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37

第37章 人民币时代,幸福了吗(3)

该报告关于家庭总资产的数据说明了什么?目前中国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达到71%,而美国则只为32%。也就是说,国人总资产中七成以上是房产,财富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当前不胜高企的房产估值,以至一个人均GDP不到美国人均GDP的1/10的国家,其家庭净总资产值超过了美国21%。

这种算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对于拥屋栖身的业主而言,房子不卖,增值的利益根本无从体现,大多数普通早期购房者的赚头只是无法兑现的纸上富贵。

对于广大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这三类群体来说,房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他们越来越********,生活幸福指标越来越低。

据估计,现在投机客和开发商手中掌握的存量房和空置房,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有些人手上竟然有十几套、几十套,甚至成百上千套房子。空置率估计已逾30%,产能超过了实际需要的两倍。

一般来说,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空置率在10%至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2011年新屋供应量达到33亿平方米左右。估计2012年的在建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亿平方米。

如果继续保持年供应量33亿平方米,按每套100平方米计,年供3300万套,5年供应1.65亿套。如果每套住房住3人,可以容纳4.95亿人,超过了目前城市户籍人口总数,也大于农民工流动人口的总和2.5亿,既远过于80后、90后、00后和10后的总和,也远过于未来20年的城市人口增量。但是,对于新生一代,以及需要换房的人群,还有为建造城市华厦劳苦功高、常居底层的农民工,有多少人能负担得起时下的房价呢?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称,从全国来看,近几年中国城市化速度已经开始下降,新增家庭数量的峰值已于近年完成,每年带来的住房需求正在减少,所谓刚性需求对房价长期上涨的动力已不复存在。短期的市场走势将取决于资本市场对投机性购房需求的转换。从2008年开始,城镇新增住房套数已经超过了新增的家庭数,加上存量房,整体户均住房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一套。与此同时,房地产投机未得到有效抑制;房地产税费制度不合理,单方面提高了土地与商品房的成本,助长了囤房囤地,造成了房地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在这种供需结构现状下,房价之所以能够居高不下,原先公众一直认为,私人房地产商和投机客是哄抬房价的罪魁祸首,如今矛头指向了政府和国企。究其根源,则是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地被垄断了。

中国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地方政府拥有土地实际垄断权力。在追求GDP政绩,以及快速创收的驱动作用下,地方政府通过高价拍卖土地,致使土地资本化率越来越高。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10年则达到2.9万亿元,而2011更达到了惊人的3.3万亿,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土地升值是地方融资平台运作的前提,房价拉动地价,地价又推高房价。

关于土地对房价的影响,一方面是土地价格直接推高了房价,不同的省份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中土地成本占的比例有30%多的也有超过50%的(最高的为上海,达52.80%);而拆迁补偿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漫天要价,通通转嫁到了无限攀高的房价上去。另一方面,土地垄断限制了土地供应规模,往往成为奇货可居的稀缺资源,形成了烘托高房价的特定背景条件。

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大地产商任志强直指:“是政府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极大加大了住房建设的成本,老百姓不敢骂政府,只好拿开发商来出气!”

在开发商当中,国有地产企无疑拥有强势地位;更有甚者,许多本来主营业务与地产风马牛不相及的大型国企,如中化集团(Sinachem Group)、中冶集团(Metallurgical Corporation of China)和中国电子(China Electronics Corp)等,从经济振兴计划和银行新增贷款获得了巨量资金,不顾风险地纷纷大举进军楼市,与中央政府避免房地产市场成为债务驱动的投机泡沫的努力背道而驰,充当了地产界的新兴势力,活跃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各个土地拍卖会上。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一系列“地王”神话。

财大气粗的国企,以“地王”雄姿拍下珍缺的土地资源后,甚至囤积居奇,长期不予开发利用。例如2010年9月19日,中冶集团以200.34亿元的天价拿下南京市下关区总体量67万平方米的NO.2010G32以及G33号地块。按照预期规划,中冶应于2011年上半年开工。然而该地王项目仅在2012年7月份举行了一场开工仪式后就再无进展,原因可能与该集团净利润急速下滑有关。

任志强也痛感这样的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他说:“国有企业肯定走向垄断,垄断就是与民争利。”喊出了“消灭国有企业”的口号。

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与各种利益集团牢牢捆绑在一起。其所以能够假市场经济之名,行垄断经济之实,并且愈演愈烈,权力腐化、以权牟利、权钱交易是必要条件,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官员腐败潜规则横行。最近在反腐斗争中揭露的案例显示,贪官几乎无不拥有大量房地产,动辄两位数,甚至上百套。

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抑制房地产过度投资和投机,实施限购令,加强保障房建设,改善低收入阶层住房条件,推动房价合理回归的措施,是必要的和合理的。如果不能坚决抑制非理性涨势,主动有序地释放楼市天量泡沫,不仅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公正的社会消费结构,那曾经发生在日本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就势必在中国重演。

尽管当前过高的住房价格使得80%以上的民众没有支付能力进入住房市场,2012年第四季一些城市的楼市价格上涨,京沪广等地再次出现恐慌性购房潮。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地产股表现抢眼,不少企业纷纷进入土地市场。这种现象说明,多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十分有限,说明高昂的房价不仅没有下跌,反之又开始上涨,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性质根本就没有改变。

2013年2月20日,******常务会议出台五项调控政策措施,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在限购区域、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完善限购措施。

在3月1日公布的实施细则中,规定二手房交易按差额所得20%征收个人所得税。

尽管中国******希望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但也给予地方政府更多治理本地市场的回旋余地。面对地方政府如何执行相关措施存在的不确定性,遏制房地产投机的计划恐怕同已往那样,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当下控制力主要来自限购,而不是革除积弊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践表明,没有一系列制度上的革新,不经脱胎换骨的手术,不足以彻底拨乱反正,却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为控制房价,对非户籍人口等进行限购、提高首付比例等措施,会把很多原来买得起房的人逼入租房市场,结果反而推高租金价格,更加不利于低收入人士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建设的同时,也应制定更加倾向租房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愿意去租房,而不是买房。

如果要问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蓬勃发展的最大潜在支持力量是什么?答案无疑是“推进城市化”。而“推进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在于户籍制度。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把户口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农村出身者即使被容许进入城市“暂住”,也仍然是农村户籍,在就业和医疗、教育和养老金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以至购房许可和信贷待遇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当然,改革户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正面意义,远不至于房地产行业一隅。

以上讨论,回归货币政策原点,可见过度依赖货币注水和投资驱动的严重危害性,已经体现在通货膨胀和非理性的房价狂飙,在造成多种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积聚了巨量不可持续的投机性资产泡沫。堪称是继20年前的日本之后,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成为攸关经济命运大局的宏观症结。

在房地产逐利的这10年里,高价扭曲下的楼市,过度占有了社会积累的大部分财富,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涌入了住房市场,各种不同的企业都涌入了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可以说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化”的经济。这种以“房地产化”为主导的经济,抑制了内需消费的增长,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货币总量快速扩张,为什么还会“钱荒”?

2013年5月底以来,中国出现了银行间市场“奇怪”的“钱荒”现象。用于满足短期信贷流动性需求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遭受“钱荒”的冲击,隔夜拆借利率在6月20日一度升至30%的高点,加权平均利率随后报收于11.86%。而今年早些时候的隔夜拆借利率水平仅为2.5%~4%。

银行跟银行借起了“高利贷”

流动性是银行的核心问题,是支付能力的保证。如果银行流动性短缺,通常首选同业拆借。

隔夜拆借利率(Overnight Rate)是同业拆借利率的一种,指当天起息第二天归还的银行同业拆放贷款的利率,是利率体系中时间最短和相对最低的利率,相当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指向的基础指标。

不期而至的流动性短缺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威胁。现金荒对股市和债市带来冲击,6月24日这个“黑色星期一”,沪指跌破2000点,放量重挫5.3%,创下最近46个月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更是跌幅达到6.73%,创下四年多来新低,一日间深沪两市蒸发1.34万亿元。有人形容为“九级地震”。

银行“钱荒”和股市异常暴跌引起各方关注,“中国即将发生美国式金融危机”“中国将遇到金融改革的滑铁卢战役”等悲观论调动摇着人们的信心,影响了国际市场对中国货币稳定性和经济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

2013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快速扩张,广义货币供应量(M2)实际增速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也较快,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为什么居然出现“钱荒”呢?

“钱荒”的爆发,虽有国内外和时机上的多方面诱因(年中考核、热钱流出和外管局强化监管等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近年来银行过度扩张和资金结构性错配,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成了金融机构以钱生钱的“空手道”游戏的恶果——银行一面疯狂放贷,一面通过大量理财产品,把信贷隐藏到“影子”里,过度集中地流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受调控领域。换言之,中国现在其实不缺钱,只是钱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钱荒”显示银行业还没有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银行业迫切需要规范市场游戏规则,加强风险管控能力,需要更多创新金融工具,例如国债期货来对冲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

2009年起,中国国内的债务规模一直在迅速膨胀,目前的局面已和欧、美、日、韩陷入衰退前曾经历过的信贷泡沫非常接近。今年春季,中国央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成效不大。

2013年前5个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52%。

据报道,6月份前10天总计1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引起央行的格外关注,央行称这种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新增贷款中,70%左右是短期票据,而不是面向前景良好的企业或项目发放的贷款,其中大部分以“理财产品形式”包装起来,不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可以更容易地绕过监管部门的信贷限制。

长此以往,中国发生金融危机或是必然事件。

中国金融系统总体流动性依然充裕,如果必要,央行目前有能力对短期债务进行延期。而且政府握有很多工具,包括扩张项目、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等。但官方对此次银行间市场“钱荒”作壁上观,“以静制动”,不同于以前“央行一直会放钱”的习惯(交易员称央行为“央妈”),并未即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可以理解为对银行不合规行为的一种警示,敦促中资银行将贷款撤离影子银行,相当于倒逼正规银行调整贷款行为。

分析师们认为这是央行向国内银行业发出的一个信号:商业银行在遇到麻烦时不应当指望央行提供资金支持,就算经济放缓,央行也不会轻易放松货币政策。即银行需要自己学会管理流动性,“钱在这儿,但要妥善利用”。

中国央行的决定得到了******的认可。******在6月19日央行会议后发布声明称,将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这说明政府仍将坚持调结构路线,不会迎合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