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台湾,你一定要去
21188600000015

第15章 绝美太鲁阁,世界上最壮美的大理石峡谷

我在太鲁阁的慈母桥上感慨万千。我能想象到,当最后寥寥无几的太鲁阁老幼,被日本官兵驱赶出自己的世代家园时,那些心碎母亲们的痛苦面庞。

“太鲁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中东部,横跨花莲、台中、南投三县,包括有太鲁阁峡谷、立雾溪流域、中横公路沿线风景以及部分苏花公路的临海景观等。全部面积为九万三千多公顷,在台湾的五个“国家公园”中,规模仅次于玉山,名列第二。

伟大山脉太鲁阁

两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那时浅海中有无边无际的珊瑚群,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生命短暂,仙逝后的珊瑚,一代一代,层层叠叠,连成了大片的珊瑚礁。组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渐渐地,这些珊瑚礁便演化成石灰岩层。以后,经过深埋、高压、岩熔、水蚀等强烈地壳运动,石灰岩中的原子和分子,得以分解置换,最终结晶为布满花纹的美丽大理石。

立雾溪,发源于台湾中央的奇莱山主峰,从海拔3449米的源头,以一股蛮劲直冲大海。全程虽然只有58公里,但由于每17米水平长度,便有着1米的落差,水流下切、侧切、溶蚀的力量,非比寻常。大理石细密坚实,极力抵挡着溪水的横向侧切,却承受不住水流持续不断地向下竖切。

千年万载,水石缠绵。水成为刀,切出了石的千姿百态。石成为料,任凭水默默地雕琢出它的深邃壮丽。石上全是水的文身,水把自己铭刻石间。相搏、亲近、阻挡、碰撞,水与石的“永世爱情”,在高山中造就了一条美丽的狭窄河谷。

太鲁阁(TAROKO),取自高山族的语言——伟大的山脉。相传伟大的山脉中,隐居着太鲁阁人信奉的彩虹神灵。立雾溪床陡峭,湛蓝溪水湍急,两岸旖旎的风光,纵贯悬崖的绝壁。山岭直入云霄,峡谷深不见底,千壑群山,万古长青……20公里长的太鲁阁峡谷,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石峡谷。

慈母桥的见证

我站在慈母桥的一头,向对岸远处青蛙石上兰亭中的瑞和两个儿子挥手。我们相互对拍下来的照片中,人形实在渺小,天堂美景却直逼人心。

一块独立巨石,屹立于立雾溪旁,宛如静伏溪中的大青蛙。青蛙石的中层为白色大理石岩,上下两层则为深绿色的青色片岩。石上所建的兰亭,恰似青蛙王子的头顶皇冠,在远山碧绿、近水蔚蓝、石头粉白中,平添着一抹橙红。

传说中,慈母桥之上,兰亭所在之地,一位母亲曾久久地站立凝望。她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在洪水中死去,只要她活着,她就要把他盼望回家……

太鲁阁人,自信起源于台湾中央山脉白石山腰的一颗大石柱。石变成人,人便具有了石头的顽强。大约在三百多年前,太鲁阁人翻山越岭来到了立雾溪旁,相中了这里的耕地和猎区。他们以父系社会生活,推选出最聪明正直的男人为部落首领,男耕女织,以小家庭为结构。太鲁阁人信仰泛灵,相信子孙如果遵从祖先的规范和教训,即会得到祖灵的庇护。

这里山高水深,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太鲁阁人哪里知道,1871年“牡丹社事件”发生后,大清和日本两国在对峙中,同时意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战略位置。后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廷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和澎湖甩手赔给了日本帝国,顺便把太鲁阁人也一起出卖了。

日本殖民者不知如何整治太鲁阁人,因为没有人通晓他们的语言。一位叫李阿隆的汉族人得到了日本人的拢络,因为他是不多与太鲁阁人有物资交换,并且会讲太鲁阁语的汉族人。

最开始,日本人对太鲁阁人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对他们不敢轻举妄动。1896年,一名日本士兵欺辱了太鲁阁的少女,引起了族人的愤慨,他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将附近驻守的13名日军全部歼灭,这就是著名的“新城事件”。

之后日本人又大肆砍伐樟树,侵入太鲁阁人的生存领域。双方打杀格斗的流血事件频繁发生。最严重的是1906年的“威里事件”,太鲁阁人袭杀了花莲支厅长大山时郎,还有他的35名部下。

虽然太鲁阁人具备猎人的凶悍勇敢,并且拥有太鲁阁幽深雄奇的天险,但是他们一旦挺身而出反对侵略者,便立刻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太鲁阁人坚持了整整18年的顽强抗争。1914年,经过多年精心部署后,日本终于发动了20世纪台湾岛上最大的战争——太鲁阁族与日本之战。日本两万装备优良的精兵,从台湾岛的东西两面夹击太鲁阁族,而族人抵挡的武器,只是最原始的猎枪弓箭。当他们弹尽粮绝,最终不得不投降的时候,太鲁阁族几乎灭绝。

台湾历史是由汉人写下的,他们将番人抗日如此惨烈的事实,只是淡淡地归入到野史外传中,这让我不得不扼腕叹息。人们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台湾太鲁阁的民众也被迫放下刀枪后,日本人才在整个台湾岛上,完成了最彻底的殖民征服。

我在太鲁阁的慈母桥上感慨万千。因为我能想象到,当最后寥寥无几的太鲁阁老幼,被日本官兵驱赶出自己的世代家园时,那些心碎母亲们的痛苦面庞。她们的泪水一定多于立雾溪水,所以立雾溪水才日日夜夜流淌不息。

向修路的荣民老兵们致敬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携带来了大量黄金,再加上美国每年1亿美元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便得以大张旗鼓地架桥铺路。当台湾中部横贯东西的公路在1956年正式开工时,承担起这项艰巨工程的,是1万名来自大陆的“荣民”。“荣民”其实并不光荣,他们在1949年被迫仓促离乡,根本没有时间与父老乡亲告别,端着枪来到台湾,但因为年老体弱,不久便从军队里被淘汰了出来。

横跨台湾的中横公路起于台湾东海岸,止于西海岸,全长194公里,那时没有先进的开路工具,全凭着人工一斧一锤的开凿。老兵们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在最后的一段,也就是最东部的太鲁阁,他们遭遇了最坚硬的大理石。荣民们虽然缺乏技术和技能,却有着中国男人的坚强韧劲。

我们在锥麓大断崖前停车。抬头仰望,悬崖标高1660米,光秃的岩壁,错综狰狞,磅礴的气势,叹为观止。天空被山势所阻,非引颈翘望,见不到青天。我嘘唏着,原来这就是著名的“虎口线天”。

壁立千仞,水深千尺,中横公路在此处临崖穿凿。只见公路回转,隧道连绵,曲洞镶嵌在巨岩之中,“如肠之回,如河之曲”。“九曲洞”的名称来源于弯路和曲洞,但这里的曲洞,实际上远远多于9个。

我们发现了步行道,是裸露在外的悬崖古道。这里海拔七百多米,当年太鲁阁人行经此地扶壁蟹行,一点也不敢大意。昔日,那原始的路径只能够双脚并立。而今,小道平坦,有着护卫的铁栏。

观赏对岸的多彩大理石壁,那弯曲流动的线条,是地壳变动所造成的褶皱纹理现象,它们似云彩,像飞龙,凭君想象。由于地形的影响,此处可以体验特殊的气流上升现象,落叶不往下坠,反而向上飞扬。

聆听着谷底涛声隆隆,我突然意识到眼前这条拓宽的步行道,和隧道内的车路一样,都要归功于“荣民们”。一个小时前,我在长春祠内,只顾欣赏这座充满中国古典风情、红墙黄瓦的殿堂,并没有特别在意,那些因修筑横贯公路而殉职的荣民牌位。我也没有像在台北忠烈祠大厅里一样,看到有大陆来的亲属在他们的灵位前痛哭流涕。修路而死,似乎够不上英烈?

现在静下心来,我抚摸着大理石上那一道道深深的斧痕,这才开始真心感激起这些修路的前辈们。“荣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老兵们应该在退伍后,返乡回大陆,与骨肉亲人团聚的,可他们不幸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最后永远长眠在太鲁阁的深林山谷。

对于那些至今还健在的,并幸运地颐养着天年的修路荣民老伯们,我想告慰他们这样一个事实:当后人行走在你们用血汗建筑的公路上,轻松自如地赏景观望时,他们体验着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同时,他们也认定你们是无名的英雄。

弘扬地藏菩萨的祥德寺

整整一天,我们在庞大的“太鲁阁国家公园”中,驾着车随心所欲,走走停停,领略了太多的风光景致。最终感觉疲倦时,一抬眼,望见佛教圣地祥德寺,默然耸立山间,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雪白的观音菩萨塑像,亮黄的地藏菩萨金身,橙色屋顶的大雄宝殿,与白墙红瓦飞檐的七层天峰宝塔一道,牵引着我们,步入这远离尘嚣的净地。

上山必经普渡桥。这座红橙色的悬空铁索吊桥,别具风格,纤细而柔弱,宛如一条由无数细线编织而成的天际之路,柔软地横卧在两山间的溪谷之上。桥面由一块块木板铺就,走上去如同平步青云,颤颤悠悠,感觉到一种柔性的刺激。游客不论来自何处,一律要先下车,以步行过桥,再踏上道道石阶,步入梵行丛林。

在台湾拜访过太多的佛教寺庙,我总是惊奇院内大量的尼姑,少有的和尚。这次更玄,一位剃发受戒的比丘尼姑,正在用流利的英语,向瑞介绍地藏菩萨。原来,这里的主持地皎法师,弘扬的是地藏菩萨的精神,而祥德寺,享有“台湾九华山”的美誉。

“我曾经把药师佛、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混为一谈,现在又要分清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的不同,佛教似乎对我而言太高深了。”“不会的,”漂亮的尼姑有双长有长睫毛的美丽眼睛,她在对我善意相劝:“对佛教的理解,你只需记住‘爱’一个字就是了,大爱能化解所有的业障。”

“你的英语怎么这样好啊?”我好奇地问道。

“我是台大外文系毕业的嘛。”她骄傲地回答。

“那你在这里的责任,是对前来拜访的外国人传佛布道?”

“不是的,做比丘尼姑和我的大学专业没有关系,出家是我在社会上工作几年后的决定。我们在寺中没有分工,学习的功课倒是很多。”

“那你当了比丘尼以后,从来就没有后悔过?”

“怎么会?这是适合我的清静生活。”

“那家里人呢,他们支持你吗?”

她的眼圈开始发红:“妈妈从来不理解,她每个月都会从台北过来,苦口婆心地劝我还俗嫁人。”

“为什么不呢?我们女人自己一个人还是太虚弱了,两个人结合起来才算完整。”

“唉,你不了解台湾男人,他们让我彻底地失望了。”

不愿再询问下去了,又是一位为逃避婚姻而削发为尼的姐妹。告别她后,我一梯又一梯,旋转着登上了七层的天峰宝塔,将自己沉浸于远山近水之中。“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为尼姑,也为她的母亲祈祷。

天祥村的《正气歌》

天祥村位于立雾溪和大沙溪交会处,是这20公里长太鲁阁峡谷的最西端。以天祥村为界,以西的岩层柔软,容易受到侵蚀而崩落,无法形成峡谷地形。于是,这里呈现的是开阔的河阶台地。因高山的环绕,此地常年苍烟翠波,薄雾缥渺,环境幽静宜人。

天祥原名塔比多,意为山棕,曾是塔比多部落(TUPIDO)的居住地。日治时期,这里是太鲁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横公路开辟到此,国民党为置换地名,伤透了脑筋,最后决定借用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大名。

清晨从花莲市出发时,旅店老板一再叮嘱:一定要去天祥泡文山温泉。因为整个“太鲁阁国家公园”中,只有这文山温泉一处,最回归自然。他介绍说,文山温泉发源于立雾溪河谷内一个天然的大理石洞穴中,是浑然天成的最佳露天浴池。它的水温恰好40度左右,属于酸性碳酸泉,不易饮用,但浸泡后百病全除。

说着,他沉浸于美好遥远的过去。年轻的旅店老板,经常深夜骑着摩托车去天祥,搂着女朋友在高山温泉中哼着小曲,观望流星。等到身体烘热发汗,两人再转移到洞穴外的湍流中,感受冰凉溪水的冲打,忽热忽冷地体验着青春。

带着两个儿子旅游,我和瑞对这种星空下的温泉浪漫是只能想,无缘试的。果然,当我们来到文山温泉的入口,两个孩子已经又困又累,坚决拒绝再走半个小时的山路。

不得不放弃温泉,一家人回到村中心文天祥的塑像前瞻仰,看到石上镌刻的《正气歌》全文,我被我们家三个加拿大人要求,讲这个中国人的故事。

中国的宋王朝起始于动荡不宁的五代十国末期,一向奉行着“守内虚外”的政策。在面临蒙古大军南下灭国的危机关头,南宋朝廷内的君主官臣们纷争内斗,多数人主张求和议降,只有右丞相文天祥主战,试图尽全力挽救残局。但他屡战屡败,最后不幸被俘。

被元世祖忽必烈关押的3年时间里,文天祥这个状元出身的诗人,宁死不降。他在狱中书写了几百篇壮烈的诗词文章。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他以一正气而敌七邪气,在大牢中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我翻译不好文天祥的诗歌,只好遗憾地结束文天祥的故事。

两个儿子在回程的车中睡熟了,我还在反思文天祥的悲剧,瑞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我们在这条世界最美丽的中横公路上,缓慢地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