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1重点经济带(轴线)的空间组织
全县重点经济带的经济空间结构形式为:一主三次金三角。
一条一级经济带(主轴线):新政—马鞍经济带,该带作为连接南充市最快捷通道、同一轴线上两点互为依存最紧密的经济带,主要功能和任务是依托县城及马鞍发展开放型经济、现代服务业、红色旅游,壮大重点经济带主轴的实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辐射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条二级经济带(次级轴线):金(城)—二(道)段,该带北通巴中,南接达成铁路,线上金城、复兴、二道有较好工业发展基础,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基地、运输业、旅游业为主。金城—马(鞍)段,它西接金—二轴线,东通平昌,主要构成县域旅游内环线和川北—川东北红色旅游大环线,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产业化基地,影响和带动张思德故居建设。嘉陵江经济带,作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域,该带主要是生态环境建设、航电利用、沿江旅游和运输业。
新(政)—金(城)—马(鞍)三角经济区:该区由三条经济带相互连接,中以新政(县城)为龙头支撑,西以金城为支撑,东以马鞍为支撑,构成自然稳定三角经济区,区位、交通、人口、产业、政治、文化均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地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对外主要承担对东西部偏远乡镇的带动和连接县域外部经济区与市场的任务,将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11.2.1.2城镇体系(支撑点)的空间组织
城镇构成重要经济带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其空间结构形式为:一城二副十点。
一城:新县城是新马经济带最重要支撑点,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和商贸集中地,以马鞍、金城为其主要辐射吸引范围。
二副:金城、马鞍两个副中心城镇,是重点经济带上的重要支撑点。金城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为主。马鞍以旅游业、服务业、生态农业为主。副中心城镇以三级城镇为其主要辐射吸引范围。
十点:以主要经济带上的复兴、二道、永乐、日兴以及三河、立山、柳垭、义路、土门、三蛟为三级城镇或次重要支撑点,接受重要支撑点辐射带动。其余乡镇由于分布较独立、偏远,主要建成服务中心点。
11.2.2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与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发展重点和任务上应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1.2.2.1以加快构建新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大力突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工业为主导的要求,以新县城作为政治、经济、社会新中心形成为契机,尽快完成各方面的配套完善工作,形成良好的投资、经营、人居环境,为工业集中区起步创造基本条件。应坚持“工业发展以民营为主,发展方向以加工业为主,工业布局以园区为主,实施手段以招商为主”的思路,努力抓好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三个关键环节,通过与新县城综合功能发挥相配套的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形成全县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十一五”期末,争取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和工业增加值10.78亿元。
(1)集中力量,尽快打造出工业集中区并形成一定规模。应结合新县城的建设规划,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力争在2006年内全面完成新县城城东、城西两个工业集中发展区290公顷面积内的“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建设。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科学管理,为引资、引企营造良好软、硬环境。“十一五”期间应力争引进20户符合产业规划、发展实力较雄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对全县资源开发和就业等有一定带动作用的知名龙头企业,使新县城工业集中区初具规模。同时,在金城、土门、复兴、二道、永乐等乡镇以及市场优势较为明显的乡镇适度培育一些工业加工点,为下一步形成梯度发展的工业布局格局打下基础。
(2)抓好主导性工业发展,突出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特色加工企业集群。全县工业的主导行业选择为:食品(畜禽、粮油加工)、轻纺、能源、中药材和建材五大产业。
第一,特色食品产业。要充分发挥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乡村传统种养经验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的特色食品工业,重点引进几家省内外知名的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生猪、獭兔、家禽系列肉制品及皮毛等加工。以本县的油菜、花生、玉米、红薯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发展黄酒、食用酒精、车用酒精、丙醛等产品,精心打造3~5个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并积极争取有关产品获取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
第二,轻纺产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走势,抓住丝绸工业复苏契机,巩固现有的桑园面积和提高单产水平。整合县内外资源,创建丝绸厂家与蚕桑协会及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理顺蚕种、蚕茧管理体制。支持现有茧丝绸企业开展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工作,有选择地开发蚕、茧、丝副产品。大力发展丝绸、棉纺服装面料加工。
第三,中药材加工业。要与中药材种植业基地建设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用模式,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木瓜、牛蒡子等地道中药材原料基地。以斯康中药饮片厂为核心,抓好技术改造,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完善营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争取引进省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利用优质中药材原料,共同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第四,水电能源产业。要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思路,以水电能源开发为先导,全面完成嘉陵江新政段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并如期蓄水发电。加快输电线路网路建设及新建110KV和220KV输变电线路建设,优化城乡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输出能力,促进水电产业及天然气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五,建材产业。应抓住新县城、中心集镇等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页岩砖、水泥预制件、沙石开采等建材产品,做大建材产业。
(3)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推进力度,创新投入机制,扩大资金、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及对口扶持单位的大力支持。协调好财政、金融机构、民间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征集、管理、使用。建立企业融资担保中心,重点支持企业技改和调剂流动资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搞好部门收费等监督工作。抓好国家、省、市及民间社团帮扶手段引进和扶持企业工作,使政府服务水平和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抓好全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规划预期建设用地空间,有效保障工业用地供给。
11.2.2.2立足资源和环境优势,全面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一五”期间,应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经营。通过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产品,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搞好基地建设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利用,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与统筹发展。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稳定粮食产量为前提,重点抓好以生猪、獭兔、水果、优质粮油(水稻、玉米、薯类、豆类、“双低”油菜)、蚕桑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201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扩大“双低”油菜、花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建立豆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牧畜业,力争出栏优质生猪125万头、獭兔500万只、家禽2000万只以上,农牧业比达到33:67。依托城市消费群体,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实现全县农林牧渔协调稳步发展。
(2)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坚持以企业为“龙头”,调整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结构。通过政府服务,重点扶持现有的米业、面粉业、粉丝业、中药饮片业、“哈哥”兔业、“银明黄酒”业、丝绸业等的发展。抓好肉类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积极培育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新型的市场链条和良性循环互动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广泛实施“订单农业”,助农增收,稳步提高农业效益。
(3)优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布局,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应逐渐形成六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三大养殖基地和三大林业基地。
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即:60个乡镇的香米基地;以仪平路沿线乡镇为主的花生基地和以新马路、唐巴路沿线乡镇为主的优质油菜基地;30个乡镇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新马路沿线乡镇为主的10万亩水果基地;以凤仪、土门、观紫等乡镇为主的豆类基地;以日兴、来仪等17个乡镇为主的5万亩优质草本药材基地。
三大养殖基地即:建立以仪北路沿线乡镇为主的优质DLY肉猪生产基地;以复兴、化马、金城、日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獭兔养殖基地,并带动全县71个乡镇养殖;以柴井、五福等20个乡镇为主的蚕桑基地。
三大林业基地即:建立以日兴及周边乡镇为主的竹林基地,种植麻竹5万亩;以双胜、岐山、环山等乡镇为主的特色干果(核桃为主)基地;以大寅、立山、芭蕉、三河等乡镇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基地要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相对成片集中,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围绕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及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抓好水利建设,包括:对思德水库、小(一)型水库进行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发展一批小(二)型水库,积极争取立项和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积极做好亭子口水库渠系配套(仪陇段)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解决10万人饮水水源。开展土地整治工程,提高土地质量,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和乡到村公路工程建设。
(5)以实施项目为中心,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和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多种政治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大型优质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中心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良种良法推广、品质安全、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投资参与农业开发。全面推进农业法制建设,整合农业行政执法资源,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抓好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恢复和增进。
11.2.2.3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培植壮大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应以新兴的“红色旅游”产业崛起以及公路、交通、物流格局转变和本县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预期为依托,着眼于成渝南大三角经济圈及嘉陵江经济带的互补性区域经济协作关系,培植、壮大以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物流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及市场体系,促进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以红色旅游和嘉陵江沿江旅游开发项目为依托,构建新政—马鞍—金城旅游内环线。重点抓好琳琅山“AAAA”风景区建设、朱德故居的建设和保护、张思德故居建设、嘉陵江流域仪陇段旅游资源开发,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优势。要积极配合打造川东北旅游大环线。大力宣传促销,增大仪陇旅游市场份额,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快速转化。以旅游业带动餐饮、娱乐、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不断完善接待设施,全面规范旅行社、星级宾馆的发展和管理,加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加紧开发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旅游常用品及配套土特产品,做大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企业,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
(2)加快市场和物流业建设。要充分利用成渝南经济圈优势和嘉陵江经济带协作经济联系,完成仪顺公路改造、新马公路改造工程、县客运站点、嘉陵江新政港口及新政嘉陵江大桥等建设,尽快打通仪陇—南充高速公路,加强仪陇与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贸易联系。围绕省内外市场及物流需求,在新政、马鞍、金城等镇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抓好新县城物流配送中心、新政港口及辉煌农资公司、仪陇粮油批发市场、华泰日杂水果批发市场、仪陇综合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把仪陇建成南充的重点农副产品集散地、工业品(小商品)集散地。同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
(3)全面整合资源,改造传统服务业。搞好新县城的商贸服务业网点布局和功能分区规划,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社区文化、体育、教育产业。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积极建立和形成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业次中心及网络体系。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增大信贷总量,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完善金融信用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消费。努力开拓保险业,加强行业自律,健全保险准备金制度,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增强偿付能力。加快电子政务网、农业、科技网等专网建设,实施广播电视、通信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建设875个村的宽带信息网,实施光纤电视通信全覆盖,传播节目60套,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