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11

第11章 金融市场崛起,商业银行发迹(2)

雅典不仅进出口大宗商品,而且,即便商人不出口货物,尽可载走最单纯的商品——雅典银币,到处都可以卖到好价钱。

希波战争前后,希腊金融商极为活跃,他们以雅典为核心,发展存贷和汇兑业务,形成了雏形的私人银行。当时,一般抵押借款利息(按年利计,下同)是10%~12%,商业借款利息是16%~18%,高风险业务如海外贸易和航运的贷款利率可达20%~30%。当然,放贷要以土地、房屋、船舶、货物等不动产或贵重物品为抵押,或由可靠的第三者担保,并且逐渐形成了商业契约和仲裁的观念及其制度。

当时规模最大的高利贷业务当推海事贷款和保险的结合体,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放贷者可以获得高达30%~100%的利息,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雅典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公元前436—前338年)曾在《论金融商》的演讲中强调:“必须通过金融商之手来汇兑,才免得金钱受到海上盗劫的危险。”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的金融服务范围已经发展得相当广泛,包括吸收存款、保管珍贵物品、收放信贷和担保(保证)金、清偿票据、进行钱币兑换和转让、提供海事保险、转让正式契约、处理遗产账目、负责公卖等,极大地方便了来往客商和社会生活,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至此,人类社会的早期金融业崭露头角,一些腰缠万贯的金融商人成了很具影响力的大人物。

私人经营高息借贷造成社会不公,引发种种不满。公元前4世纪起,古希腊许多城市政府设立公共银行,除了经办存贷和汇兑业务,并负责征收税款和铸造货币。

古希腊的货币金融业,随着商贸蓬勃开展和亚历山大东侵,向地中海周边地区广为传播,对邻近民族产生过深刻影响。波斯、迦太基、腓尼基、马其顿、意大利、犹太等地都竞相效法。早期的拉丁语著作中,关于银行业和金融业的词语也大多来源于希腊语。

公元前5世纪罗马开始崛起,公元前200年前后发生了四次马其顿战争,打败了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马其顿帝国,占领了希腊。

欧洲的古罗马人起先缺乏金融意识,只开办了不收利息的互助信用社。不过罗马人在军事征服、对外扩张中必须处理货币兑换、税款征收、后勤供给等问题,并且开始产生通商欲望。于是罗马人效法古希腊银行范式,开办了私人银行和公共银行。私人银行大都设立在古罗马广场上国家租给的店铺里,从这里的总行向周围地区扩张。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解体之后,西欧成立了一大批“蛮族”国家,进入了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倒退的时期,商品贸易回到了物物交换的时代。直到7世纪初,才重建了货币体系。至于被遗弃的银行业,要到十字军东征(1095—1270年)时,需要转移大笔资金来资助军事行动,方才在西欧恢复重现。

(本节参考:《古希腊史》第十一章第五节,作者:(苏)塞尔格叶夫,译者:缪灵珠,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版)

银行业渐成气候,金融开花结果

英语中的银行即Bank一词,源自拉丁语Banca,意指早期雅典市场上“摊桌兑换商”坐的那种长板凳(主要营业用具)。至于中文的银行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银子往往就是货币的代词,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

前文已提到,银行业始于古代的货币兑换业。起初货币兑换商只为商人鉴定、估量、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早期的“存款”没有利息报酬,而且还要交纳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利用手中掌控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并且向存款人分享所得的部分利息以吸引储蓄,于是“兑换商的桌子”——货币兑换业就逐渐发展成为从事比较全面金融交易的“银行”。

12—14世纪,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商业活动十分活跃,东方的香料、绸缎、宝石等由此输入欧陆,同时,又从欧洲输出呢绒、金属制品等。此外,先后出现了具有全欧意义的“香槟集市”(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集市贸易,是当时全欧规模最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集市贸易中心)和“汉撒同盟”(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宗旨是经济上互相支援,拥有武装对抗盗匪,还有制定出一些关于经济体系上的条例)。在这些蓬勃兴起的市场上,来自各国的客商,需要把自己的货币兑换成对方欢迎的货币方能顺利进行交易。

这时有了“坐商”与“行商”之分。“坐商”从事批发业务,广揽百方货物,手中也就有了各国的货币,他们开始兼营钱币兑换业务,随着资产和信用的扩大,逐渐增加代为保管现款,进而办理借贷等业务。经营这种业务的商人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专门的组织。他们不仅操纵金银货币,而且使用汇票办理信贷业务,以票据形式为贷户向指定对象付款,两地间的现金转移可以互相轧差,余额转到下期,经常为客商提供符合要求币别的足值通货。逐渐发展成为金融交易功能相当全面的“银行”。

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以犹太人为主的金融业者,充当着银行复兴的重要推手。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化银行;1397年著名的美第奇银行问世;1407年成立乔治银行,1593年在米兰建立银行。此外,160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1619年在德意志汉堡、1621年在纽伦堡以及其他欧洲城市也相继建立了银行,这些都是欧洲早期最著名的大银行。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迁居伦敦的伦巴第犹太人成立了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股份制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体制的建立。伦敦犹太人的聚居区成为了英国的金融圣地,至今仍称为伦巴第人街。

18世纪、19世纪之交,欧洲银行业得到了普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银行信用普及,经济危机频仍,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不断加强,包括国家统一发行货币的需求,形成了建立中央银行的背景条件。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范本。到19世纪后半期,欧美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

早期的银行以办理私人存贷、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后来,银行的业务扩展到了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化服务等各个方面。于是有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区分。

现代银行结构非常繁杂,它们构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基础、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其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它是政府(或准政府)的银行、货币发行银行,或银行的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通常也是金融活动的管理与监督机关。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以利率为支点,你可以撬动国家经济

经营银行的经济效益首先来自利息。借款人向银行借钱,必须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作为代价,银行则将收入利息的一部分付给放款人即储蓄者,作为其延迟消费,将钱贷给借款人的回报,即储蓄利息。银行所得为贷款利息和储蓄利息之间的差额。总体而言,实质上利息来自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也就是社会性综合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银行公布的利率,即利息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称为“名义利率”。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名义利率”并不代表真实收益。例如发生通货膨胀时,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因此真实收益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实际利率”。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打个比方,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而同期通胀率为3%,则储户存入的资金实际购买力在贬值,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反映真实的收益。此时实际利率为4%-3%=1%。

不要以为通常只有百分之几的小小利率微不足道。按复利计算,如果利率为7%,10年后本金会翻一番;或者说,利率为10%时,只要7年,本金便翻一番。这个关系可用一个简单的“70规则”来说明增长率和复利的巨大威力:如果某个经济变量的年增长率为X%,在将近70/X年以后,这个变量就会翻一番。

如果把社会大众的消费分为即期消费和远期消费,那么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即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可以互相转化,引起这种转化的因素很多,诸如预期的物价上涨程度,预期的未来收入、存款利率的高低等。

利率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的意愿。存款利息相当于对推迟消费的补偿,当利率超过物价上涨幅度时,人们会减少即期消费,以期获得利息收入,增进远期消费的能力。利率越高,人们推迟消费的愿望就越强烈,储蓄总量就越多;反之,利率越低,储蓄就越少;过低的利率,甚至会导致竞争提存使储蓄额大降。如1988年中国全国零售价指数上升18.5%,而1年定期存款利率为7.2%,人们就提取存款,购买实物保值,使得储蓄余额迅速下降;政府采取按物价指数保值储蓄后,很快扭转了这种局面。

利率变动除了影响储蓄总量外,还能影响储蓄的构成。人们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的不一致,选择直接的货币储蓄,或是投资于金融资产的储蓄(债券、股票等)。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资金,而企业自有资金往往非常有限,因此不得不从金融市场上融资,于是借贷的利息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重要组成部分。

贷款利率与投资之间有相当大的反向关系。从事投资的先决条件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资金的贷款利率。如果预期收益低于或接近贷款利息时,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亏本,从而抑制了借贷意愿和投资规模。因此利率升高,即所谓银根紧缩时,投资额减少;反之利率降低,即银根放松时,投资人能接受的预期收益率降低,使得投资规模扩大,投资额扩大。

同理,利率上调,有利于抑制通胀;反之,低利率则会带来通胀压力。利率变动,也将影响股市反向变化。

利率高了,使得投资成本增加,投资减少,失业率也可能上涨。但它们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利率提高了,一些国外游资热钱可能看中高利率从而涌入,从而冲淡了高利率对投资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