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38

第38章 人民币时代,幸福了吗(4)

不少业内人士以为,“钱荒”相当于对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垄断经营模式和“理财盈利”模式的一次清算。其积极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做出调整。因此,央行淡然面对,不即注资的行为十分得当,彰显了调整结构的决心。反之,则可能继续掩盖现有风险,将更大的风险推至未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钱荒”风波显示了改革的迫切性。“过去几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非常快,由此也带来了大量隐性的不良资产,必须经过一个重组清理的过程才能把资金盘活,否则当前‘新钱填补坏账’的尴尬局面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必须看到,中国政府为维持低利率,使得资金的价格长期处于扭曲状态。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分析道:“由于利率管制和信贷管制,大企业能够从银行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然后一转身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获得高的收益。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承担了更高的利率成本,并且倒逼了不透明的影子银行形成。”

倘若新政能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推进被市场诟病进展缓慢的金融改革,将有可能扭转畸形的经济结构。

直至6月25日,中国央行表示将指导利率达到合理水平,并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消解了市场的不安情绪,短期银行间拆借利率25日降至5.8%。

在6月26日举行的******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再度试图安抚市场。会议发布的一份声明出现了此前一周会议上没有的措辞,称政府必须“稳定市场预期”。进入7月份,一场历时逾月的“钱荒”轩然大波已然大体平息。

中国经济迄今显示了可观的弹性,尽管风险不容忽视,但硬着陆不大会出现。出现这场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最严重的资金短缺”,作为金融领域“去杠杆化”的未雨绸缪,无异一次“压力测试”,未必就是坏事。如若应对得当,应能有利于拨乱反正,“稳货币,活存量,去杠杆,挤泡沫”,促进加快开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金融体制改革。

但若央行缺乏透明度以及与市场的明确沟通,那么再好的政策意图也会引发本来可以避免的剧烈市场动荡。

“人民币升值”,我们怎么办

人民币升值,通俗地说就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换到更多外币,相应的购买力增强了。比如原来100元人民币只能换到12美元,在纽约买到3只麦当劳汉堡,升值后如果可换16美元,就能买到4只汉堡了。

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指标就是汇率。汇率就是外汇市场上的货币买卖价格,通常以汇率中间价表示。

汇率中间价=(现汇买入价+卖出价)/2。

外汇市场的买卖价格只能说是“名义汇率”。考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时,由于政府实行的贸易政策,如对出口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对进口商品征收附加税,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须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方能得到反映购买力的实际汇率。如果不加说明,所说汇率常指名义汇率。

人民币被低估了吗

人民币诞生以来,一直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作为调控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

改革开放前,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币汇率实行管理浮动制,物价为确定汇率的依据。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的近16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稳定时期,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水平,其后人民币汇率做过几次调整,到1978年,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1.684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官方挂牌价和市场调剂价的双轨制阶段,期间由于人民币定价过高,存在被政府禁止的外汇黑市,黑市价大大高于官方规定的汇率,与官方挂牌价格存在极大的利差。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初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经一次性大幅度贬值后,当时人民币兑美元降至1:8.6,黑市交易旋即淡出。1995年6月,名义汇率降为1美元兑8.3元人民币。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间,实行钉住美元的机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1比8.25~8.33之间波动,平均约为8.27元人民币。

2002年12月2日,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G7财长会议上向中国发难。他认为,中国出口急剧增长,采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导致国际市场上廉价商品充斥,从而引发日本和全球通货紧缩的危险,产生了抑制投资与生产、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的恶果。指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责任为稳定世界经济做出贡献。如果中国政府不能严格限制出口,那么为了扭转国内通货紧缩局势,应该采取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或者是让人民币升值。他敦促其他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给人民币定价。

2003年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John Snow)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先后公开发表谈话,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并认为盯住汇率制度最终会损害到中国经济。随后美国的商务部长、劳动部长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同年9月斯诺访华,被称为“汇率之行”。美方认为,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获得巨大的出口竞争优势,操纵货币汇率,中国人民币低估尤其严重,导致美国的制造业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2003年6月,美国的失业率达到6.4%,其中90%是制造业的失业,而且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增加,中国由此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6099亿美元。所以说,中国需要为美国的经济下滑和失业增多负责,美国政府必须给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来督促人民币升值。

美方相信,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由此为始,美国政府和国会不断向中国施压,一批批议员要求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敦促美国商务部动用美国“反补贴法”报复,建议美国同国际货币基金会和其他国家合作,与中国协商其汇率体制。

欧盟也认为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对他们的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加入了敦促人民币升值的大合唱。

那么人民币究竟是不是低估了?

自从1994年中国实施汇率制度重大改革,并一次性大幅度贬值以来,根据国际组织的测算结果,人民币一直存在低估的问题。

其后十多年来,尽管先后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于衰退及非典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7%到9%的高速增长。无论与同期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遥遥领先。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表明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强势。

如果按照基本的汇率决定理论,即实际购买力衡量,可以参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理论进行计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按名义汇率计算为1352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791美元,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涉及可贸易商品,并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但是,它毕竟反映了人民币币值存在升值空间。

再者,从国际收支状况看,中国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已经超过了满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储备水平。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可见,根据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也会产生升值趋势。

因此,人民币升值势在必行,但不应当也不必要像美国国会山诸公要求的那样迅速升值。

货币升值的利弊

货币升值恰似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人民币升值,变得“更值钱”了,因而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和出国旅行的需求,从中获得更多实惠。国内企业可以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而且,升值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到国外投资、重组或兼并,增强中国的资本输出实力。

但是,如果升值过快,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一旦人民币迅速升值,将导致中国的出口急剧下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许多企业将破产倒闭,大量就业人员将失去工作岗位,同时也不利于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因此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大部分动力。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失控现象,必然导致全球经济遭受负面性的重击。

当然,升值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下降的同时,应能从反面促使技术水平提高,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廉价产品出口美国,使美国消费者普遍受益。美国政府和国会议员迫使人民币快速升值,意在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实施的结果,美国将不得不用更高的代价从替代国进口日用消费品,恰恰会导致美国对其他国家出现更多的贸易逆差。

其实美国的贸易失衡现象,主要由产品结构的国际分工而非仅汇率决定。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应该通过美国适当放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扩大美国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来解决。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和失业问题,美国国内对此也有相当共识。

据此,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前景,不应是屈从外界压力的被动因应,而是从本国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自主选择,并据以制定趋利避害的优化中道良策。

人民币的升值之路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维持不断升值的走势。2006年5月15日,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大关。

几年来,人民币一直振荡走高。汇率中间价从2005年年中8.3元/美元升至在2012年5月2日的6.2670的高点,累计升幅超过30%。而2005年至2011年,美国失业率却在上升,这说明美国经济的态势,包括它的就业状况,跟人民币汇率没有直接的关联。

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每年增速从历史高点2003年度的39.8%回落,进出口贸易差额在达到2008年高峰后渐趋均衡,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唯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进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但出口业绩首度超越了常年冠军德国(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跃居为世界第一。

在有序渐进的升值之旅中,不免带来困难和痛苦,特别是大批低端加工业倒闭,但许多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改进管理等办法消化了汇率升值。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已经大幅降低了其对中国外贸顺差的长期预测值,此举能帮助中国针对美国关于人民币“明显低估”的观点为自己辩护。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G20峰会上讨论过的标准,外贸顺差占GDP控制在4%以内为合理范围。中国的外贸顺差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占GDP 10.1%的高点下降至2011年的占GDP 2.8%,IMF把它描述为“比预期的更猛烈和更持续地”下降。但IMF说,它仍然处于评估人民币汇率是否已经接近市场均衡。

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为GDP(83626.7311亿美元)的2.76%,在合理受控范围,显示汇率变化对顺差水平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9月12日发布《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央行外汇干预大幅减少,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将成为常态。

2012年4月16日,中国央行宣布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中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是自2007年5月波动幅度由3‰扩大至5‰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再度扩大。

中国央行将这一重大举措的出台背景归纳为“当前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

从关注升值到关注国际化

2012年3月,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美元相对走强,且因中国国内经济下滑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出现贬值迹象。从5月2日的高点起到8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超过1%。