展。
6.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6.2.1制定和实施城乡统一规划
发展流通,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而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制定和实施城乡统一的规划。
6.2.1.1城乡统一规划的主要内容
过去流通工作长期“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在二元流通结构下,农村商品市场数量虽多,但普遍规模小、层次低,市场体系极不健全;流通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农民尚未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市场微观基础不健全;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市场设施和交易手段落后;交易方式陈旧,传统百货商店、经销店和摊位式交易等初级业态形式占据主要地位,缺乏现代流通业态、经营方式和流通技术。
制定统一规划,就必须首先打破这种城乡分割状态,把城乡商品流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着力改变农村商品流通建设落后的状况。
制定统一规划,首先要着眼“三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以城带乡”,坚决破除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破除各种不利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进行通盘考虑。其内容应主要包括:市场体系与布局、流通设施与技术、市场微观基础建设、流通网络、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流通、中介服务、财政投入与多元化投资、体制与政策保障等。
6.2.1.2规划要注重向农村倾斜
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础十分薄弱,规划要注重向农村倾斜,中心是要解决好农村的小生产如何与全国市场连接,如何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和农村市场化程度的问题。要针对各区域农村实际,把流通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结合起来,同“以城带乡”结合起来,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推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消费品流通在内的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从传统向现代、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加快扭转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并使其逐渐过渡和形成为城乡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2.2重点抓好县域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县域是直接的城乡结合区域。县域经济一般以农村经济为中心。全国县域经济单元2000余个,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GDP占全国GDP的50%以上。仅从市场情况来看,我国2001年有各类消费品市场86000余个,其中96%都是中小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且大多集中在县、乡(镇)。可见,抓好县域流通,对实现“三农”与市场的连接,促进以农村经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统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应重点抓好县域流通体系建设。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观念和体制等原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设县域流通体系,应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把流通体系建设与区域特色经济、比较优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对大多数以农村经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要着重突出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要以特色生产发展带动特色流通发展,通过不断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大发展。
(2)不断完善流通市场体系。要以县域城乡为整体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集镇特别是中心镇为骨干、连接乡村网点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要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重点,乡村分散网点为补充,有条件地发展期货市场。以有形市场为重点,无形市场为补充,统筹考虑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3)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流通主体,不断健全市场微观基础。县域国有商业、农资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有长期形成的流通网络渠道,应进一步通过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要注重吸引民营资本和城市商业资本参与企业重组,通过制度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关、停、并、转的办法,形成新的县域流通生力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流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风险,积极引导、鼓励、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从事商品流通,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县域外各种资本在县域内直接兴办流通企业和参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4)注重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开拓城乡市场。目前,县域流通尤其是乡村流通以传统经销店、摊位式批零交易及无形市场交易为主,商业业态单一,经营方式陈旧,组织结构和流通管理落后。要加快发展县域商品流通,就必须注重利用现代流通方式进行开拓、创新。这包括要利用现代流通理念、商业业态、经营方式、流通技术、流通设施、流通体制、组织结构、流通管理和商业人才等。
当前,重点是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式商
场、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注意根据县、乡(镇)、村不同消费环境和消费层次的需要,积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利用网上交易、经纪人代理、物流配送等,发展批发、期货业务。
6.2.3“以城带乡”推进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经济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越发达,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就越强,其中也包括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建设的带动。这一趋势,已为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所证实。因此,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6.2.3.1发挥城市“市场极点”的作用
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具有“市场极点”作用。据统计,我国城市消费品市场数量从1998年持续增长,到2001年已比1998年净增加2500余个,虽然市场总数只及农村市场总数的45%,但市场交易额却高出农村市场交易额的35%。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城市市场已成为农产品的重要销地市场和中转市场,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流通中介服务的批发市场和集中地,是带动农村市场的“市场极点”。
进一步发挥城市“市场极点”的带动作用,主要应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其布局、结构、规模,建立健全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同时,引导和鼓励城市市场向农村延伸,在县、乡(镇)建立分市场,与农产品和工业加工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以及发展特许经营等。当然,反过来也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市场和加工企业进入城市市场,实现城乡市场双向开拓发展。
6.2.3.2引导、支持城市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
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和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是“以城带乡”推进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从实践来看,大中城市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一般以县城为重要依托,逐渐再延伸到重点集镇和经济较好的村庄。同时,经营方式也灵活多样,有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直营店、“公司+农户”、“定牌加工”等等。如成都市红旗连锁公司将超市延伸到了该市12个县、区,江苏苏里超市在县、乡(镇)两级设立的连锁经营店就有300家。上海华联超市公司还总结出在农村开办连锁店的三条经验,即:一是开办连锁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在2万~3万人以上,人均月收入在300~400元左右;二是目前适宜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三是连锁公司总部要有经营管理能力,以确保对特许加盟店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违规操作。总之,大中城市流通企业向下延伸,带动农村生产、加工、销售,满足、提升农民和农村的消费需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条重要的新路子。
6.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6.3.1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肉禽蛋奶类、粮油类、蔬菜类、干鲜果品类、水产品类五大支柱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个。2001年,全国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25000亿元,其中五大支柱农产品市场成交额占了50%;全国亿元以上综合类市场1700余个,农产品综合市场占了50%,有摊位52万个(洪涛,2004)。但从总体来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多数市场规模小,交易手段设施落后,市场理念和经营方式陈旧,缺乏现代流通的组织与管理,市场环境与市场秩序较差。尤其是城乡市场缺乏统筹规划和发展,农村市场未纳入城乡统一市场范围,也缺乏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有力推进。
6.3.1.1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上由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构成。但在目前还很不健全。由于期货市场恢复时间不长,期货市场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主要的农产品市场通道,仍还只是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而两者又都有待调整、完善或提档升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看,建立健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应当根据全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结合区域城乡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市场尤其是大中型市场、跨区域市场的布局、结构和规模,避免市场的缺位、重复和“空壳”。区域内部的大中城市与县、乡(镇)之间,也要在布局、规模、结构上,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和市场法则,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在管理体制上,必须真正做到有利于城乡统一运作和统一调控,避免城市与县、乡(镇)之间仍然自成市场体系和自成体系运转。同时,进一步调整改造区域城市市场,充分发挥城市市场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调整、改善、提升市场布局及流通功能,进一步拓宽小生产的农户进入市场的直接通道和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