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21185000000036

第36章 丘陵地区贫困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1)

仪陇县是朱德元帅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位于四川盆地偏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1986年被******确定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全国18个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之一,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06.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07万人;幅员面积169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8.32万亩(田31.79万亩,地26.53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按人均GDP计算,目前该县比全省平均水平落后1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有2000余元,重点贫困村多达143个。如何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事关该县尽快改变老区落后面貌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下面提出初步构想和建议。

11.1以工促农加速脱贫致富进程

11.1.1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1.1.1.1“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该县抓住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战略机遇,特别是抓住胡****总书记亲临仪陇视察并做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重要批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消除贫困为主题,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顺利完成了县政府驻地迁址,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在“九五”基础上发生了显著新变化,取得了明显新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据统计预计,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6亿元(可比价),五年平均增长11.5%;人均GDP达到2509元,五年平均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的60:10:30调整到47:18:3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00万元,五年平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18.5%,较“九五”增长4.6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成倍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发展环境逐渐改善。“十五”期间,在中央、省、市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预计达到38.64亿元,较“九五”增长2.72倍。其中,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建设五年累计投资达到24.11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2.4%,增长2.5倍,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和发展环境较差的状况初步得到和正在继续得到较大改善。仪平公路、“两路一桥一堤”、朱德故居保护与建设、新政航电工程、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址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已部分完成和正在继续按计划完成中。用于各行各业的更新改造投资有所增长,私人建房和房地产开发升温提速,发展势头良好。基本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柏油路。

(3)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科技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应用取得新进展。教育及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小、初、高(职高、普高)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8%和66.5%。城镇医疗卫生条件逐渐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开始受到关注。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59个重点贫困村的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部分进入试点。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0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80元,分别比“九五”增加3441元、871元和394元,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县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回顾该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这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按照“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完成计划的86.9%,人均GDP只达到83.6%,财政收入只完成40%,全县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人民生活距离小康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为了“十一五”科学、健康地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十五”计划的经验与不足,这主要有:对全县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过早地提出了“十五”末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目标;囿于计划经济的思考,未能认清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设置了一些政府不该调控或引导的产品产量等指标;一些战略性目标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论证不充分,出现的偏差较大;在注重产业投资项目规划的同时,对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和体制改革规划不够。为此,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分析新时期县情和“十一五”的发展条件,认真规划未来,以开创“十一五”发展崭新局面。11.1.1.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内外环境条件分析“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战略与历史机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处于未来二十年内最难得、最关键的重要历史时期。外部环境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十一五”规划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全国重点经济布局,全省“十一五”规划确定南充市为全省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南充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成渝南准三角经济区和嘉陵江经济带的构想,这些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特别是胡****总书记亲临视察和四次重要批示,使仪陇成为中央关注的全国少有的县份之一,中央其他有关领导、******有关部委和浙江省、成都市、四川大学等单位,都十分关心并大力帮扶仪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仪陇两年内要有大变化”的奋斗目标,2006年又适逢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仪陇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内部环境方面,县人民政府驻地顺利迁址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转折,对全县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拉动作用,并对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作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示范县,又是全县不可多得的政策扶持期和脱贫致富的基本完成阶段。如何抓住和利用大好的内外部环境与机遇,将是全县“十一五”发展的关键。

面向未来,抓住机遇,推进发展,必须清醒地认清仪陇县情,找准制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这才能因地制宜确定对策,将机遇变为现实,实现实实在在、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农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多,仍然是最基本的县情。既存在基础差、自我积累能力弱、经济贫穷的问题,也存在观念和管理亟待转变、精神贫困的问题。②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阶段滞后。2004年人均GDP为2521元(现价),比全市人均水平低1716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993元,比全国人均水平少798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落后5年,比全省落后10年,比全国落后14年。③区位条件差,交通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仍然滞后。④资源环境以农业为主,人多地少,比较优势差。农业产业化起步迟缓,农民增收难度大。⑤工业量小质弱,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⑥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是体制性障碍较多,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及机制不完善,体制环境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综合起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仍为传统农业所主导,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与省、市平均水平差距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由传统农业向初级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建设转变。认清这些制约因素,将是全县“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1.2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1.2.1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脱贫致富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以工业为主导,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推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争取两年实现全县大变化,五年基本实现全县脱贫,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初级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奠定稳固基础。

11.1.2.2基本方针

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应注意坚持以下方针: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转变等靠经济、政府主导经济、自然和半自然经济的观念和做法,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坚持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理念,去破解发展的关键和难题。

(2)抓住机遇,五年翻番。要紧紧抓住“两个务必”和“两年内要有大变化”指示、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新县城建设重要机遇,以构建产业支撑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支撑产业的培育壮大,头两年战略突破,后三年扩大发展,为后十年顺利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要不断破除制约市场经济和经济运行效率的体制性障碍,重点在转变政府职能、投融资体制、经济利益联系机制等方面有新突破。实施更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优越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和吸引技术及人才。

(4)转变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能力。要发挥输血型和造血型两种开发方式的作用,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发展并使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坚持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缩小结构差距和效益差距,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5)以工促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和创新扶贫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6)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注重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11.1.2.3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十一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全县“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个基础,强化三大产业调整,开拓四条发展轴线,突出实施五大工程,贯彻落实六大支撑保障,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初级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经济向初级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转变发展。

抓好两个基础,就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强化三大产业调整,就是要发展以食品、丝纺为主导的绿色工业,以生猪、獭兔、优质粮油、蚕桑、竹为特色的绿色农业,以红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工业在“一三二”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形成工业的准主导地位。

开拓四条发展轴线,即一条一级主轴线:新政—马鞍;三条二级发展轴线:三蛟—二道线的金(城)—二(道)段、金城—立山线的金(城)—马(鞍)段、嘉陵江县域段。

突出实施五大工程,即:县工业集中发展区、新县城建设、新政—马鞍经济带开发、产业扶贫、劳务输出。

贯彻落实六大支撑保障,即:完善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体制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人才资源开发、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1.1.2.4发展目标

通过测算,全县“十一五”发展目标拟定如下:

(1)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GDP达到53.2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4.9%以上,人均GDP达到4952元;突出绿色工业发展,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到农户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28.5%。力争绿色经济比重(规模、效益)进入南充市前三强。推进贫困区域整体脱贫增收,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以上,基本实现全县脱贫。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提高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各类教育,全面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挖掘、培育本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县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2010年末控制在107.5万人和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000元和3800元以上。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11.2“十一五”发展重点与任务

11.2.1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形式

为了保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实,必须首先明确和强化“十一五”发展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以突出前瞻性和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