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21185000000040

第40章 农业镇的生态—休闲经济发展之路(1)

在农业镇中,不少乡镇经过近些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和生态植被恢复、培育较好,虽然缺乏工业,集镇规模也较小,但交通方便,或者离城市较近。对这类乡镇,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研究表明,发展生态—休闲或生态—旅游经济,是这类乡镇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较好结合点。其原理在于,城市或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这类乡镇发展这些产业及功能来与之配套,反过来,这也就带动了这类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促进了这类乡镇的新农村建设。下面以福洪乡为实证,来具体阐述这一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发展生态—休闲经济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个结合点

12.1.1生态农业现状基础分析

12.1.1.1现状概述

福洪乡幅员面积39.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662亩,林地面积3000亩。2005年底,全乡人口279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9人。全乡下辖9个村、131个村民小组、8225户农户。

该乡位于青白江区南部,东连人和、清泉乡镇,西接龙王乡、新都区石板滩镇,南临龙泉驿区洪安、义和镇,北靠姚渡乡。地形以浅丘为主,龙泉低山横亘乡域南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态植被较好。生态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盛产水果、蔬菜,生猪及家禽养殖有一定规模,手工地毯加工富有特色和基础。

2005年末,全乡GDP 19967万元,人均GDP 4216元。其中,农业7255万元,占GDP 36.3%;第二产业9101万元(其中国有天然气工业占80%以上),占GDP 45.6%;第三产业3800万元,占GDP 18.1%。财政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8元。

境内有成南高速公路、成环路、清石路、姚洪路贯穿全乡,毗邻成渝铁路洪安火车站,距达成铁路金堂站10余公里。有柏油路41.5公里,水泥路4.5公里,碎石路10.6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路。农田基本用水属自流灌溉,有都江堰东支七渠和三条分渠以及栀木河、西江河。村村通电,通信全乡基本覆盖。有中学1所,小学5所。

12.1.1.2发展条件分析

从资源来看,该乡境内龙泉山低山段属成都平原东部稀缺资源,海拔600米左右,生态果林植被覆盖较好。以杏花村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初具规模,在成都市场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黄金梨、优质桃等其他生态水果也具一定规模。优质生猪和家禽具有较好的养殖基础。境内天然气、页岩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处于自流灌溉区,山区建有一定数量微型蓄水池。

从市场来分析,该乡处在成都城市规划区范围、半小时经济圈内,按照成都城市规划和青白江分区规划,属于为都市和工业区提供生活配套的主要农业区域之一,都市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巨大。

在交通上,该乡位于成都市东北边缘、青白江区南端,距离成都市区和双流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毗邻两条铁路(成渝、达成铁路)的两个车站,四条主要交通干道直接连接成都、青白江区、成都第三圈层县(区)、川东北地区,乡政府所在地距成南高速清泉出口3.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此外,全乡商品经济和市场化已进入初步成长阶段。生猪协会、优质杏协会、特种养殖协会、黄金梨协会和西瓜协会成立较早,发展有基础。蔬菜等营销大户有一定规模。手工地毯加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但在目前,该乡生态农业却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①传统农业和生产经营方式占据主要地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小,农业产业化的体制性障碍较多。②农副产品深、精加工基本处于空白,农业产业化加工链条断裂,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都市市场需求的提档升级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产品。③市场发展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缺乏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发展规模小,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传统,流通主体缺位,龙头企业发展迟缓。④乡级财政收入少,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12.1.2发展生态—休闲经济的总体思路

12.1.2.1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乡情和环境条件,找准该乡经济较快发展的定位,有必要重视和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全乡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都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快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面向成都大市场,充分发挥本乡农业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加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构建与都市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建成青白江区南部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强镇,初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12.1.2.2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根据乡情、市场发展环境和基本原则,全乡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应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商贸业为主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增长点,大力发展都市生态—休闲经济。其界定内容是:

(1)全乡产业发展面对的市场主要是成都大市场。这包括市中心城区、成北工业区(新都—青白江)、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化工市场、成都第三圈层县(区)市场,以及川东北市场、重庆市场等。

(2)基础产业是生态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内容,主要着眼于农业的生态功能,为本乡第三产业和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基础。

(3)主导产业是生态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商贸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商贸业是都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与本乡农业产业化的最佳结合点,是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

(4)产业发展的增长点是培育、振兴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所必不可少的再生产环节,是打破小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

(5)全乡经济形态属于都市生态—休闲经济。它追求的和要达到的既是服务于都市的生态经济,又是满足都市需求的休闲经济,是同时兼备这两种经济属性的经济形态。

12.1.2.3各产业发展定位

依据该乡生态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各产业的发展定位应是:

(1)发展以特色生态果林及养殖业产业化为龙头的生态农业;

(2)发展以杏花村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业;

(3)培育、发展以特色生态农副产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

(4)培育、振兴以特色生态农副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业。

12.1.2.4基本思路

根据基本原则和产业定位,从该乡的现状基础出发,推进生态—休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立足两个瞄准,围绕一个突破口,培育五个基地,抓好两个创新,落实六大支撑。

(1)立足两个瞄准:一是瞄准成都大市场;二是瞄准发展生态—休闲经济。

(2)围绕一个突破口:即以杏花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发展。

(3)培育五个基地:就是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基地,特色生态果林休闲旅游基地,生态鹅、鸭、生猪养殖基地,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生态农产品流通基地。

(4)抓好两个创新:即土地流转与整理创新、产业化组织制度创新。

(5)落实六大支撑:即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和思路;加强基础设施与开放环境的营造;强化制度创新的保障;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重视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政府职能。

12.1.2.5发展阶段及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乡基本形成生态—休闲经济的格局和产业支撑,GDP或综合经济实力(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达到青白江区中等乡镇的经济水平,全乡初步实现全面小康。

近期(2006—2010年)目标是:全乡GDP年均增长13%,期末达到36788万元,人均GDP 13098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期末达到7815万元,占GDP 21.3%;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期末达到15709万元(含国有天然气工业),占GDP 42.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期末达到13244万元,占GDP 3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期末达到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期末达到7108元。

中远期(2011—2015年)目标是:全乡GDP年均增长14%,期末达到70832万元,人均GDP 25219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期末达到10458万元,占GDP 14.8%;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期末达到30599万元(含国有天然气工业),占GDP 43.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期末达到29749万元,占GDP 42.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期末达到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期末达到12526元。

12.2产业化推进的主要任务

12.2.1发展以特色生态果林及养殖业产业化为龙头的生态农业

12.2.1.1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产业化

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产业化,是该乡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为此,应在全乡现有优质水果种植的基础上,集中发展以优质杏、晚熟桃、杏李、樱桃、黄金梨为主的果林产业,与龙泉驿等乡镇的果林构成较大的错位发展,加快形成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基地。其中,优质杏的种植比重应达到36%以上,桃的种植比重宜达到28%左右,樱桃的种植比重须达到8%左右。

各主要项目的发展是:

(1)优质杏项目。应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在已有4000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5000亩,达到9000亩规模。其中,早熟“金太阳”3000亩、中熟“凯特杏”2000亩、晚熟“海棠红”3000亩、杏李1000亩。

(2)优质桃项目。三年内发展晚熟桃4000亩、早熟桃2000亩。

(3)优质樱桃项目。在已有800亩基础上,再发展优质樱桃900亩。

发展生态果林产业化,要重视和推广果林科技,建立科技服务的规范体系。重视培养营销队伍,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果林流通渠道和营销体系。

12.2.1.2北部浅丘“五村三品”生态养殖产业化

乡域北部浅丘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应重在发展鹅、鸭、生猪三大品种。要加快发展鹅、鸭,逐步增加比重,与生猪养殖比重基本持平,尽快形成特色生态鹅、鸭、生猪养殖基地。其中:

(1)生态猪项目。应发展生态健康的种猪、PIC肉猪、长白及约克杂交良种猪。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和企业化养殖,建立2~3个生态生猪养殖示范园区,提高农户养殖的数量和质量。祖代种猪应面向乡内外供应。

(2)生态鹅、鸭项目。应引进适宜项目区生长环境的优质生态鹅、鸭品种,规模逐步达到养殖业比重的50%以上。加强养殖堰塘的修建和维护。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建立2~3个生态鹅、鸭的养殖示范园区,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和大户扩大养殖规模。

发展养殖产业化,要注重环保建设。集中建立若干沼气池,处理生猪和禽类的排泄物。防止农田和水污染。重视和推广养殖科技,建立养殖业的科技服务规范体系。培养营销队伍,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建立健全生态畜禽类产品流通渠道和营销体系。

12.2.2发展以杏花村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化

从全局战略来考虑,要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以杏花村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塑造和特色生态果林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成都第一杏花村,加快形成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