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24

第24章 “日不落帝国”式微,“美元霸权”兴衰(2)

鸦片作为当时十分畅销而又最赚钱的商品,被喻为“白色金子”,在华售价高达印度离岸价的5倍左右,获利极其可观。据有关统计,从19世纪开始,鸦片收入在英属印度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大,1800年占3%,1826—1827年逾5%,1830年以后超出10%,能将英国对华巨额贸易赤字变成盈余,是为英国政府不愿放弃鸦片贸易的重要原因。

外交大臣巴麦斯顿(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不久前还表示“女王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此时却在下院宣称:“假如把某一个国家标示为英国永远的盟友,或永远的敌人,这个政策一定是眼光短浅的。”接着道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恒的只有利益,我们的职责就是追求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并且打出了维护“维多利亚女皇尊严”的旗号。这就是说,既然鸦片贸易攸关帝国利益,政府务必予以支持。于是,曾对鸦片贸易“感到耻辱和罪恶感”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转而要求政府为保护鸦片自由贸易对华动武。

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用兵拨款和要求中国赔偿案,虽非正式宣战,但决定采取所谓报复性(Reprisal)军事行动。同年6月,义律作为英军总司令,率领英国舰船40余艘载有士兵4000人,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自此,中国近代史翻开了屈辱的沉重一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早就令英国政府和商人寄予厚望,但马戛尔尼使团和后来的阿美士德使团等一再无功而返之余,可见双方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习惯差异悬殊,不可能通过西方的外交方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正如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1801—1850年)所说:“如果商品不能自由越过边界,那么士兵就会越过边界。”一旦中国禁烟,英国人终于找到了维护自由贸易的自订借口,用兵成了必然的选择。

在亚洲,继印度之后,中国成了英国武力打开的主要市场扩张对象。这场不对称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约两年,结局无疑以中国失败告终。战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中方允许租借香港和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还要同意自由贸易政策,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实行五口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获得协议关税和干涉司法的领事裁判权。由此为始,中国国门洞开,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噩运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是中国版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始。

可以说,英镑霸权是战争打出来的霸权。如果相信存在“货币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一次近代史上真实意义上的“货币战争”。

美元称霸,一路荆棘

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独立宣言》发表以前的殖民时期。当时各英国殖民地的法定货币均为英镑,但英国当局对殖民地货币予以限制,北美一直苦于缺乏官方英国硬币,大量的金银被英国作为税收征收,导致资金流动性短缺。因此,他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替代品,包括印第安人的贝壳串珠、烟草和其他自然资源商品,以及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硬币等。

贵金属硬币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各殖民地相继发行纸币,充当交易媒介。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第一张货币,这种做法很快流传到其他殖民地。1712年除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以外,所有的殖民地政府都发行了信用票据,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最终伪钞到处泛滥,加上英国政府的禁止,这些票证不久就被废弃了。

在对英独立战争中,为了筹集资金,1775年5月10日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美国大陆国会)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会议,于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200万美元的一种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urrency)。因为缺乏担保,加之英王乔治三世曾下令伪造“大陆币”以破坏殖民地经济,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以致流行俗话中将不值钱的东西称为“还不如一个大陆币”。

美国独立后,1781年12月31日,费城私人的北美银行首家获得发钞特许权,1789年美国宪法公布后,私人的纽约银行和普罗维登斯银行(罗德岛)等也获特许发行纸币,称为“银行券”(Bank Notes),可在该银行范围内自由兑换金属货币,取代了失去信誉的“大陆币”。

1785年7月6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

1792年,美国在北美13州形成了货币区,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国家。

弗里德曼写了一本名著《美国货币史》,只能从1867年说起,因为这是美国货币存量估计值形成连续序列的起始点。此前的美国银行货币史可谓一片混乱,那时美国除了形形色色的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高峰时有过上千种纸币!联邦和州政府派出多少张银行经营特许权证,就有多少种货币。

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应由中央银行发行,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常识。但美国为了要不要建立国家的中央银行,或是只容许私人银行经营金融业和发行货币,在观念上和实践中,经过了长期反复的斗争。

美国早期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存在于1791—1811年间的公私合营、以私为主的合众国第一银行和1816—1836年间的合众国第二银行。此后1837—1862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1862—1913年,则由私营的“国民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直到1913年,方才诞生了今天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简称美联储。

讲到美国的银行系统,不能不提到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年),对美国经济建设、建立中央银行、华尔街勃兴以及纽约发展成为商业和金融中心,贡献至巨、影响深远。

汉密尔顿曾在纽约国王学院(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独立战争期间成为乔治·华盛顿的重要幕僚。华盛顿出任美国总统时,请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处理新联邦政府紧迫的问题:混乱的财务状况。

新生的美国政府必须向法国和荷兰借款,并从这些国家购买武器。由于缺乏自身的资金后援,只得求助于硬性贷款,签发借据强制征用各种物资,并发行前述所谓的“大陆币”。这种“不兑现纸币”迅速贬值,短短几年内,国会不得不将以前发行的纸币重新定值,降至原有面值的2.5%。

汉密尔顿试图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在此前的联邦体例下,联邦政府没有征税的权力,只能向各个州要钱);第二,用美国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以优厚的条件发行新的债券,去偿还旧的国债(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及战争期间几个州的债务;第三,按照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模式建立中央银行,替政府管理财政并监管国家的货币供应。

以另一著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第三任美国总统,任期1801—1809年)为首的一批政治家,竭力反对汉密尔顿运用金融手段发展经济的主张。杰弗逊本人甚至声称:“我坚信银行机构对我们的自由的威胁比敌人的军队更严重。”

杰弗逊主义者认为那些以低价买进旧债券和其他票据的人是投机者,不能允许他们兑换新券来获利,只有初始的债券拥有者才应该获得赢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汉密尔顿奋力争取成立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把联邦银行视为一个强大经济体的基石。他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一个联邦特许银行的成立,名为合众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第一银行的建立经历了激烈的辩论。拥护和反对的双方立法者都深信各自的立场,对立意见源于不同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难有调和的余地。

支持者主要来自于东北地区,他们是商人和投资者及追随者,他们赞成汉密尔顿设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观点。其中有些人已经是银行股东了。

反对势力主要来自南方各州的农民,他们唯恐第一银行“只使商人受益,而农民、自耕农将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其代表人物托马斯·杰弗逊指责:“联邦银行违背了美国宪法对政府的限制。”

这一烫山芋交到了华盛顿总统手中,由他对对立双方——汉密尔顿和国务卿杰斐逊的对立观点做出评判,汉密尔顿的观点获得了支持。汉密尔顿的法案最终在在参众两院都以2/3多数票通过,但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例如,汉密尔顿不得不作出让步,使纽约失去了成为新联邦首都的机会。

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2月25日签署了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的授权,有效期20年。设址宾州费城,总股本1000万美元,私人拥有80%,政府拥有20%。

第一银行按汉密尔顿所指引的形式,即以英格兰银行为蓝本进行构建。

汉密尔顿的整个经济计划大体得以实施,对新生的美国的经济产生了非凡而迅速的影响。1794年时,美国债券已经拥有最高的信用评价,能够在欧洲以10%的溢价出售。后来的法兰西外交部长塔利让(Talleyrand,当时流亡北美)解释道,这些新债券是“安全的,而且不会下跌。它们以非常稳健的方式在市场发行,而这个国家的经济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偿付能力”。

然而汉密尔顿的政治对手从来没有停止过敌意和反制。事实上,整个美国政治史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汉密尔顿主义者和杰弗逊主义者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今天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两个大党之间的歧异立场。

华尔街日后成了美国的金融中心,却一直被杰弗逊主义追随者认为是汉密尔顿“错误政策”的标志。

到了1811年,合众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时值美国第四任总统、《美国人权法》的起草者詹姆斯·麦迪逊执政第二年。当年麦迪逊曾因反对成立央行,与汉密尔顿绝交,出任总统后,自然而然任由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而不再延续其经营权。

在1812年之前,麦迪逊政治上倾向杰弗逊主义。直到第二次独立战争——美英战争(1812—1815年)爆发,美国缺乏战争资金,陷于窘境。他因此体会到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重要性,而中央政府的经济后盾就是中央银行。战争一结束,麦迪逊立刻向国会提交关于重新建立中央银行的建议,以期筹集资金建立强大的海军和常备军,与强大的英国抗衡。

在此背景下,美国第二家央行——合众国第二银行于1816年在费城成立,总股本3500万美元,仍然是公私合营,以私为主;80%由私人占有,20%属于政府。

1829年,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杰克逊出身贫寒,是个“普通百姓的直接代表”。他以非贵族出身而自豪,投合否定中央银行的自耕农观念,任命了“一堆从根本上反对第二银行及其一切象征的人”。杰克逊认为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被第二银行所侵占,而银行又利用掌控的财政资源左右政府和国会议员,政府的权力由此被银行家控制。第二银行使得工商界、企业家那些“精英”的财富进一步增长,从而造成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杰克逊上台后,授意将联邦存款转出了第二银行,有选择性地存放到了“政治上亲密的”一些州银行中,这些银行被称为杰克逊的“宠物银行”。等到第二银行20年经营期满,杰克逊便致力于否决延长经营权限的申请。

第二银行于1836年正式停业,不过,作为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私有银行,打着宾夕法尼亚美国银行的旗号,它又继续经营了一段时间,直到1841年2月4日。

如今在杰克逊总统的墓碑上,可以看到一句豪言壮语:“我杀死了(中央)银行!”

在那个没有央行时代,美国人常用的货币是持有特许经营许可证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券”(National Currency),亦称“国家银行券”或“国家流通券”。

根据1863年《国民银行法》,美国的商业银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为国民银行,即向联邦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一般而言都是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第二类是根据各州的银行立法向各州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称之为州银行,一般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