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23

第23章 “日不落帝国”式微,“美元霸权”兴衰(1)

这是中国版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始。

可以说,英镑霸权是战争打出来的霸权。如果相信存在“货币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一次近代史上真实意义上的“货币战争”。

帝国“日不落”,世界经济一体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5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这是中国版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果放眼全球,那么这一大变局的开始,要溯自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至18世纪工业革命而大见成效,是为石破天惊的所谓“第二次浪潮”。

从新石器后期以来,无论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属于农业化,即所谓“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范畴。

“第二次浪潮”意味着工业化时代来临。18世纪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自身和畜力的体力局限,生产原动力得以成千上万倍扩大。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的能动性突飞猛进,商品经济加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开始了市场全球化和货币国际化的大趋势。

如果从公元前12世纪前希腊爱琴海地域兴盛过的迈锡尼和克里蒂文明,或是中国晚商的信史时期起点算起,那就是全球划时代意义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了。

尽管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经济史学家们看来,全球化至少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在19世纪后期到1914年以前,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曾经达到空前的程度,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开始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这样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国人的生活:“他早上起来坐在床上喝茶的时候,就能够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安排在遥远的外国进行投资,不受限制地购买外汇和贵重金属,如果他想要旅行,他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用办理护照。”

人所共知,工业革命造就了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人们通常只是津津乐道热能动力领域的创新发明的直接贡献。实际上,如果没有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会催生先进工业技术的强大动力。应该说,英国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发轫地,对外贸易的积极意义,绝不亚于内部变革的重要作用。

英国朝野早已认识到贸易和市场是国家的命脉。18世纪后期以来,英国通过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全面拓展海外市场,引领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期。英国几乎天下无敌的强势,一直持续了不下两百年。

日不落帝国背后的货币力量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商品流通需要通用的世界货币,不但用作价值尺度,还用作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手段和国际财富转移手段。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世界货币体系,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货币如何相互兑换,交互流通何来准绳和效率?人们将无所适从,世界会一片混乱。

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随着采矿冶金技术的发展,世界上无论东西南北,华洋夷狄,曾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贵金属黄金白银等作为“一般等价物”,即统一通货。金银成了最早的公认的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欧洲从15世纪后期开始的400年间,大体上使用银本位制度。1545年,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发现了当时是世界储量最大的波托西(Potosi)银矿(今玻利维亚西南部),大量铸造银币,不仅为西班牙王国带来了巨大财富,并支撑了地跨欧美亚三洲的国际贸易体系。

1704年起,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时任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了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自此英国逐渐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并带动了欧洲各国转向金本位制的趋势。

然而,国际经济联系日益扩大之后,这种自然形成的原始贵金属“世界货币”,无论从来源或操作上,都越来越难以满足大规模流通的需要,于是纸质信用货币开始流行起来。少数经济实力特别雄厚、拥有巨额金银储备、信用稳定良好的国家,其纸质主权货币在与黄金或白银挂钩的条件下,履行起了世界货币的作用。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一年后苏格兰银行成立,两者随即开始发行英镑纸币;规定12英镑等于1磅标准银(Sterling Silver,为92.5%纯银)。起初金银有固定的兑换比率,相当于实行复合的金银本位制。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法案。其时,英国操控着全球金融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和外汇交易商等)的主导权。英镑纸币是随时可以与黄金兑换的硬通货,是国际资产交易、对外投资、证券买卖的通用计价单位,也是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因此可称19世纪为英镑本位制时代。

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金融业也非常发达。伦敦金融城虽然面积仅仅只有一平方英里(约2.6平方公里),是伦敦市的城中之城,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国际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信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确立金本位制,对世界范围金本位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金本位制已在欧洲、南北美洲各国广泛流行,只有当时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少数国家没有实行。

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工业化列强瓜分完毕。英国所占份额最大,1876年时已拥有2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和2.52亿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和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而英镑则伴随着米字旗在全世界高高飘扬,扩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的全球通行证——世界货币!

英镑作为世界货币,英格兰银行成了事实上的世界央行。世界各国因为贸易或储备而需要持有大量英镑纸币,英国因此拥有了利用印有女王头像的花纸向全球收取巨额铸币税的特权。同时,英国能够运用自己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操控影响全球经济,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和德国等在新兴产业研发方面突飞猛进,英国则因守成的惯性力量,逐渐丧失产业结构和工业科技的绝对优势。进入20世纪,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同时,过于依赖海外资源掠夺和国际贸易强权地位,是英国一大战略弱点,随着殖民主义走进历史,各国海外殖民地纷纷脱离宗主国而独立,200多年来英国所依赖的海外优势风光不再,世界霸主终为后起之雄美国取而代之。

然而,英国都仍然受益于英镑当年的世界货币的“余威”。就现代科技而言,英国显然落后于美国和德法等国,但金融业仍然远远超越德法两国,伦敦仍是仅次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里围绕着英格兰银行,有100多家本国银行、近500家外国银行、180多家外国证券公司,以及世界前20大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全球外汇交易的30%以上在这里进行,外日均交易量高达1.8万亿美元,超过了纽约、东京和新加坡三地外汇市场的总和。在货币市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全球最重要的基准利率。

伦敦还是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占全球交易的43%。在场内期货和期权的市场份额方面,仅次于芝加哥,位居全球第二。伦敦布伦特原油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2/3,执国际石油定价权之牛耳。伦敦黄金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量曾达到世界黄金交易总量的80%,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和黄金交割中心,并牢牢掌握着黄金的定价权。

可见英镑作为昔日世界货币霸主,相当有力地支撑着虽已衰落的帝国,仍然忝具世界金融大国之列。

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货币战争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

18世纪后期,大清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中国物产丰富,向西方大量出口的生丝、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在高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下,只进口了少量工业品如钟表、呢绒等,因此拥有巨额贸易顺差。

1793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正值康乾盛世的末期。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以不合天朝体制为由,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增开商埠、减免课税等要求。皇帝傲慢地声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此时清王朝统治者仍然满足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特别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商人接触,“滋扰生事”威胁其极权统治,懵然不知西方发生的惊天巨变。

清廷拒绝了英方“自由贸易”的要求,也拒绝接受英镑纸币结算,坚持用白银或黄金进行贸易结算。于是中国作为顺差大国,相当于出口商品,进口白银,即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中国自身产银虽少,但依靠进口白银,得以借此维持着银本位的金属货币体系。

欧洲人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近400年的时间里,从美洲获得了大量白银。据估计,从1545年发现美洲银矿到1800年,美洲总共生产出13.3万吨白银,其中75%(约10万吨)运到了欧洲,最终将3.2万吨白银送到了中国。如果加上直接从美洲运到中国的白银和日本对中国的白银出口,该期间中国通过世界贸易获得了4.8万吨白银。

清廷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庞大的顺差本可用来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利加入工业革命的世界历史潮流。以致这些白银基本上只进不出,直到英国人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为止。

英国在与大清国的贸易中,自19世纪20年代起,一直有高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英国对大清朝的贸易事实上难以为继。

英国国库里的白银越来越少,此时即使不加印英镑,白银也会对英镑升值不已。

英国人找到了平衡对华贸易,换回硬通货白银的捷径:从乾隆、嘉庆时代起,就通过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印度和阿富汗种植罂粟提炼毒鸦片,就近销往中国,供天朝民众享用,一旦烟民上瘾,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19世纪30年代的末期,中国烟民估计近千万,只见“鸦片源源而来,白银滚滚而去”。1824年有1.2万多箱鸦片被运进中国(每箱130磅);1836年为3万箱;1838增至4万箱(约2500吨)。中国因输入鸦片导致白银外流每年600万两之巨,致使发生严重银荒,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战争前40年,1800年左右1两白银兑钱不到1000文,而到了1821年至1838年间,1两白银兑钱从1200文升至1600余文;物价的上升远远跟不上银价上涨的速度。

当国家库银从7000万两下降到不足1000万两时,清王朝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道光帝痛心之余,1838年12月,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实施禁烟。

1938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东,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再贩卖。同年6月,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并驱逐英人出境。

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院展开辩论:是否因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一场战争。

起先反战派声浪甚高,他们承认:“鸦片产品摧垮人民健康,使其道德沦丧。”,但主要不是着眼于鸦片的人类健康的毒害,而是鸦片贸易属于未为中国政府允许的不义走私行为。实际上,当时西方医学界还有人视鸦片治疗百病,在英国国内还具有合法地位,甚至也流行吸食(直到1912年才被禁止)。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nt)也曾对于英国臣民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感到耻辱和罪恶感,并怀有深刻的厌恶态度”。认为“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辩论进行了三天,最后风向大逆转,天秤倒向了主战派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