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21185000000035

第35章 商贸专业镇以城带乡的途径和任务(3)

10.2.4.2核心区和外围区

核心区块是化工商贸新城建设发展最主要的载体,是化工商流、化工综合物流、化工生产三大支撑产业和新城社会服务与生活行政功能的集中布置区域,近期规划面积为4.48平方千米,中远期规划面积为6平方千米,涉及文安、童子、红光、三合4个村30个组和农业人口8000人。其中,化工商流、物流、生产三大产业用地比重应占到规划总面积的70%;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近期应不低于80万元/亩,中远期不低于150万元/亩;商贸物流用地投资强度近期应不低于80万元/亩,中远期不低于100万元/亩。

外围区块是核心区块以外的范围,是新城作为城市近郊配套农业及其转型业的布置区域,也是成都市未来工业发展的后备区,规划面积16.64平方千米,涉及大包、土门、高坎及红光、童子5个村40个组和农业人口10000人。

10.2.4.3四个基地

(1)化工商贸基地(中心)布局。按照化工市场构成、交易方式及功能划分,应以化工市场为基础,紧靠洪黄路两侧合理布局。其中,要注意结合功能特点,实施复式布局及楼宇招商。

(2)化工综合物流基地布局。按照物流功能划分及运作要求,以洪安火车站—危化品到发站货场—现有仓储区范围为布置区域。其中,要注意突出火车站区域的中转、枢纽节点布局,仓储区的普化品与危化品的分区布局,火车站、危化品到发站货场、仓储区与化工市场之间区域的包装、加工、运输、配送及公共交通布局,特别要注意不在上风向、市场及人流集中场所布置可散发、可燃的高危化工品储存及分装加工。

(3)精细化工基地布局。以洪洛路以西、以南为布置区域。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和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合理规划用地分区,以标准地块进行转让,引导企业及配套企业按分区规划进行布置,同时注意平面与复式布局相结合。引导原分散的乡镇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逐步向化工基地集中,以形成规模连带效应。

(4)蔬菜—水果基地布局。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童子、高坎、红光村为主要布置区域,枇杷基地以红光、高坎、大包村为主要布置区域,其余村组围绕镇域特色水果、蔬菜基地发展进行布局。

10.2.4.4三大功能分区

全乡镇产业按功能分区,可划分为三大区域:

(1)化工商贸物流区域。包括:化工商贸基地(中心)、化工综合物流基地、汽贸和电力物资现货市场、社会服务及生活行政中心,通过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形成新兴的化工商贸新城主体、行政与商业服务文化中心、带动农村完全城市化的新型专业镇。

(2)化学工业区域。以精细化工基地(园区)为主要区域,也包括乡镇金属制品加工和页岩建材工业,通过发展精细化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极,逐渐成为新城支撑产业,构成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成都市定点危化品生产基地。

(3)近郊转型农业区域,即外围区块全部范围。通过发展蔬菜、水果及基地,在龙泉山发展新城公园及休闲、别墅、商务活动带,形成服务都市并逐渐完全城市化的产业新区。

10.3农村城镇化的路径及保障

10.3.1推进土地资源向城市土地资本转变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其实质在于农民土地资源转变为城市土地资本,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以成都化工市场、化工物流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定点洪安为契机,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城市土地资本转变,是洪安农村实现城市化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根本之策。为此,应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并善于进行制度创新,努力实现这种转变。

针对洪安建设商贸专业镇的实际,可考虑以下转变形式:

(1)土地入股。农民以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作为资产投资入股经营实体,以“保底+分红”模式分享利益及就业,是既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又有利于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和农民转业致富的长效方式,适合规划区内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建设。其基本思路是:农民自愿,政府引导,村社操作,多元投资,入股分红。在享有社保条件下,凡符合用地单位用人条件的失地农民还享有优先安排工作的待遇。同时,还应按统一规划要求,建设农转居集中小区,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2)宅基地进镇。鼓励规划区内农民和规划区外农民,通过土地置换,带宅基地进镇,按城镇建设规划要求,按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建设商住一体的街区,经营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民市民化进程。

(3)土地征用。对土地征用应区分公益性建设项目用地和非公益性即经营性建设项目用地,前者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农民补偿和做出安排(如成立农转工的市政施工和环卫建设管护队伍),后者应由土地所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按市场机制直接交易,保证农民长、中、短期利益,尤其是要按用工条件优先保证农民就业和让农民享有土地增值收益。

(4)土地租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租土地给用地单位,或出租给专门的土地整理公司,由其整理后统一经营,并向农民支付租金。租赁形式的利益机制不易稳定,适宜范围是公益性项目待征地、资金相对短缺和租期相对较短的建设项目。

(5)土地集体经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或在规划区合适的项目用地上,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是原集体土地所有者,也可以是规划区外通过土地置换而来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项目一般应以服务性三产业,以及化工市场、物流市场固定性配套建设为主。作为土地集体经营,必须规范企业制度和管理,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或提供经营、租赁机会。

(6)土地抵押经营。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抵押给用地单位,获得用地单位提供的与抵押期一致的生产工具和固定业务,如获得物流公司提供的汽车和运输任务、或获得包装加工设备和业务。

(7)土地就地转型。土地通过统一规划和集中、合作等经营形式,就地转变为观光农业旅游场地,或转变为农业产业化企业用地,农民就地转变为工人或三产业从业市民,农村就地转变为较多人口集中点和城市网络点,其适宜推广的范围为非建设用地的区域。为此,要加大规划区外即外围区蔬菜、水果基地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向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企业转变,逐步形成以基地为中心村镇的外围区的城市化,构建起以核心区为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

10.3.2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与培训体系

就业是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培训农民使之具有城市职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和花大力气才能抓好的艰巨工作,是农村城镇化要着力解决的一大任务。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办学,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特别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为就业培训重点,强化市场经济、职场规范、社会法制等基本知识灌输和基本素质训练,建立严格的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机制,在近两年内首先完成对失地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普遍培训,并不断完善再就业培训,保证用人单位看得上、用起顺,乐于使用本地人才和劳动力。要落实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排除对农民进镇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制定失地农民进镇就业的优惠政策,给予自主创业农民有关税费减免和信用扶持,大力支持农民进镇兴办第三产业和从事二、三产业务工。

10.3.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城镇化,必须要有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要按照市、区规定,结合镇情,先失地农民、后全部农民;先社保养老、后医保失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要全部纳入社保,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条件成熟时再将全镇农民全部纳入社保。积极推进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近一年内参医保率达到100%。引导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购买医疗保险,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可出资补贴。落实、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保证农民享有城镇居民同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保证失地农民的子女享有城镇居民子女同样的国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权力,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上,要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及用地主体“四个一点”的原则和思路,不断探索和落实解决办法。

10.3.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

实现农村城镇化,按照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标准,逐步推进外围区相关配套建设。近期内,完成城镇辐射中心村及中心村间的水泥道路建设,力争农村天然气、自来水、光纤宽带、电话入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围绕观光农业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整治、修建标渠、塘堰、提灌、微喷。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加强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力争率先普及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疾病预控监督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科技、文化活动及设施配套,推进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