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27

第27章 “日不落帝国”式微,“美元霸权”兴衰(5)

美国政府在无力实现美元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承诺后,1971年8月15日(星期日),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央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对进口暂时征收10%的附加税。这些措施事先未与任何国家商量,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第一次也是最极端的单边主义行动,而且违背了华盛顿自己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会规则,被喻为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当时负责货币事务的美国副财长沃尔克后来感慨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者脑满肠肥的寄生虫。”

1971年12月,G-10国家签订《史密森协定》,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9%,从1盎司黄金35美元降到1盎司黄金38美元。市场汇率放宽为可以在面值汇率上下2.25%范围内波动。

1973年3月,美元改行浮动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的比价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至此名存实亡,固定汇率时代终告结束。

随后不久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彻底粉碎了一些人恢复固定汇率的幻想。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赎罪日战争”,其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夺回了石油定价权,大幅度提高油价,并对以色列的盟国美国实行石油禁运,油价从10月初的每桶3.01美元上升到12月底的11.65美元,几乎翻了两番,汇率被迫继续浮动。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Jamaica Agreement),于1978年4月生效。曾经辉煌一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正式宣告解体。只是《布雷顿森林协议》设立的两大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集团留存,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经济和货币合作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此后,经济学家称之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或“牙买加体系”时期,不再有大一统的国际货币制度化合作,汇率调节放任自由,主要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这种既无本位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状态,实质上是一种“无体系的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Non-system)。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的时候,全世界反美舆论欢欣鼓舞,以为谁都可以不买美国的账了。但日后的发展竟大谬不然。在“无体系的体系”中,没有任何国际条约规定任何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降为“无体系的体系”中凭实力竞争的“平等”一员,但由于市场的选择,尽管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美国主权货币——美元,仍然维系全球主导货币地位于不坠。美元事实上仍是通行无阻的世界货币,是世界贸易结算基本单位和主要国际储备资产。

究其原因,当然是美国值得信赖的实力,赋予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强竞争力,以至世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美元。1975年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签约,确定美元为石油贸易结算货币,尤为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浮动汇率给了各国更大政策自主权,事实上,一些经济强国从此实行浮动汇率,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选择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篮子,很少任由汇率自由浮动,甚至一些国家彻底实行了美元化,以求稳定金融市场。

然而,历史证明,只要一国货币取得了相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仅受制于“特里芬悖论”的魔咒,而且在国家利益和信息不对称的驱使下,随时都会发生道德风险,陷于倚仗特权的自私诱惑而不可自拔。

黄金梦碎,黑金继承“帝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霸权美元是“黄金美元”,在现今的“无体系的体系”中,可称是“石油美元”。

1973年3月,美国改行浮动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失去黄金支持的美元迅速贬值;为了重建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美国需要一种可以挂钩的国际重要大宗商品来支撑美元。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能源,就控制了所有国家。”(Who controls the energy can control whole continents.)今日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来自化石燃料,其中石油约占40%,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动力资源和工业原料,尤其在军事上,石油是维持作战能力无可取代的战略物资。

石油贸易是最大宗的国际商品交构易。石油美元体制,无疑是确保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主导地位,稳定美元在世界上的强势形象,维持美国的全球货币霸权的最优选项。

1973年底,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这给美国找到了替代黄金硬通货的机会。

石油不可再生,储量有限,弥足珍贵。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前五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的中东地区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全球原油总储量的24.9%、10.7%、9.3%、9.2%和9%,合计占到全球总储量的54.1%;该地区其他国家如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约旦、利比亚和埃及等国也盛产石油。中东海湾国家因为在国际石油开采中所占重大份额,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受命前往中东石油资源大国沙特阿拉伯,凭着美国资本市场无可匹敌的威力以及强大货币流动性的吸引力,以及保障沙特王室主权安全这样诱人的交换条件,成功地说服对方,达成了一项“不可改动”的协议: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计价及结算货币。于是从石油国龙头沙特开始,欧佩克其他成员国随后纷纷形成了美元与石油“挂钩”的共识。

1974年6月创立了“美国-沙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The United States-SaudiArabian Joint Commission on Economic Cooperation.),1975年,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相继签订协议,概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这是一项排他性政策,只接受美元,而非英镑、马克,日元、法郎或其他硬通货。

在美国诱导和欧佩克的影响下,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产油国也逐渐接受了这一通则。后来在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或是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定价和交易,当然也都以美元为货币单位。

从此,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论亲美反美,只要进口石油,就须拥有美元。落败的“黄金美元”找到了新的依托——当今世界第一大宗商品,有“黑金”之称的石油,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石油美元”。

美元新依托——石油

所谓“石油美元”(Petro-dollar),指的是石油输出国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石油收入(或指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

近年来世界石油产量比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准翻了一番多,但国际油价增加了30倍。

油价不断攀升中,国际石油贸易收入扶摇直上。据不完全统计,1973—2011年,累计约14万亿美元,当下新增石油美元年度海外投资达到1万亿以上。

庞大的“石油美元货币体系”是在一个特殊时代产生的一个有效支持美国货币霸权地位的畸形金融体系。世界上除了美国可以印钞进口各种商品与服务。其他国家,特别是石油进口国,普遍需要通过出口换取美元,用于外贸支付和建立必要的储备。美国由此获得了大量“铸币税”收入。

与此同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石油美元环流”(Recycling of Petro-dollars):

石油输出国获得的“石油美元”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因为美国拥有强大的金融地位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石油美元”得以通过“金融领域合作”循环回流变成美国的国债、公司债、股票以及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反过来对冲超发美元,弥补了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美国经济得以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放任巨量贸易逆差发生,支撑其消费扩张,维持低通胀增长,并且进而影响和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成为支持美元的国际货币霸权地位的一张独特的王牌。这种体系的不公平性,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风险甚至灾难。

国际原油价格演变

石油资源分布在世界很多国家,美国自身的常规石油资源按已知可采储量计,不到全球总额的3%。为了防范“石油美元货币体系”失控,美国必须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全球操控,使产油国听命屈从美国的货币政策,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所以“石油美元”实质上是一种霸权货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就吃够了“石油美元货币体系”的苦头。

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实施两手战略: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二是通过施压石油输出国组织增产,使得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拖垮苏联经济。

苏联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全球产油大国,石油出口收入在苏联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为了断绝苏联的石油财路,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联手发动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最惨烈的价格战。

1985年,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万桶/日。11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不到5个月后跌至12美元/桶。1986年4月1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下跌幅度近70%,创13年来最低纪录。油价每降低1美元、苏联将损失约1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致使苏联经济发展顿时陷于停滞。加上苏联国内“没有可代替油气的其他商品出口”,外汇日趋紧张,进口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高科技货品也发生了支付困难。

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内正在大搞民主化改革、全力整顿勃列日涅夫时代遗留的僵化体制,对外又要支撑阿富汗战争,并应付一大群经济匮乏的盟国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花钱。石油收入骤降,而且缺乏像华尔街这样的强力融资机器,加之高层决策种种失误,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催生社会****,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确保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当年卡扎菲宣称不使用美元而改用马克时,美国就立即对利比亚猛烈轰炸,伊拉克的萨达姆开始以欧元直接销售石油,说要停止使用美元并促使欧佩克用欧元结算时,已经决定了遭受毁灭性惩罚的厄运。

(本节参考文献:《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