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21185000000039

第39章 丘陵地区贫困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4)

(3)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发展。要巩固和发展“文化先进县”成果,进一步扩大“三乡”文化的影响,努力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围绕新县城建设加大对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搞好文体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建设项目。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如剪纸、书法、篆刻等)。

(4)以农村科技推广和普及为中心,推进先进适用技术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嫁接工程。要实施应用型科技创新战略,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引进与推广工作,组合人才队伍,建立相关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基地生产经营服务。“十一五”期间,应力争引进1~2个工业科技重大项目。

(5)加强计划生育和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坚持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生育质量,优化人口结构。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107.5万人以内,计划生育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3‰以内。加大城乡健身场地建设,增加公共运动设施,依托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6)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注意整合资源,多渠道、多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方面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十一五”期间,要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到2010年各项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率达到95%,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发放率达10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保障,大力降低生产事故伤亡率和职业病发病率。

11.2.2.8强化“一体二翼”扶贫工作,基本实现全县脱贫

脱贫致富是全县“十一五”规划的中心。要紧紧抓住仪陇作为全国惟一的构建和谐示范村建设试点的大好机遇,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为重点,因地制宜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全县脱贫。

(1)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对现有的113个贫困村和17875户贫困户和67500贫困人口实行对口帮扶,确定具体发展项目、具体生产经营措施方案及落实相关技术培训安排。对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实行合同保护价收购,确保基本收入。

(2)继续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实施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改造中低产田土等工程,按照项目投入、监管、效益并重的思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的扶持,使有关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3)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施“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专款专储专用制度和奖励、补贴直发到农户,健全项目公示、招标、审计、监理、跟踪监督及风险基金保障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

(4)大力发展劳动力输出,创新组织形式。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可稳定在30万人左右。为此,要加强与主要输入地的劳务协作和联系,组织好输入地需要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外出工的综合素质。搞好对沿海地区输入地成建制的外派劳务输出和“门对门”的劳务输出。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稳步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保护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利益和劳动合法权益。

(5)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和运作机制。为了鼓励广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申请小额信贷,可借鉴国际小额信贷机制,继续培育农村自助组织,积极培养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的诚信意识。进一步引导农村金融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做到及时审批和发放适度小额贷款,使小额信贷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具。

11.3规划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实现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11.3.1依靠体制创新,扫除制度性发展障碍,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贯彻、落实全县“十一五”规划,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保障。这包括:一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相关的资产评估、管理、运营和监督体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国有企业和社会公益性企事业单位按市场规律运作。二是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大力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个体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享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收来源。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有机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经营者年薪制、期权制,推行职工绩效工资制,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广泛调动经营者、科技人员和一般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四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在长期稳定农村各项基本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因地制宜推行土地入股、转包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相对集中的集约化规模经营,推动城镇化进程。

11.3.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十分重要。一是要在工作方针上实现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由直接指令性的管理调控向间接指导性管理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转变,由对国有企业管理为主向对全社会企事业管理转变,由具体项目事务处理向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二是要切实加强科学的经济社会政策研究,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和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使政府决策能做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从繁忙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三是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科学划分权力,明确责任,规范利益,创新事权机制,解决责权利不清及重叠交叉、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四是要通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引咎辞职及民主监察制等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树立勤政廉洁、透明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形象。

11.3.3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和创业环境

要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主要内容:一是全面建设城乡商品、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快推进城乡间各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二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强化市场统一规则,进行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创造投资者、经营者自主决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三是大力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开展各行业的诚信教育,建立和规范行会自律制度。打造诚信政府,维护市场交易的信用秩序,减少市场风险和降低经营者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增强投资吸引力。四是严格规范政府有关部门的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三乱”现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

11.3.4创新投资体制,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

这包括: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投资门槛,放宽社会资金投资领域,鼓励社会投资,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尤其是要抓好仪陇外出务工人员的资金回流,使这批资金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建设及其他创业活动,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活跃城乡经济。二是要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采用信贷贴息方式,放大政府资金使用效果。三是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银、政、企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保证企业正常的资金运作,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水平。四是积极整合各部门渠道的项目资金,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配合使用,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

11.3.5积极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优先战略

必须重视人才优先开发: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进一步从人事制度的改革上求得突破,全面推广干部竞聘制度和“村官”直选制度。二是创新用人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大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回县就业,实行优先接受安排的政策,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的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三是利用项目实施等机遇,广泛联系省内外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仪陇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和直接参与相关活动,促进“人才兴县”战略在开放格局里得以实现。

11.3.6加强对规划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十一五”规划的宣传,使各部门、各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和自觉按照总体目标奋斗。二是要加大规划执行的力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公众参与,规划部门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县发改局应具体对规划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施情况变化,提出规划修订和调整建议,报经县人大审议批准后再组织实施。三是对实施规划相关的重大政策、制度调整方案实行听证制度,通过公推、自荐等方式组织听证会成员,提高民主参与程度和政府行政的公信度,使规划管理与法制管理有机结合、统筹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